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熙宁变法 为什么选择王安石变法?

熙宁变法 为什么选择王安石变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175 更新时间:2024/1/24 6:02:46

宋神宗为什么选择王安石来变法?原因如下: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是一个志向非凡的人。王安石天资聪慧,博学多才,读书过目不忘,作文动笔如飞。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满腹经纶,他在二十二岁那年,即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从此踏上仕途。

与众不同的是,少年得志的他,既没有得意忘形,也没有飞黄腾达,更没有上蹿下跳结交权贵,为自己谋取高位。

王安石变法做准备

宋仁宗庆历二年到宋英宗治平四年,二十五年间王安石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着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宋史·王安石传》说他“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这个志向和这些思考曾促使他给仁宗皇帝上过万言书。史家认为,这份万言书其实就是他后来实施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万言书交上去以后就没有了下文。王安石明白,改革时机未到。于是,他一次次谢绝了朝廷的任命,继续在地方官任上韬光养晦,并种他的试验田。

王安石谢绝这些任命也并不容易。因为当时的舆论,是“以金陵(即王安石)不做执政为屈”。朝廷也屡屡“欲俾以美官”,只怕他不肯接受(惟患其不就也)。

有一次,官府派人将委任状送上门去,王安石照例不肯接受,送信人只好跪下来求他。王安石躲进厕所里,送信人则将委任状放在桌上就走,却又被王安石追上退还。

在王安石看来,做不做官,以及做什么官,都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能不能做事。如果在朝廷做大官而不能做事,那就宁肯在地方上做一个能做事的小官。

在宋神宗承继大统之前,王安石确实更愿意做地方官。

他考中进士以后,曾分配到淮南当判官。照规矩,任期期满后,可以通过提交论文的方式,在京师谋一个体面的官职(许献文求试馆职)。王安石却不这样做(安石独否),又调任鄞县当县长。

在鄞县任上,他“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实实在在地为民办事。更重要的是,他还“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这其实就是他后来变法的预演了。

这样一来,当改革变法时机成熟时,王安石就已经有了足够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准备

得到宋神宗支持

正因为如此,当王安石与宋神宗君臣相遇时,他就能胸有成竹地侃侃而谈了。熙宁元年四月,神宗问王安石,要治国,何为先?王答:“择术为先。”

神宗又问,你看唐太宗怎么样?这时,身为翰林学士的王安石居然回答说,要做就做、舜,做什么唐太宗呢?这当然很对神宗的胃口。

不过这时神宗还很犹豫。他还要继续考察,看看这个口出狂言的中年人究竟是不是自己寻觅已久的人选。直到王安石已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熙宁二年,在君臣双方一次金殿对策后,宋神宗才下定决心,锐意革新,厉行变法,并由王安石来主持这项工作。

神宗的决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道理之一,就是王安石志虽大而才不疏。

在这次金殿对策时,神宗曾问王安石,说大家都说你只懂理论(但知经术),不懂实践(不晓世务),是不是这样?王安石回答说,理论原本就是指导实践的(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只因为后世所谓理论家都是庸人,这才弄得大家都以为理论不能用于实践了。

这很在理,也是实情,但神宗仍不放心,又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至此,君臣二人的思想完全取得了一致。宋神宗圣意已定:改革变法,非君莫属。王安石也当仁不让: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王安石变法可行性

王安石没有说假话。只要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出他的新法不但有道理,而且也是可行的。

王安石的新法可分为四类。

一是救济农村的,如青苗法、水利法;

二是治理财政的,如方田法、均税法;

三是二者兼顾的,如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

四是整饬军备的,如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这些新法,如果不走样地得到实行,神宗皇帝朝思暮想的富国强兵、重振朝纲,就不再是梦想。

就说免役法。

免役法是针对差役法的改革。差役也叫力役、徭役、公役,其实就是义务劳动。这是税收(钱粮)以外的征收,本意可能是为了弥补低税制的不足,也可能是考虑到民众出不起那么多钱粮,便以其劳力代之。

但这样一来,为了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老百姓就不但要出钱(赋税),还要出力(徭役),实在是不堪重负。事实上宋代的力役,种类也实在太多。有保管公物之役,有督收赋税之役,有追捕盗贼之役,有传递命令之役,不胜枚举,人民群众自然也就不胜其烦。

但这还不是最麻烦的。麻烦在于,正如《宋史·食货志》所说,“役有轻重劳逸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因此承平日久,便“奸伪滋生”。有钱有势的缙绅人家服轻役或不服役,沉重的负担全部落在孤苦无告的贫民身上。

这些人平时都有终日忙碌的生产劳动,服役太多,则生计无着。于是,为了规避重役,一般民众“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怕被评为大户人家);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怕被评为人多之户)”。

他们“或孀母改嫁,亲族分居;或弃田与人,以免上等;或非命求死,以就单丁(单丁免役)”;甚至铤而走险,“不得已而为盗贼”。这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当然都十分不利。

