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贺若弼是怎么死的

贺若弼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705 更新时间:2023/12/8 14:28:54

根据《隋书》载:“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其父敦,也是一位武将,在北周朝官至金州总管,但因为言语不慎冒犯了北周的皇戚宇文护,被宇文护陷害致死。在他临刑前,把贺若弼叫到跟前说:“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他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目的就是让贺若弼记住口舌之祸的灾难,希望其子不要重蹈覆辙。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悲剧以及承受了肌体刺痛的贺若弼在北周朝为官时,出言果然十分谨慎。史载,在北周朝武帝时期,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太子为国之储君,身为太子是否具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北周武帝当然非常重视,于是“帝呼弼问之”,而贺若弼却诡对说:“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他的这一回答很显然与乌丸轨的说法大相径庭。

当乌丸轨责问他时,他说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

此时,贺若弼牢记着其父的遗言,而且还在言语问题上摆明了自己的看法,言语要“密”才能保“身”。他出言谨慎,行事低调。

武帝死后,太子即位,乌丸轨便马上被新君诛杀,而贺若弼却因言语谨慎逃过了一劫。

可以这样说,口舌之祸的演绎,一直伴随着贺若弼的成长,他不但目睹了其父的悲剧,而且也经历了朋友的口舌之祸,他更应该吸取其父和其友的教训。但是随着贺若弼身份和地位的抬升,他的三寸之舌就像是失去了控制的弹簧一样,变得随意妄言,不能停止。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贺若弼在这个新的王朝中屡立奇功,特别是在平定陈朝的过程中,连隋文帝也赞叹道:“克定三吴,公之功也。”

平陈之后的贺若弼是“贵盛”一时,不但自己权势显赫,而且因他之故,他的兄弟亲戚也一并加官进爵,形成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势。可以说隋文帝在物质上与地位上给予了贺若弼极大的享受与荣誉,隋文帝的确做到了与其共富贵。但是作为大臣的贺若弼却是越来越不能清守如故,先是自恃功高,毫不掩饰地与另一大将韩擒虎争战功;此后又常以宰相自许;然后是妒忌心加剧,与杨素不和,形于颜色;由此种种,怨望不止。

文帝一再责罚都不管用,最后将他免了官。事情进展到这一地步,按理说贺若弼应该有些反省才对,但是他却是怨气愈盛。隋文帝实在是没有办法来约束他了,于是干脆让他入狱,希望这样的惩处能够平息贺若弼的怨言以及他那颗居功自大的心。

文帝念及旧情,常常宽恕他的言行,入狱不久就又让他恢复了官位和爵位,还经常赏赐和宴请他,希望能以恩威并施的方法来限制和尽量满足他无限膨胀的欲望。但贺若弼依旧是我行我素,毫不悔改,依旧是大放怨言,甚至在一次文帝的宴会上大作怨声载道的酸诗来讥讽朝政。

可以看出此时的他已经被自己昔日的功劳冲昏了头脑,认为自己现有的身份、地位、财富跟自己的功劳相比太不值一提了。他要求的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俗话说言为心声,此时的贺若弼早已经将其父亲的遗言和朋友的悲剧忘到九霄云外了,剩下的只有那颗居功自傲的心和永不满足的欲望。

文帝死后,太子杨广即位。贺若弼忘记了一点:对于文帝来说,他是文帝的老部下、大功臣,所以文帝迁就与容忍他。但是对于隋炀帝杨广来说,贺若弼只是其父一朝遗留下来的一个大臣而已,他对炀帝没有任何的功劳可恃。当还位居太子位,杨广曾经询问贺若弼:“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弼曰:“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太子接着问:“然则大将谁也?”

弼拜曰:“惟殿下所择。”虽然贺若弼想借此毛遂自荐一下,希望得到太子杨广的赏识,甚至还有拍马之嫌。但是他的回答却反而引起了杨广的猜忌,杨广认为“弼亦自许为大将”,显然杨广很不喜欢他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回答。于是,杨广怀记在心,但贺若弼对此却没有一丝察觉。在炀帝即位后,他仍然是我行我素,不知约束地大放怨言。于是隋炀帝是旧怨与新怨一起涌起,便找了个因贺若弼议论其过奢的借口诛杀了他。

此外,贺若弼的妻子被罚为官家奴婢,他的儿子们也被罚为奴,后来他们全被诛杀。对于贺若弼来说,这样的结局和下场是完全不应该的。他的父亲因口舌之祸获杀,他的朋友也因口舌获诛,贺若弼在目睹了其父的惨状与遭受了肌体之痛后,非但没有能吸取其父的前车之鉴,反而累及家人,使全家都死于非命。他的过失连魏徵等人也为之扼腕叹息:“虽贺若弼倜傥英略,然其功成名立,矜伐不已,竟颠殒于非命,亦不密以失身。若念父临终之言,必不及于斯祸矣。”

