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二次直奉战争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什么能战胜吴佩孚?

第二次直奉战争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什么能战胜吴佩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760 更新时间:2023/12/20 5:35:06

1924年(民国十三年)9月至10月,直系吴佩孚部与奉系张作霖部在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地区为争夺北京政权而进行的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积极推行其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并通过贿选使曹锟当上大总统。奉系军阀也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再次与直系争夺中央政权。在政治上为了对抗武力统一政策,张作霖、段祺瑞孙中山建立了“反直”的三角同盟。

一、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1924年9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爆发了江浙战争。9月3日,张作霖通电谴责曹、吴(即直系)攻浙,并以援助卢永祥为名,组织“镇威军”,自任总司令,将奉军编为6个军;总兵力约15万人,于9月15日分路向榆关(即山海关)、赤峰、承德方向进发,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二、第二次直奉战争战争过程

为抗击奉系军阀的进攻,1924年9月17日曹锟发布讨张令,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以王承斌为副总司令兼直隶筹备司令,彭寿莘为第1军司令,王怀庆为第2军司令,冯玉祥为第3军司令,张福来为援军总司令,还有海、空军各一部,总兵力近20万人,依托长城组织防御,并对各军的作战任务作了具体区分。

当时,直军企图从海上登陆葫芦岛,合围奉军,但由于奉军海军的抵抗,更重要的是英国进行了干预,直军被迫放弃了计划。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直军丧失了战争主动权,陷入被动。

9月15日到22日,奉军第2军、第5军,兵分两路,分别由阜新、通辽向直军防地攻击前进。奉军在攻占开鲁、朝阳后,又乘胜向凌源发起进攻。接着,奉军的骑兵队也由彰武出动,陆续攻占直军控制的建平、赤峰等地。

是时,直军第3军司令冯玉祥,因不满吴佩孚排除异己,正与援军第2路司令胡景翼、北京警备司令孙岳等密谋倒戈,在古北口一线按兵不动。9月28日,榆关方面的战事日趋激烈。

直军虽然居高临下,但奉军精锐张学良、郭松龄的部队却前赴后继地奋勇仰攻,双方都遭到很大的伤亡。奉军在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后,侦知九门口直军的守备力量比较薄弱,便转而集中兵力猛攻九门口,并于10月7日攻占,直军的长城防线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吴佩孚在九门口失守后,急调后援部队开赴前线,并于12日亲临榆关组织直军进行反扑,一度曾将九门口夺回。奉军在直军反扑面前全力抗击,与直军进行了反复的争夺,终将直军的进攻击退,再度攻占九门口。

在20多天的反复争夺战中,双方战死者达一万余人。

10月9日奉军攻占了赤峰。15日,赤峰被赶来前线的直军第3军二部夺回。时冯玉祥在古北口举行会议,认为倒戈回京的时机已到,便电告孙岳,叫他迅速将驻防大名的军队调至北京南苑,同时下令部队,将后队改为前队,于10月19日回师北京。

三、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人,联名发出了呼吁和平的漾电,发动

“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贿选总统曹棍的反动统治,占领了北京。

25日,冯玉祥等人在北京北苑举行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国民军,推冯玉祥为总司令兼第1

军军长,胡、孙二人分任副总司令兼第2、第3两军军长。

“北京政变”后,吴佩孚把前线指挥交给张福来主持,亲率其嫡系第3师、第26师各一部,共约七八千人,于10月25日乘车回救北京。26日,吴佩孚命令部队开往杨村一线布防,对冯军采取守势。企图等齐燮元、孙传芳的军队沿津浦铁路北上;李济臣、萧耀南的军队由京汉铁路南来,再在这两路援军的支援下,从冯玉祥的控制下夺回北京。

到10月28日,由平泉、冷口入关的奉军张宗昌部,攻占滦州,截断了榆关直军的退路和榆关-天津之间的交通线,直军纷纷溃退。31日,奉军占领了榆关和秦皇岛,缴获直军的枪支达3万余件。直军主力丧失殆尽。

从10月31日到11月

2日,冯军先后攻占了杨村和北仓,并俘虏了北上援吴的鲁军旅长潘鸿钧。吴佩孚见大势已去,率残部2000余人由塘沽登舰南逃。

四、战争结果

张作霖、冯玉祥等随后在天津曹家花园召开会议,决议成立中华民国执政府与善后会议以取代国会,并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统总统与总理之职,之后政权落入奉系军阀手中。

