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的奉系为什么会失败?

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的奉系为什么会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238 更新时间:2024/2/4 19:01:57

1920年直皖战争之后,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奉系张作霖极力推荐亲日的交通系首领梁士诒出任内阁总理,导致了直奉翻脸。

梁士诒与直系的关系不好,奉系借梁士诒而支配中央的财政交通,借日款来赎回胶州济南铁路,用日款来支持奉系的扩张计划,直系就不能容忍了,吴佩孚一再通电,揭露梁媚日卖国的丑行,梁士诒组阁近一个月,即于1922年1月25日托病请假离任出京。

张作霖决意武力对付直系,4月10日起,奉军就络绎不绝进攻,改名为“镇威军”。4月29日,张作霖到达军粮城,即日部队下达了总攻命令,直奉两军在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混战,吴佩孚亲到前线督战,令主力在炮兵掩护下迂回到奉军的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奉军是腹背受敌。

第16师于5月4日临阵倒戈,奉军暂编1师退出了丰台,造成了奉军西线崩溃。吴佩孚又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指挥直军且战且退,待奉军进入伏击圈后,秘密率部绕至奉军的侧面,发起猛攻,西线的奉军也全线的溃退。

当时第二梯队的战斗力比较强,是奉军的主力,司令就是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两年前张学良从东三省讲武堂毕业,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战役。

当时吴佩孚在获胜以后,调了嫡系的第3师、第26师到东线,并亲自指挥攻击张学良的部队。张学良虽然率部英勇打退进攻,但是因为奉军整体败局已定,只好指挥部队有秩序地向后撤退。

在这次战争中,奉军各部几乎全线溃退,仅有的战而能胜、退而有序的部队,就是张学良和郭松龄统率的第二梯队。

最终奉军在东西两线均失败,士兵牺牲2万,战败逃亡者万,被直军俘虏了4万余人,总统世昌下令免除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等职。

6月18日,直奉两方代表在秦皇岛海面的英国克尔留号军舰签订了停战条约,以榆关就是今山海关为两军分界线,奉军撤出关外,直军也大部分撤回原防,第一次直奉战争宣告结束。

评价

1、直系分为曹军和吴军,曹军一直在北京城里保持中立。

2、吴军侦知奉军由津浦路包抄保定南方的大战略意图,一开战就破坏了大段铁路,并在德州顽强阻击南下奉军,同时让东路新近归附的曹军26师主动侧击挑衅南下奉军,然后诈败,引诱奉军放弃原有大战略意图,改大包抄为小包抄,转而进攻保定东部,结果踏进吴军预先设置的地雷阵,而且不按军事操典,如剿匪般一味蛮攻吴军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地雷、铁丝电网、重机枪和炮火支援组成的现代化阵地,未能跳出吴军的如意算盘,导致锐勇尽失,中路和西路也同样中了吴军的挑衅诈败,猛攻地雷阵,结局相同。这是参谋长杨宇霆的失误。

3、奉军没有预先想出破解地雷阵的好办法,而且不按军事操典,一味浪费炮弹清理地雷阵,却没有步炮协同,往往是清掉地雷反而给直军的反攻清出了道路,步兵不擅长攻坚,攻而不克,依赖骑兵克敌,也不擅长快速构筑阵地火力点,克而不能守,阵地得而复失。这是老派将领如张景惠等的失误。

4、张学良军团虽然进行了包抄之类漂亮的战术,但是被夹在景林军团和张作相军团中间,施展空间有限,不能左右大战略,主要被用于帮两个军团救火,只是在退却时,展现出熟悉军事操典的极强防御力。

5、奉军得到日本的武器资金援助,不缺钱,所以奉军官兵战斗十分顽强,但是连日进攻,损失惨重,预备队的几个军团来得太慢,也缺乏战斗力和战略上的新意,一味地填坑,最终导致崩盘。

