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建文帝朱允炆简介建文帝生平故事介绍建文帝是怎么死的

建文帝朱允炆简介建文帝生平故事介绍建文帝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916 更新时间:2024/1/1 19:23:08

建文帝朱允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历史中记载是扑朔迷离的,并没有确切交代。本文将为你介绍建文帝朱允炆的生平故事,带你了解建文帝朱允炆最后的结局究竟是什么!

建文帝朱允炆简介: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生平故事介绍:

朱允炆出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令人难以对付的燕王朱棣生于1360年5月2日,他的生母也许是洪武帝的一位贡妃,据说她或者是蒙古人,或者是朝鲜人。他不是像他自己后来所说的那样为马皇后所生;他的这种说法是想在他从他侄子手中夺取了帝位以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使他的即位合法化。

他长得坚强有力,同时也精通武艺,而且据说在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方面也是出色当行的。他的文学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为这种成就符合一个儒家君主的公开的形象。1370年5月,洪武帝把他封为燕王,定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让他坐镇北方边境,以保证国内的安全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

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建文朝廷曾从朝鲜输入许多战马,想以此增强它的战斗力,因为朝鲜国王李芳远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是这些办法未能影响一败涂地的战争结局。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huì)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

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建文帝朱允炆是怎么死的?

明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临终前他立下遗诏,把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史称为“建文帝”。第二年,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在北平起兵,史称“靖难”。经过3年苦战,朱棣终于攻破南京。正当曹国公李景隆等人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城的时候,后宫忽然起了一场大火,建文帝就在这大火中下落不明,其去向至今仍然是一桩疑案。被载入正史的是最先传出来的“阖宫自焚说”。

《太宗实录》记载说,朱棣攻破南京城,率领众人抵达金川门。“诸王文武群臣父老人等皆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看着身边几个内侍,建文帝不禁叹息说:“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他?”遂“阖宫自焚”。朱棣进宫后,到处寻找建文帝,最后在一片灰烬中找到一具面目全非的尸体,有人说这就是建文帝。于是朱棣令人以皇帝的礼仪将其埋葬。

夺取皇位这一年,朱棣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高皇帝弃群臣,建文嗣位,权归奸慝,变乱宪章,戕害骨肉,祸几及朕。于是钦承祖训,不得已而起兵,以清敦恶。不期建文为汉奸逼胁,阖宫自焚。”假惺惺地表明,自己不过是想要“清君侧”而已,根本没有想到会导致建文帝的自焚。

首位创“焚死”说的是清代的王鸿绪,他在其所著的《明史稿·史例议》中花了大量篇幅专门论述建文帝必定是焚死之说。此外,清代的学者钱大昕在作《万斯同传》的时候,也采用了这个说法。至于永乐年间的《实录》和清代修编的《明史》,也都是重复这个说法。建文帝自焚而死一说大有盖棺定论之意。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焚死说不可信,他们认为建文帝并没有丧生火海中。这些人从“正史”的字里行间,找到了另外一些蛛丝马迹。其中最能引起人们怀疑的即是《明史》。

《明史·恭闵帝本纪》中关于建文帝死亡的记载如下:“都城陷,宫中起火,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人们以此为发端,提出疑问:既然是“不知所终”,怎么能辨认出那个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就是建文帝?而既已发现了帝尸,为何又说是“不知所终”?这种自相矛盾的记载难道不值得人怀疑吗?

更有人认为这段话根本就是含混的话语,因为“帝后尸于火中”似乎可以理解成仅仅得到了皇后的尸体。而康熙帝年间补纂《明史本纪》称:“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言帝尸。”则更为明确地道出当时根本就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不过是“诡言”而已。

于是,另外一种说法就出现了,说在朱棣攻破南京那天,建文帝正欲拔刀自刎,被身边人救下,然后由程济等贴身亲信22人带领,从地道或御沟中逃跑了。那么,逃走后的建文帝又匿向何方?有人说他由宫中的主录僧溥洽为他削发,假扮成和尚,藏匿于某处寺院了。当然,也有南逃至海外的种种传闻。

众多说法中流传较为广泛的是出家为僧说。有记载说,建文帝在南京城被攻破后出亡为和尚,晚年还曾经返回京师,去世后埋葬于北京西山。在《明史·程济传》中写道:“金川门,济亡去。或曰帝亦为僧出亡,济从之,莫知所终。”在《明朝小史》中的记述则更为生动:“高皇大渐时,封钥一小匣,甚固,密授帝,戒以遇危难始启。

