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洋务教育:近代中国教育的转折

洋务教育:近代中国教育的转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996 更新时间:2023/12/7 21:51:01

洋务教育简介

洋务教育是较教会学校起步稍晚的西学性质的近代教育形式,也是19世纪60年代至1895年之间、由少数开明的上层官僚主办的中国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近代教育形式。

在改良主义教育尚未实施之前,洋务教育始终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运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且一度成为“同治中兴”的象征性政绩。


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兴办新式学堂

自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起,先后办学 22所,分3类:

1、同文馆或广方言馆(外国语学校);

2、武备、水师学堂(军事学校);

3、船政、机械、电讯学堂(技术学校)。培养一些买办、翻译和陆海军军官、士兵,也训练工业技术人员。

二、办理留学教育,派遣学生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

十一年,曾国藩李鸿章接受容闳倡议,

联名奏请清政府选派幼童赴美留学。此后即由容闳带领幼童赴美,此即中国近代派遣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

光绪二、三年(1876、1877),又继续派遣学生到德、英、法等国学习陆军、海军和造船等。洋务派举办的学堂,无统一的学制,未形成学校系统。

教学内容除“四书”、“五经”等外,主要是“西文”和“西艺”,比旧学堂讲求实用,并开始将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学科作为课程,有些学堂还学习万国公法、外国史地等人文科目。

建立一套有别于封建主义的学校管理制度,对招生、考试、学习的年限、经费来源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任用等都有详细规定。

提出“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突破传统中体中用的思想框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肇始阶段。


对洋务教育的评价

洋务教育的破产,虽以甲午战争的惨败为其标志,但这种战争上的惨败,也实导源于洋务教育自身所存在的致命弱点。

作为一种全力服务于军事目的的教育体制,在甲午战争彻底失败以后,已经失去原有的活力,从此一蹶不振也是必然的结果。而且,数额高达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也使清政府国库枯竭,财政危机更为严重,再也无力支撑这些成本太高、收效甚微的洋务学堂。同时失去了战争活力和财政来源的洋务教育,必然地衰落下去。

尽管在甲午战争之后,仍然有一批武备、水师学堂陆续问世,以求重振国力,但无异于回光返照,最终不能挽救满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命运。

事实上,早在洋务教育初创并臻于鼎盛的时候,就已播下了最终要导致其失败的种种恶因,甲午战争的惨败只是加速了这一颓败的过程。

首先,洋务教育的目的,与其说是求谋自强之道,毋庸说是为了延长腐朽的满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洋务派,还是以倭仁等人为首的顽固派,认识都是一致的。

其次,洋务派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较顽固派的主张有很大的进步,也不失为折衷中西文化冲突的一项策略。但在这一前提下,任何教育变革都不得触动封建的纲常礼教,不得触动封建国家的政体及与此密不可分的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正因为如此,洋务教育进行了几十年,都没有提出任何有关国家教育体制的宏远规划和建设。

洋务派幻想在丝毫不触动封建教育旧体制的前提下仅作最小限度的改良,便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结果必然只能是到处碰壁,难免失败的命运。

再次,洋务教育本身也存留着种种的劣根性,这是腐朽的满清政治制度及其弊病在洋务教育内部的必然反映。以同文馆为例,清廷虽对其寄以重望,并不惜重金维持学务,但其内部管理却十分混乱,种种腐败的现象,与旧式官学并无二样。

1883年,监察御史陈锦在一篇奏文中揭出同文馆内部的四大弊病:考课不真,学生与副教习联络声气,试则前茅,食则全俸,叩以算学则茫然不知。铨补不公,保举一节,尤多蒙保、混保之弊。奖赏不实,学生本多寒峻,提调赳扣学生应得奖赏,中饱私囊,吮众人之膏血,肥自己之身家。馆规不严,提调晚餐醉饱,食足洋烟,概不过问馆内大小事务;苏拉效尤,作乐唱戏,喧哗达旦;学生酗酒赌博、荡检逾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此外,中国长期闭关自守,开埠以来风气稍开,但大多数官绅仍满足于自守,眼光短浅,兴办洋务教育的初衷,原不在拓展国力,走向世界,而是为了御敌自守的实用目的,故洋务教育的规模狭小,拘束小器,素无泱泱大国风范。

