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为什么要杀裴炎 裴炎真的勾结谋反了吗?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裴炎 裴炎真的勾结谋反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98 更新时间:2023/12/4 18:08:37

裴炎,唐高宗病重时拜相,受遗诏辅佐中宗,是当时的元老顾命大臣,对唐王朝忠心不贰。中宗即位初,重用韦后家族,欲以韦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坚决反对,引起中宗不满。裴炎惧,乃与武则天密谋,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旦为帝。武则天临朝称制,裴炎与她的矛盾日益突出,光宅元年(684)遭到了杀身之祸,被处斩于洛阳都亭,朝廷上下震惊不已。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杀死裴炎呢?

武则天杀裴炎时冠以谋反罪,一些人认为这确有其事。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说:“豫王为帝后,不管天下政事,大权全部握在武太后手里。裴炎想在武太后出游龙门时,派兵把她抓起来,还政于天子。恰巧当时天一直下雨,太后不出门,其事也就没有做成。”动用军队抓太后,日后说他谋反的确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朝野佥载》中也谈到了裴炎的谋反,不过是另一回事。故事大致上是这样的:裴炎为中书令时,徐敬业打算谋反,命骆宾王设计让裴炎一起参加到反武队伍中。骆宾王两足踩在墙壁上,静静地思索了一段时间,写成了一首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他先是教裴炎家里的小儿朗读,一传十,十传百,京城里的小儿都会唱了。

裴炎想寻找学者破解这首歌谣,就找到了骆宾王。裴炎给他许多宝物锦绮,骆宾王一言不发。裴炎又用音乐妓女骏马贿赂他,还是不语。两人一起观看裴炎家里的古忠臣烈士图,骆宾王神色很严肃地说:“此英雄丈夫也。”于是说起自古大臣执政,常会改换社稷,裴炎听后十分高兴。裴炎问谣言中的“片火”、“绯衣”是什么意思,骆宾王北面而拜说:“你就是真人也。”裴炎于是就与徐敬业等一起合谋怎样反对武则天。

扬州起兵后,裴炎作为朝廷中的内应,写了一封信给徐敬业,内中只有“青鹅”二字。有人告发了他,朝中官员不能破解二字的意思,武则天看后说:“这个青字,拆开来就是十二月;鹅字,就是我自与也,即我参加的意思。”于是决定把裴炎杀死。

这则绘声绘色的故事,使一部分人相信裴炎的谋反确有其事。有人认为裴炎为人并不光明磊落,是一个妒功害能、气量狭小的人,平时大家对他很有意见。他勾结徐敬业是确有其事,所以武则天屡说“炎反有端”,招致杀身之祸也就难免了。

有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武则天杀裴炎其实是武则天不能容纳异己的结果。他们认为《朝野佥载》虽然成书较早,但小说成分居多,所载的事情经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缺乏事实根据。裴炎的谋反,其实是武氏集团的诬陷,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都不载他与徐敬业有勾结,《通鉴考异》认为这些记述“皆当时构陷炎者所言耳,非其实也”。

而从裴炎的表现来看,也无与徐敬业等人合谋的迹象。徐敬业等人起兵时是以匡复庐陵王为口号,怎能以裴炎为帝呢?身为宰相的裴炎,如果仅凭骆宾王的几句歌谣就想称帝,那也太不近情理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武则天下毒手杀裴炎的?有人指出,睿宗即位后,武则天仍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裴炎效忠李唐王室的行为势必和武则天发生矛盾。先是裴炎反对武则天追王自己的祖先、立武氏七庙,后是徐敬业起兵反武后,武承嗣武三思屡请武则天找借口杀掉韩王元嘉和鲁王灵夔,以断绝叛军宗室之望,执政者都不敢表态,只有裴炎力争不可,引起了武则天对他的嫌恶。

徐敬业起兵最紧张的时候,裴炎向武则天进言说:“皇帝你年纪已经很大了,没有必要凡事都亲政,使得徐敬业之类的猾竖之人有话可说。如果太后返政,像这样的乱贼不讨伐也可以破灭。”听了这样的话,武则天不被激怒才怪了。在武则天要改朝换代之际,身边却有着这样一个唐室忠臣,这就是裴炎真正的死因。

