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收复台湾的姚启圣最后为何郁郁而终?

收复台湾的姚启圣最后为何郁郁而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411 更新时间:2024/1/19 7:16:05

我们知道,收复台湾是康熙执政时期的一大政绩,这位“真的想要再活五百年”的千古一帝,任用施琅为大将,在台湾冲锋陷阵,一举收复脱离大陆几十年的台湾。

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建立了不世之功,后世谈起收复台湾的功绩,一般都先归功于康熙决策的正确,然后就是施琅武功的强大,甚至国产的第一艘航母就有网友建议取名叫施琅号。

但是在他们两人的光辉下,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人物,起着运筹帷幄作用的

姚启圣出生在现如今的浙江绍兴,和后来的老蒋和鲁迅等人都是同乡,他虽然是江南人氏,又是个秀才,却有着北方的豪侠风范,在他年轻时候,他曾游历到了通州,受当地土豪的气。

于是他到清军大营,说要参军报国,而这时清军刚刚平定江南,老百姓一般都躲的远远的,见到一个主动投靠的很是希罕,况且又是个知识分子,于是就上报朝廷,让他担任通州的知州,他上任后就首先把那位土豪打了八百大板,然后弃官挂印而走啦。

从这点上看,青年时的姚启圣的思想虽然没有上升反清复明的民族大义,但也不象洪承畴等人主动卖身投靠,他的投军只是为了出一口气,是反抗土豪压迫的策略。

在路上,他又遇到两位兵痞劫掠女子,他就上前用好话稳住兵痞,乘他们不防备,夺下刀来就把两个兵痞给杀掉啦,然后一路护送女子回家,这就更了不得啦,着那像个江南的小秀才,这简直就是古代的大侠呀。

如果青年时期的姚启圣还算是一位侠客的话,而中年的姚启圣则完全变成了清廷的“走狗”,在这时候,人民的意味中“我的国”已经从大明彻底转变成了大清,而姚启圣也已经随着族人编入八旗军,虽说是下八旗中的汉八旗,但也开始享受了八旗特权。

因此,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事风格上,他都有了重要的转变,那就是以维护大清的国家利益为基础,要为政府做一个忠臣和能臣。康熙二年,他参加八旗乡试,名列第一名,从此正式进入官场。

到广东香山县担任知县,刚一接手就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前一任知县,拖欠了几万税款,已经下了大牢,姚启圣就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开扩税源,不仅新的税款再无拖欠,而且把前任所欠也偿还了。

为了民生,他就尝试着小范围的充许出海打鱼经商。颇有改革家的风貌,但朝廷却对他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很不感冒,就以擅自开放海禁的罪名把他革职了。

就这样,虽然初次执法就有了一个小小的教训,但也充分表现出他敢为天下的能臣特色。

后来三藩之乱,耿敬忠的部队攻入浙江境内,多外州县沦陷,朝廷就派康亲王,前来浙江平叛,姚启圣就趁机和儿子招募了数百名健壮青少年,又一次投军报效,随着康亲王平叛,他为康亲王出谋划策,筹措粮草,为迅速的平定叛乱,立下了大功。

于是,他又一次被朝廷启用,耿精忠投降后,他被朝廷任命为福建布政使,从此开始治理福建前线,谋划收复台湾的事宜。

当时台湾的郑氏政权多次骚扰大陆,迫使滨海居民迁徙到内地,很多百姓家人离散。姚启圣就出资赎回难民数万人,并再次向朝廷请求开放海禁,使老百姓的生活恢复正常,让投降的士兵屯垦自给。

姚启圣在福建前线,一边整军经武,一边花重金离间台湾郑氏政权,一举扭转了台海之势,姚启圣也因功被任命为福建总督和兵部尚书,全面主持台海工作。

为收复台湾,他向朝廷举荐了施琅和李光地等名将良臣,来做武力收复台湾的准备,同时他又亲自主持与郑氏政权的谈判工作,想用和平手段解决台海问题。

可是,当他主持的谈判效果显著,郑氏政权已经答应投降的时候,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准备已经充分做好,于是康熙大帝就对和平解决台湾台湾问题再也不感冒啦,就命令水师提督施良开始进军征讨。