相当一批工艺技术学堂,只是为了训练所在地区或所属企业急需的技工,任务一告完成,学堂便自行停办,可谓是浅尝辄止、如同应时一般。

即使没有甲午战争这样的重大考验,洋务教育自己也会迅速衰落下去的。当然,洋务教育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尽管它是在内忧外患的强大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的教育措施,但毕竟是迈出了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并且培养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化人材。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洋务教育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近代教育知识请关注中国历史栏目。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书院的起源与宋代书院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代书院简介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 新乐府运动的主张及代表人物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新乐府运动简介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

  • 唐朝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非唐朝莫属,唐朝从619年建立,到907年,总共经历了289年;在200多年的时间里面,唐朝在外交、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并且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盛世:开元盛世。唐朝(619年-907年)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力达到了顶

  • 马谡为什么没有守住街亭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如何才能守住街亭,马谡为什么会失守街亭?假如把马谡换成其他的人,街亭能守得住吗?当时的情况是,蜀军方面,诸葛亮集中主力出祁山,马谡率领侧翼防守后方供应和补给,魏军方面,张郃率领五万兵进攻街亭,曹真和郭淮在祁山方向与蜀军对峙。从兵力对比上来说,马谡的力量有点单薄,从冷兵器时期的战争规律来看,这样的力量

  • 三国蜀汉名将马谡生平小故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马谡简介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建兴六年(228年),

  • 宋江的历史故事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江简介宋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原籍为山东郓城县宋家村,江湖人称“及时雨”,又号“呼保义”。因为他面黑身矮,人又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又且舞刀弄枪。上有父亲宋太公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自幼与同在郓城县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三大原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本文我们来讲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跟诸葛亮是什么关系呢?先要说说马谡的哥哥马良,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非常好,是称兄道弟的,后来马良战死了,就将自己的弟弟马谡托付给了诸葛亮。马谡这个人非常有才华,也有很强的军事能力,诸葛亮非常欣赏马谡,所以一直将马谡当自己的亲弟弟看待。既然诸葛亮这么喜欢马谡,那为什么又

  • 历史上薄姬怎么死的 薄姬的生平故事经历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薄姬简介薄姬(公元前215年之前―公元前155年),河东安邑(今山西省运城盐湖区)人。秦末汉初女性历史人物,汉高祖刘邦嫔妃、汉文帝刘恒生母。母为魏王宗家之女魏媪。早年嫁给魏王魏豹。魏豹为韩信所败后,进入汉王刘邦后宫,,生下儿子代王刘恒,少有侍寝机会。刘邦驾崩后,跟随儿子刘恒前往代国,尊为代王太后。

  • 汉匈战争史 汉匈百年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拐点汉匈之战简介汉匈百年战争又称汉匈战争,是指西汉初年,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双方各有胜负,前后历经130余年。此一期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是以和亲政策和战争政策互相存在。虽然这场战争使双方国力同时衰落,但对人口不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匈奴来说,影响更大。汉匈之战背景一、匈奴扩张秦汉之际,北方匈奴头曼单于

  • 汉代地方官学的确立与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地方官学制度的确立汉代最早兴办地方官学的,当推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文翁为改变蜀地文化落后于中原的状况,亲自挑选了10余名聪敏有材者,派到京城,有的随博士学习,有的学习法律。他节省府库开支,购买蜀中特产赠给博士以表酬谢。几年后这些人学成归蜀,文翁均予以重用。他又在成都建起学舍,招收下属各县的子弟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