及靖难兵入城,启之,乃杨应能度牒也。遂削发披缁,自御沟中逃出。”从此,建文帝以僧人身份四处流浪,直到朱棣死后才回归。建文帝在朱棣死后回归的故事在明代王鏊《震泽纪闻》及其他明代四家记述中有传奇般的记载。据说,这个流浪四方多年的老僧在宫内安然地度过了最后的日月,死后葬在北京西山,未加封号,号称“天下大师”。

记载这段故事的王鏊生于1450年,同“老僧”出现的时间相近,后来又做了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高官,其说基本可信。关于建文帝并没有死的消息在社会上的广泛流传,对朱棣来说震动自然很大。他当然知道,自己是冒着“夺嫡”和“篡位”的罪名登上皇位的,正式的皇帝在世或者出逃,对他的帝位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他一方面为了安定人心,不得不煞有其事地发布建文帝已死的诏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根据传闻中的蛛丝马迹苦苦寻觅。关于朱棣寻找建文帝的故事自然有很多。

如《明史·姚广孝传》说,84岁高龄的姚广孝病危的时候,永乐皇帝亲自到广寿寺看他,姚广孝说:“和尚溥洽关押太久,希望能够放掉他。”溥洽是谁?就是皇宫里的主录僧,他就是传闻中替建文帝剃头改装,被认为知道建文帝下落的人。

这样一个和尚被关押16年,可见永乐皇帝对建文帝的下落有多么担心。《明史·胡滢传》则记载了永乐皇帝派遣胡滢暗察建文帝下落一事。永乐二十一年,以寻访仙人张三丰为名、通行天下州郡乡邑遍访建文帝下落的胡滢还朝时,已经就寝的永乐皇帝深夜召见他,直到四更才出。这再次暴露了朱棣的紧张。

还有人说郑和之所以下西洋,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郑和传》记载:“成帝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看来,朱棣自己也认为“不知所终”才是建文帝结局的最真实的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文帝的遗迹屡有发现,随之而来的便是新的疑问和谜团。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北大求学期间,居然在颐和园后面的红山上,找到了“前明天下大师之墓”。1928年的《艺林旬刊》还刊出了“明建文帝衣钵塔”及云南武定狮山佛寺塑造的“明天下大师像”的照片,照片的图注肯定地说:“天下大师者,明建文帝也。”看来,建文帝下落之谜,仍然是史学家及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探究的一个话题。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简介顺治帝生平故事顺治帝出家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为什么出家一直为世人所不解。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顺治帝的生平故事,探寻顺治帝的出家之谜!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简介: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

  •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简介生平经历介绍雍正帝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雍正帝是清朝统治时期很有名的一代君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清朝帝王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的生平经历个人资料介绍,一起探索雍正帝离奇死亡的秘密!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简介: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

  •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身世之谜乾隆帝简介乾隆帝生平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乾隆是清朝在位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任皇帝。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乾隆帝的生平经历和个人简介,探寻乾隆帝的身世之谜有哪些隐藏的秘密!乾隆帝身世之谜:看过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的人对书中的一个说法一定很好奇:乾隆帝是陈家洛之兄。其实,小说中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一定来历的。清末,上自官僚缙绅,下迄妇孺百姓,几

  • 威海海战历史简介威海海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威海海战是怎么回事?威海海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爆发的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威海海战最终怎么样?本文来介绍下威海海战。威海海战简介威海卫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山东半岛抗击日本陆海军侵犯威海卫(今山东威海)的战役。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1月下旬,日军侵占旅顺(今属辽宁大连)后,其大本营鉴于渤海

  • 黄海海战历史简介黄海海战历史过程起因结果和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黄海海战是怎么回事?黄海海战怎么爆发的?黄海海战的历史过程和结果是怎么样的?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本文来说说黄海海战。黄海海战简介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

  • 辛丑条约简介辛丑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什么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是什么?辛丑条约的签订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辛丑条约简介《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政府和英(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美(美利坚合众国)、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德意志帝国)俄(俄罗斯帝国)日(日本帝国

  • 马关条约简介马关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马关条约是什么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马关条约有哪些内容条款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本文来详细说说马关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马关条约简介《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

  • 火烧圆明园历史简介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过程和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火烧圆明园是怎么回事?火烧圆明园是怎么发生了,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火烧圆明园简介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

  •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果影响和爆发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怎么爆发的?为什么会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果怎么样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来说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简介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

  • 努尔哈赤简介努尔哈赤是怎么建立大金的努尔哈赤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平经历了哪些事件?努尔哈赤是怎么建立大金统一女真族的?努尔哈赤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了解一下努尔哈赤吧!努尔哈赤简介: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