也有人认为裴炎确是没有谋反,但并不因为他是唐室忠臣就遭到武则天的憎恨。主要原因是裴炎两次得罪武则天后,认识到自己处境很危险,所以在徐敬业起兵后,不积极平叛,反而让武则天交权,这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利益,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遂遭杀身之祸,其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

而不同意这种看法者认为既然裴炎自知处境危险,身居高位的他为了保全自身,理应做出一些迎合武则天的姿态才是,相反却希望藉此劝武则天返政,这只能表明裴炎是对李唐王朝的忠心和在政治上的幼稚与天真。

使武则天最终决定杀裴炎的原因,到底是像武则天说的谋反,还是如一些人说的因为他是唐室忠臣,或为了一己私利,还需人们进一步探索。在武则天执政时期,酷吏政治的特点非常鲜明,滥杀无辜时有发生,裴炎难道也是当时的牺牲品?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为什么常住东都洛阳 武则天为什么偏爱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建都于长安,洛阳是它的东都。从唐高祖至高宗,均以长安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但是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除了长安元年(701)十月到三年十月这段时间住在长安以外,其余时间一直住在洛阳。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于684年9月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并且“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改东都为神都,无疑是想抬高洛阳的地位

  • 唐末黄巢结局之谜:兵败身死还是趁乱逃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末年,曾经爆发过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黄巢。874年,河南地区连年发生水旱灾害,老百姓饥无食,冻无衣,到了“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的境地,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揭竿而起。贩卖私盐出身的黄巢曾几次应进士不第,内心早就有“冲天香阵透长安”的想法,见到这种形势,遂举旗起义。在他的带领

  • 会昌灭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唐武宗为什么要灭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会昌五年(845)七月,唐武宗下令灭佛,沙汰寺院僧尼。先是拆毁在山野中的寺院,随后下诏长安、洛阳的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全国节度使、观察使下的镇地和同、华、商、汝各州留一寺,上等寺留僧20人,中等寺留10人,下等寺留僧5人,其余被沙汰寺院的僧人全部勒令还俗。在沙汰之列的寺院,派御史前去督令限

  • 唐永泰公主死亡之谜:永泰公主真的是被武则天所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死于公元701年,年仅17岁。初葬河南洛阳,公元706年迁回长安,陪葬乾陵。关于公主死的经过,《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有明确的记载。当时武则天年事已高,许多政事都委托张易之兄弟办理。邵王李重润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以及郡

  • 隋文帝是否是杨广所杀 隋文帝死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581年,杨坚以后周外戚国丈的身份篡夺了帝位,建立了隋朝,史称隋文帝。隋文帝共有5个儿子,均为独孤皇后所生。隋文帝登基后,即立长子杨勇为太子,次子杨广为晋王。之后,文帝将杨勇废为庶人,立善于伪饰的晋王杨广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四月,隋文帝得病,七月病重,不久死于仁寿宫。关于文帝的死,目前学术

  • 唐高宗为什么要废掉王皇后 唐高宗废后的真是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李治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几乎同时,朝廷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均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而遭到贬逐或诛戮。对于这一史实,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武则天,认为是由她一手策划和导演的。据《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的记载,武则天于永徽五年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扼

  • 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626年,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内的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当时的太子李建成以及四弟李元吉。李世民得以被立为新的太子,由此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当年那场流血政变,还会开始吗?也因此,无论是必然还是偶然,那场“玄武门之变”的动机都值得人们去探讨。公元617年,时任太

  • 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是什么安禄山的真实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场叛乱葬送一个盛世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国相杨国忠为借口,联合同僚旧友史思明率军反叛,在范阳起兵。叛军一路势如破竹,一度攻占长安、洛阳,并在洛阳称帝,史称安史之乱。最终,随着唐王朝军队的进攻以及安禄山集团的内讧,公元762年,安史之乱被平定。但是,唐朝却从此走

  • 安史之乱的详细战争过程经过和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

  • 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