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 无字碑有哪几种意思?

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 无字碑有哪几种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072 更新时间:2024/1/17 17:29:45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凄凉地死去。第二年,她的灵柩被运到长安西80公里的梁山,和唐高宗合葬在一起。

梁山是一座海拔一千多米的圆锥形石山,山势峭拔挺立。乾陵以山为陵,将整座山建成了一个巨大的陵园。梁山有三个山头,北峰最高,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天然门户。三峰耸立,就好像武则天仰卧于大地,北峰为其头,南面双峰峰顶因为有15米高的土阙,远远望去恰似乳房。

有人认为,只要一看到梁山三峰,就会使人感受到武则天的威严和非凡无处不在。置身于三峰之间,你仿佛就面对着这位刚烈女性,受到了她张扬的性格和媚丽的恣色的包围,你对她既萌生出肃然起敬的感觉,又产生出无限的联想。传说武则天希望死后自己能头枕梁山,脚蹬渭河,卧望长安,看来她的选择是很有眼光的。

梁山三峰,由一条南北走的高岭相连。高岭之巅便是长达700多米的墓道。墓道两旁,124件石刻对称排列,以其独特精美的造型风格,点缀着陵园的自然风光,与山陵默契相合,创造出了一种神圣、庄严、肃穆的气氛,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在朱雀门的地势宽阔处,西侧矗立着武则天追记高宗治武功的纪念碑——《述圣记碑》。

全碑七节,高6米多,全文8000多字,武后撰文,中宗书写,字面填以金屑,光泽艳丽。东侧的《无字碑》,是武则天的纪念碑。碑高与《述圣记碑》相同,整石雕成,重量达100吨。碑头九条蟠龙盘绕,两侧线刻云龙纹。碑座的正面是一幅狮马图,马屈蹄俯首,雄狮威严挺立。雕刻之精细,为历代墓碑罕见。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武则天立《无字碑》时只字未刻,这在中国历代是十分少见的。今天我们在乾陵参观时看到碑上隐约可见的文字,是宋、金以后游人在上面的题识,使《无字碑》成了有字碑。那么武则天在立碑时为什么一反传统不刻一字,其用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武则天在碑上不刻一字,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政绩,表示自己在统治时期功德高大,并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武则天从655年被册立为皇后,660年高宗将政事让给她裁决,直至705年中宗复位,前后掌握国家大权几十年。她突破太后临朝称制的惯例,称孤道寡,主宰天下。

由于她的非凡才能,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得以延续。她坚持中央集权,继续推行法治,开创殿试制度,加强和改善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发展农业生产,维护了唐朝的统一和强盛。武则天维持了贞观以来国家经济向前发展的态势,这种发展对唐玄宗的开元之治起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这样说来,武则天的确是功高德大,不是很容易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

反对这种观点者认为,武则天既然给自己的丈夫唐高宗立碑作传,歌颂他的政绩,轮到自己却不是这样做,显然很不符她的风格。她是个敢做敢讲、好大喜功的人,她不可能不用文字这种最方便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政绩。她在暮年就为自己立过“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碑歌颂自己,为在临终前认为自己功高莫名,非文字可述?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之所以立无字碑,主要是她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无颜为自己立传,感到还是不写文字为好,以免死后落个话柄在后人手里。持这种观点者对武则天执政时期的政策基本上全部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武则天以非常手段骗得高宗信任,从才人的地位爬上皇后高位,最后窃取皇位,无论是唐朝人还是后代人,这都是无法接受的。

掌握政权后,武则天培养自己的党羽,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杀政策,大量铲除异己。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并不见得有什么发展,实际上当时是处在一个马鞍形曲线的底部。就在武则天期间,安西四镇一度不保被夺,威胁到了国家的统一。因此武则天是无法为自己立传的,她只能以无字碑为后世定基调。不过这种说法有很多人并不赞同,他们认为如果武则天无颜为自己立传,那么她干脆不立碑岂不是更好。

另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个聪明过人的女人,她既不想自吹白擂,但又不甘心无声无息,她立了无字碑,想让自己的功过由后人去评述,据说这也是武则天临死前的遗言。武则天执政时期,有骄人的成绩,不但经济上承继了唐太宗时的发展趋势,而且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为后人赞叹不已。

另一方面,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统治集团。武则天后期,随着年龄的增大,她被迫还政于唐中宗,自知死后人们对她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件很难的事情,干脆就立一块无字的碑,留给后人去评说自己。

此外还有少数人认为碑是唐中宗显所立,但撰写碑语时犯了难,称武则天是“皇帝”、“母后”好,还是称“大圣则天皇后”好,群臣意见也不统一,所以最后只好不了了之。不过不同意这种说法者认为这种观点仅是猜测而已。武则天死后中宗就谥号“大圣则天皇后”,唐中宗如果用此号写碑文可谓名正言顺,有什么不好称呼的?