奉军后方只有蒙苏的威胁,比吴军有利很多,却不敢早些调动防御日本的吉林部队入关,从而未能形成兵力优势,是大帅张作霖自己的失误。吴军却成功联合了冯玉祥,稳固了后方,而全力用兵于前方。

6、吴军转守为攻后,依然也无法突破张学良在山海关布下的现代化阵地,说明在吴军与奉军都缺乏重炮部队和伞兵空降的情况下,全世界此时的战争模式还是倾向于防守方的。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第二次直奉战争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什么能战胜吴佩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24年(民国十三年)9月至10月,直系吴佩孚部与奉系张作霖部在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地区为争夺北京政权而进行的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积极推行其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并通过贿选使曹锟当上大总统。奉系军阀也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再次与直系争夺中央政权。在政治上为了

  • 张学良选择东北易帜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一、东北易帜的背景1928年6月4日5点30分皇姑屯的一声爆炸,将东北王张作霖张大帅炸成重伤,不久就

  • 张学良为什么至死都没有再回大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张学良的人生,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随后的西安事变被永久改变。1949年,张学良被蒋介石带往台湾,从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踏上大陆的土地了。其实并非少帅不想,真实情况是,有一次他无限接近回归大陆,但关键时刻出了一件事化为泡影。这里面有什么样的内幕呢?1991年春节,此时的张学良,已经恢复了自由身。他从夏

  • 中东路事件始末 中东路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28年11月东北“易帜”,张学良放弃东三省自治,打青天白日旗,归服国民政府,全国统一。张学良的义举,受到了全国上下一致赞扬,被举为民族英雄。他年少气盛,在对外方面也想大显身手,决定强行收回中东路。蒋介石对张学良大力支持,东北遂成为推行革命外交的试验场。一、中东路事件背景中东路是沙皇俄国与清政府订

  • 张学良活了多少岁 张学良什么时候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京时间2001年10月15日8时50分张学良离开了人世,这位戎马半生,失去自由半生的将军再也不能看到他心爱的祖国了。张学良享年101岁,也是个高寿的人了。回顾一下张学良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是伟大的,他的这一生办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联合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形

  • 西安事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又到底成全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

  • 张学良和于凤至一起生活了多少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1936年算起,到1990年恢复自由,张学良被软禁了54年,几乎是一个人的一生,在张学良软禁的时间里,有一个女人足足等了张学良50年,长达半个世纪。她就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张学良被软禁时有赵四小姐陪伴,吃穿不愁,于凤至在外面却是历尽艰辛,甚至是险些死去,却始终不改嫁,一心只等张学良。于凤至是

  • 真实的张学良:如何评价张学良的功与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2001年10月15日,101岁高龄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因病去世,一个影响了中国在20世纪发展进程的国民党将领,一个毁誉交加的东北少帅,离开了我们的世界。而他生前的风流情史,他对国家的贡献,他承担的罪名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称赞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诋毁他是民族罪人,各类说法纷杂不一。那么张学良是好

  • 张学良是怎样评价蒋介石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原因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如果大家对蒋介石生平有所了解的话,那么或许会知道蒋介石生平有个很特殊的爱好:爱写日记。蒋介石还有一小本子,里面记载着师以上官长的字号、籍贯、亲缘及一般人不注意的细节。据资料统计,蒋介石一生总共写了57年的日记,可惜其中四年遗失掉了,由于蒋介石是用毛笔字写,字迹又潦草,难以辨认,所以人们也很难统计到蒋

  • 汉武帝刘彻为什么喜欢陈阿娇?刘彻为什么要废掉陈阿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武帝刘彻,是一个英雄,一个有血性的男人,一个多情又薄情的男人。美女都爱英雄,可一个薄情甚至无情的英雄,给女人带来的是无奈和悲剧。所谓红颜薄暮,只不过是因为红颜遇到了薄情郎。汉武帝刘彻的众多女人中,后人最为同情和惋惜的是他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因为刘彻废陈阿娇改立卫子夫为皇后,从此,众多的文学作品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