因为经过了充分准备,又有姚启圣全面操作后勤供应,台湾很快就攻下了,姚启盛发运畴多年的台海大计终于取得了成功。

从他第二次投军以来,就为平叛和收复台湾而理想,尽管最后率兵收复台海的是施琅,但这和姚启圣长期的运畴帷幄、苦心经营分不开的。

也只有在姚启圣将统一的一切必要条件准备成熟时,收复台湾才会一举成功,而朝廷却把收台第一功归于他人,而对于姚启圣所起的作用一字不题,难怪他在回师福州后,就郁郁而终啦。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康熙年间重用了那几位汉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也就是现在的满族,所以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而清朝因为特殊的民族原因,也对于当时的汉臣十分排斥,朝中的一些重要的官职,都是由女真族本族人担任,对于汉族人还是有一定的防备之心,但是康熙年间,却

  • 清朝著名汉臣们的处境、结局各自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满清夺取政权后,广大汉臣的处境非常尴尬。不管是前朝的汉臣,还是新晋的汉臣,都面对着民间舆论的强烈指责。相信他们的内心也饱受煎熬。为异族政权效力,统治本族人民,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道统上,都让人难以接受。很多明朝大臣宁死不降,壮烈殉国。一些最终投降的汉臣,如洪承畴、吴三桂等人虽然为清朝的开国做了不小的

  • 周培公是谁 周培公为何成为康熙十大重臣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十岁那年,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周培公母亲孙氏为丈夫殉节而死。孤苦无依的周培公四处漂泊,幸得一权贵帮助成为一名小吏。后来,权贵到京城发展,周培公也跟着到了京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周培公才华出众,清高而又落魄。康熙觉得他有才华,又不愿依附权贵,将其重用。周培公也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

  • 康熙为什么最瞧不起崇祯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康熙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他是在位最长的皇帝,终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重要政绩: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讨伐准格尔葛尔丹﹔组织人才整理和编辑“康熙字典”。他在皇帝领域,做的很成功,笑傲古今,堪称一代明君。而他却曾数次嘲笑

  • 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官职是什么 正一品官职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廷敬在康熙时期属于正一品官员,他起先任翰林院庶吉士,以后不断升迁,做过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高官。正一品是中国古代官品等级的最高级别。正一品官职为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

  • 李世民用烧饼吓退突厥大军到底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网上盛传一个故事,那就是李世民用烧饼吓退了突厥的十万大军,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很多人半信半疑,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这只是一个传说,取自渭水之盟这段历史,这个传说被演绎的非常传神,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就是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皇位,屁股还没坐热呢,突厥的颉利可汗听说大唐发生了政变,便派大军南下,一

  • 渭水之盟是什么 渭水之盟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多少皇帝借鉴的典范。但众所周知的是他皇位的得来并不是名正言顺而是杀了身为太子的哥哥之后,逼着他的父皇传位于他的。也正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引起了外族突厥的侵犯。唐太宗渭水之盟是他在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一个传颂万世的事迹。一、渭水之盟的背景在玄武门事变之后,唐

  • 项羽的得力爱将龙且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话说韩信为了立功,听从部下蒯彻的建议,硬是不听从郦食其以和平方式来解决齐地问题。齐王不得已只好把“妖言惑众”的郦食其扔进了油锅里炼油去了,然后一反常态,把橄榄枝抛向了项羽(他除了项羽已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在跟各自的利益直接挂钩的情况下,项羽接受了齐王抛来的橄榄枝,两人重归于好,很快进入了蜜月期。当然

  • 刘邦中箭,主角光环围绕——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武侠小说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文中的主人公被敌人或者说仇家一刀刺进胸膛里时,主人公奇迹般没有死,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位主人公是正义和光明的代表,怎么能在半途中就死掉呢?而给他们不死的理由除了主人公具有超强本领具有超强抗击打能力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在主人公被刺的部位——胸口上大做文章。如果我问

  • 楚汉之争相持战:项羽单挑刘邦,比箭定输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项羽的第二个小动作是:单挑。握在手里的定时炸弹竟然不灵了,这大大出乎项羽的意料,这样一来使得他抓破头皮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对付刘邦了。最后没辙了,他便一相情愿地去阵前约刘邦单挑。因为按项羽的想法,如果刘邦肯比斗的话,他愿把整个天下来当赌注,谁赢了这天下就归谁。他的想法是不错的,以一种和平方式解决长达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