也有少数人认为武则天权智过人,很喜欢标新立异,她造怪字,信佛教,宠幸男人,她做的往往都是历史少见的事情。死后,她也要标新立异,立一块无字碑让后人摸不着头脑,以显示出她过人一等的智慧。

以上这些观点,究竟哪一个更能符合当时的实际?这真是一个难题。一个女皇立下的一块无字的墓碑,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裴炎 裴炎真的勾结谋反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裴炎,唐高宗病重时拜相,受遗诏辅佐中宗,是当时的元老顾命大臣,对唐王朝忠心不贰。中宗即位初,重用韦后家族,欲以韦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坚决反对,引起中宗不满。裴炎惧,乃与武则天密谋,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旦为帝。武则天临朝称制,裴炎与她的矛盾日益突出,光宅元年(684)遭到了杀身之祸,被处斩于洛阳

  • 武则天为什么常住东都洛阳 武则天为什么偏爱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建都于长安,洛阳是它的东都。从唐高祖至高宗,均以长安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但是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除了长安元年(701)十月到三年十月这段时间住在长安以外,其余时间一直住在洛阳。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于684年9月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并且“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改东都为神都,无疑是想抬高洛阳的地位

  • 唐末黄巢结局之谜:兵败身死还是趁乱逃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末年,曾经爆发过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黄巢。874年,河南地区连年发生水旱灾害,老百姓饥无食,冻无衣,到了“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的境地,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揭竿而起。贩卖私盐出身的黄巢曾几次应进士不第,内心早就有“冲天香阵透长安”的想法,见到这种形势,遂举旗起义。在他的带领

  • 会昌灭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唐武宗为什么要灭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会昌五年(845)七月,唐武宗下令灭佛,沙汰寺院僧尼。先是拆毁在山野中的寺院,随后下诏长安、洛阳的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全国节度使、观察使下的镇地和同、华、商、汝各州留一寺,上等寺留僧20人,中等寺留10人,下等寺留僧5人,其余被沙汰寺院的僧人全部勒令还俗。在沙汰之列的寺院,派御史前去督令限

  • 唐永泰公主死亡之谜:永泰公主真的是被武则天所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死于公元701年,年仅17岁。初葬河南洛阳,公元706年迁回长安,陪葬乾陵。关于公主死的经过,《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有明确的记载。当时武则天年事已高,许多政事都委托张易之兄弟办理。邵王李重润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以及郡

  • 隋文帝是否是杨广所杀 隋文帝死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581年,杨坚以后周外戚国丈的身份篡夺了帝位,建立了隋朝,史称隋文帝。隋文帝共有5个儿子,均为独孤皇后所生。隋文帝登基后,即立长子杨勇为太子,次子杨广为晋王。之后,文帝将杨勇废为庶人,立善于伪饰的晋王杨广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四月,隋文帝得病,七月病重,不久死于仁寿宫。关于文帝的死,目前学术

  • 唐高宗为什么要废掉王皇后 唐高宗废后的真是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李治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几乎同时,朝廷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均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而遭到贬逐或诛戮。对于这一史实,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武则天,认为是由她一手策划和导演的。据《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的记载,武则天于永徽五年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扼

  • 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626年,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内的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当时的太子李建成以及四弟李元吉。李世民得以被立为新的太子,由此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当年那场流血政变,还会开始吗?也因此,无论是必然还是偶然,那场“玄武门之变”的动机都值得人们去探讨。公元617年,时任太

  • 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是什么安禄山的真实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场叛乱葬送一个盛世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国相杨国忠为借口,联合同僚旧友史思明率军反叛,在范阳起兵。叛军一路势如破竹,一度攻占长安、洛阳,并在洛阳称帝,史称安史之乱。最终,随着唐王朝军队的进攻以及安禄山集团的内讧,公元762年,安史之乱被平定。但是,唐朝却从此走

  • 安史之乱的详细战争过程经过和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