变法的好处

王安石的办法是改“派役”为“雇役”,即民众将其应服之役折合成“免役钱”交给官府,由官府雇人服役。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第一,农民出钱不出力,不耽误生产;

第二,所有人一律出钱(原来不服役的官户、寺观出一半,叫“助役钱”),比较公道;

第三,忙不过来的人腾出了时间,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则多了一条生路,两全其美。所以,后来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时,就连所谓“旧党”中人也不以为然。

苏轼就说,免役、差役,各有利弊。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怕不容易。范纯仁也说,差役一事,应当缓行。可见此法是得人心的。

其实免役法是当时所能想出的最好办法。当然,治本之法是彻底免除力役。但这并不可能做到,而能够想到以雇役代派役,以免役钱代服劳役,我们已经不得不惊叹王安石观念的超前了。

因为这种办法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货币化服役”,类似于今天的“货币化分房”,只不过两者的目的不同而已,但思路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看来,王安石的变法方案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它相当科学,而且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最高当局的决心也很大,并为此专门设立了类似于“国家体改委”的变法领导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

未几,均输、青苗、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税、保甲、保马诸法相继出台,一场关乎国运兴衰、民心顺逆的重大改革运动在全国铺开。

但宋神宗和王安石都没有想到,这次改革,不但阻力重重,而且一败涂地。

推荐阅读:

熙宁变法大全介绍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熙宁变法 宋神宗赵顼的远见卓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1067年,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年份。这一年正月,三十六岁的宋英宗病逝,法定的接班人皇太子赵顼(音须)承嗣大统当了皇帝,是为宋神宗。神宗是北宋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前面五任是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真宗赵恒、仁宗赵祯和英宗赵曙。此后,则还有三任皇帝,即哲宗赵煦、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这时,北宋

  • 王安石变法-保守派与改革派的分歧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很多人反对?这是一场新旧党、保守与变革之间的争执。其中反对变法的头号人物则是司马光。司马光也不是等闲人物。他的文章道德,都足以和王安石相抗衡。王安石生活简朴,司马光不喜奢靡(闻喜宴独不戴花);王安石才高八斗,司马光学富五车(著有《资治通鉴》);王安石忠心耿耿,司马光忧国忧民;王安石勇

  • 熙宁变法失败的原因-假改革之名行腐败之实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熙宁变法的失败,宋神宗和王安石无疑都有责任。宋神宗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则太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但就事论事,就法论法,这些新法本身却并无大错。它们无一不是出自良好的愿望,甚至是很替农民作想的。这次变法,不该是这个结果。平心而论,青苗法应该是新法中最能兼顾国家和民众利益的一种了。我们知道,一年当

  • 铁木真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要讲的两位皇帝,这辈子在各自的征战中都未尝一败。不论他们生前做过什么,最终,都未能闯过“美人关”,一生所向披靡,死因却都跟漂亮女人有关。他们就是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和大蒙古国可汗铁木真。谈起这两位帝王的军事才华,无疑是十分出众的,生平都没打过什么败仗,都死在宁夏银川这个

  • 宋朝文化的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朝的成就并不逊于汉、唐两朝,它不仅是汉、唐社会的继续发展,甚至在程度上还要高于汉、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朝代。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与汉、唐相比,宋朝能够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这样大的发展是十分不易的。首先,宋朝继承的政治遗产不利,当权者容易失去自我。秦、隋速灭,其重要因素是开国皇帝在完成

  • 秦桧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桧对金朝奴颜婢膝,一味求和;对抗金将领横加陷害,杀了岳飞,干尽了自毁长城的坏事。他的所作所为,一直为人所不耻。公元1155年的时候秦桧病重,生前秦桧想策划让自己的儿子接替自己的位置继续做宋朝的丞相。可是宋高宗赵构不想让秦桧的后人继续把持朝政,对于秦桧提出让儿子秦熺继丞相位一事宋高宗只是一味的推诿不

  • 陆游休妻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陆游和表妹唐婉是一个悲剧。这一切实在是“错!错!错!”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唐婉又是什么样的女人呢?他们两个人既然如此相爱,为什么又被拆散呢?这还得从陆游的身世说起。陆游简介 名字由来陆游出身于世宦之家,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陆游

  • 清官张浚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清官很多,今天小编要介绍的这位不仅是清官,还是一位爱国,身在高官仍坚守清贫的人物。她就是张浚。《儒林外史》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过其中的“清知府”并不是说清朝的知府,而是指清廉的知府。也就是说古代的知府就算是还算蛮清廉

  • 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太祖赵匡胤于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6年皇帝,到976年便撒手西归了。正史中没有关于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因此他的死因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悬案。另外,赵匡胤死时,两个儿子尚在,却“传位”给了其弟赵光义,这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极少见的。这也为后人留

  • 成吉思汗究竟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出生于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的一个贵族家庭。经过多年征战,统一了漠北草原各部。1206年,他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蒙语意为“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如今,西方很多崇拜者称其为“全人类的帝王”。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