五、评价

军事意义上,直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海军、空军参加并取得重大作用的内战,新式武器如坦克等纷纷登场,重炮、重机枪、地雷的使用均为之前战争所罕有,死伤特别惨烈。

政治意义上,直奉战争以奉系胜利而告终,从此直系军阀退出北京政治舞台,北洋政府开始了张作霖时代。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张学良选择东北易帜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一、东北易帜的背景1928年6月4日5点30分皇姑屯的一声爆炸,将东北王张作霖张大帅炸成重伤,不久就

  • 张学良为什么至死都没有再回大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张学良的人生,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随后的西安事变被永久改变。1949年,张学良被蒋介石带往台湾,从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踏上大陆的土地了。其实并非少帅不想,真实情况是,有一次他无限接近回归大陆,但关键时刻出了一件事化为泡影。这里面有什么样的内幕呢?1991年春节,此时的张学良,已经恢复了自由身。他从夏

  • 中东路事件始末 中东路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28年11月东北“易帜”,张学良放弃东三省自治,打青天白日旗,归服国民政府,全国统一。张学良的义举,受到了全国上下一致赞扬,被举为民族英雄。他年少气盛,在对外方面也想大显身手,决定强行收回中东路。蒋介石对张学良大力支持,东北遂成为推行革命外交的试验场。一、中东路事件背景中东路是沙皇俄国与清政府订

  • 张学良活了多少岁 张学良什么时候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京时间2001年10月15日8时50分张学良离开了人世,这位戎马半生,失去自由半生的将军再也不能看到他心爱的祖国了。张学良享年101岁,也是个高寿的人了。回顾一下张学良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是伟大的,他的这一生办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联合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形

  • 西安事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又到底成全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

  • 张学良和于凤至一起生活了多少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1936年算起,到1990年恢复自由,张学良被软禁了54年,几乎是一个人的一生,在张学良软禁的时间里,有一个女人足足等了张学良50年,长达半个世纪。她就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张学良被软禁时有赵四小姐陪伴,吃穿不愁,于凤至在外面却是历尽艰辛,甚至是险些死去,却始终不改嫁,一心只等张学良。于凤至是

  • 真实的张学良:如何评价张学良的功与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2001年10月15日,101岁高龄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因病去世,一个影响了中国在20世纪发展进程的国民党将领,一个毁誉交加的东北少帅,离开了我们的世界。而他生前的风流情史,他对国家的贡献,他承担的罪名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称赞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诋毁他是民族罪人,各类说法纷杂不一。那么张学良是好

  • 张学良是怎样评价蒋介石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原因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如果大家对蒋介石生平有所了解的话,那么或许会知道蒋介石生平有个很特殊的爱好:爱写日记。蒋介石还有一小本子,里面记载着师以上官长的字号、籍贯、亲缘及一般人不注意的细节。据资料统计,蒋介石一生总共写了57年的日记,可惜其中四年遗失掉了,由于蒋介石是用毛笔字写,字迹又潦草,难以辨认,所以人们也很难统计到蒋

  • 汉武帝刘彻为什么喜欢陈阿娇?刘彻为什么要废掉陈阿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武帝刘彻,是一个英雄,一个有血性的男人,一个多情又薄情的男人。美女都爱英雄,可一个薄情甚至无情的英雄,给女人带来的是无奈和悲剧。所谓红颜薄暮,只不过是因为红颜遇到了薄情郎。汉武帝刘彻的众多女人中,后人最为同情和惋惜的是他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因为刘彻废陈阿娇改立卫子夫为皇后,从此,众多的文学作品和影

  • 张学良为什么拒绝了日本人助他称帝的建议?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27年4月,日本田中义一上台后,向张作霖强索铁路权,逼张解决所谓“满蒙悬案”,从而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反日怒潮。9月4日沈阳两万人示威游行,高呼“打倒田中内阁”。在全国反帝浪潮的冲击下,以及张作霖本人的民族意识,奉系政府未能满足日本在“满蒙”筑路、开矿、设厂、租地、移民等全部要求,并有所抵制,这为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