这位名将,不是战死于疆场,而是死于自己的三寸之舌。其父死于是,其子也死于是。他所遇到的君主隋文帝绝对不是一个残暴的屠戮功臣之人,在他的怨言面前,文帝一再宽容、忍让,一再地警告。但他仍然是矜伐不已,最终不顾隋文帝的屡屡警告而走向了由自己怨言所铺设的万丈深渊。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来俊臣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来俊臣是唐朝武则天时酷吏,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授年间,因告密得到武则天的信任,被破例提拔出任侍御史,又加朝散大夫,由不名一文的鸡鸣狗盗之徒成为了武则天所倚重的权臣。武则天临朝执政时,疑忌天下人图谋叛变,便设置铜匦,令人检举告密,并宠用来俊臣等负责纠劾和审理告密事宜。来俊臣天性残忍酷虐,迎合武

  • 仕女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仕女是什么“仕女”一词最早出现在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书中提到周、陈闳、张萱、程修已、高云、谭皎、王、萧溱、乐峻、张涉、张容、李凑等皆擅长画“仕女”。至宋朝中期,“仕女”一词才被广泛使用,代表的是中国古代那些美丽聪慧的女子,

  • 隋唐的道路制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二级制,后来便很快推行到全国。但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这就是由中央政府来直接管辖全国二三百个州,实在是有困难的。所以,唐朝建立后,唐太宗便于贞观元年(627年),又将全国划分为10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

  • 唐太宗篡改过国史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难得的治国之君,在其统治期间,知人善任,察纳雅言;执法慎刑,重农恤民,使国家形成了历史上人人称道的“贞观之治”局面。他的雄才伟略、勤于政事甚为后人称道。但即使是这样一位旷世圣人,他的一生仍是有很多瑕疵的,“玄武门兵变”内情历来让人生疑

  • 揭秘玄武门事变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和四皇子齐王李元吉正准备从长安城北门玄武门进宫朝见高祖李渊,不料二皇子唐王李世民带领人马赶来,射死李建成,杀死李元吉,并诛杀两家老小,进而带兵进宫朝见李渊说二人谋反。李渊随即下诏改李世民为太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这场兄弟相残的惨剧,牵连

  • 李世民修改国史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后人眼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代帝王的表率。但即使是这样一位英明圣主,他的一生仍有很多瑕疵,“玄武门兵变”的历史实情一直让后人迷惑,而他后来的修改国史也让人议论纷纷。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下令在中书省特别设置秘书内省专门负责修撰前五代史。但是同年闰十二月,太宗又下令

  • 唐高宗李治喜欢武媚娘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高宗李治历来都被一些人看做是昏懦之君,被武则天以媚术迷惑致使李唐王朝大权旁落。事实上,高宗之所以会如此迷恋武则天,是由于他的恋母心理,使他对武则天产生了一种似母亲又似情人的感情。唐高宗李治其母长孙皇后温柔慈祥、英明果断,然而却在李治8岁时离他而去。母亲的早逝给高宗的心灵带来了深重的创伤。之后十多年

  • 唐中宗李显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中宗李显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的第三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借口李显要超封其岳父韦玄贞官爵,把才登上宝位两个月的儿子废掉,押送房州安置。直到武后晚年病重,经狄仁杰等众大臣力保,李显才从房州贬所被召回京城。公元710年农历六月壬午夜,唐中宗李显身穿赤黄龙袍,神情郁郁,在神龙殿呆坐无聊。恍惚之间,数日不相

  • 唐玄宗李隆基传位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是唐朝中期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直以来颇受人们关注。玄宗的交出政权,肃宗的接受政权,在这一交接过程中,至今留有许多谜团还没有被解开。这其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有意传位?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敏强记,两岁封王。玄宗废掉太子瑛之后,朝廷中以李林甫为首的多

  • 唐玄宗“三庶人“之谜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开元十二年,李隆基废王皇后为庶人,太子少保王守一被贬为泽州别驾,随后又被赐死。三个月后,王庶人死在冷宫之中,死因成谜。随后李隆基立即将武氏册立为“惠妃”。武惠妃工于心计,她的最终目的并不仅止于皇后,而是想要易储。因此,在礼部尚书李林甫的挑拨下,玄宗与裴耀卿、张九龄等大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