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人民服务”是如何产生的?

“为人民服务”是如何产生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543 更新时间:2023/12/23 17:32:16

上学的时候政治课上讲过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式,受阅部队齐声呐喊“为人民服务”。而这个根本宗旨的提出,则源于泽东的 《为人民服务》 一。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张思德

读过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的人都知道,毛泽东这篇文章是延安时期为悼念张思德而写的。张思德原本是红四方面军一名普通士兵,四川仪陇人,是朱德总司令的同乡。张思德参加革命队伍后,作战勇敢,品德优良,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春,中央机关需要从部队中挑选一些优秀战士来做警卫工作。由于张思德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思想品德好,被选到中央警备团内卫班当警卫战士。中央负责警卫的同志又从这些警卫战士里选中张思德给毛泽东作身边警卫。

张思德到毛泽东身边后,毛泽东那种伟人情怀,那种胸怀大局,立党为公,为劳苦大众日夜操劳的精神,让张思德感动。从毛泽东身上,他看到了共产党领袖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毛泽东的言行,对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思德工作十分细心周到。毛泽东白天工作,夜晚也工作到凌晨才睡觉。张思德了解毛泽东这一工作规律,每天一起床,他就轻手轻脚地把毛泽东窑洞前的院子打扫干净。

毛泽东习惯于边走边思考问题,往往不注意脚下的路,张思德就把毛泽东经常走的路段用黄土垫平、踩实。毛泽东夜晚去开会,张思德总是提上马灯,早早地等候在车子旁。他认为,在毛主席身边做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和中国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都和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是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事业,必须做好。张思德到中央做警卫工作后,从不计较职务高低。和他同期入伍的同志在战斗部队提升得快,有的已当上了团长甚至旅长,而在中央做警卫工作的张思德十多年一直是班长职务,对此他连想都不想。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时,领导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他愉快接受,说:“当班长当战士都是革命需要。”

得知张思德牺牲毛泽东非常难过

1944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热火朝天。为了实现中央机关自给自足,中央警卫团决定组织一个小分队去安塞烧炭。这是一个脏活累活。张思德却第一个报名参加,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越是脏活和累活,我越是要去,再说,我烧过炭,有经验。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副队长,实际上只是带四个战士到安塞县石峡峪村去烧炭。出发前,他对四位战友讲:“烧炭是为了战胜敌人的封锁,夺取抗战胜利,我们一定要干好,烧出更多更好的炭。”

在他的带动下,同志们日夜苦战,一个多月就烧出5万多斤木炭,超额完成了任务。完成任务后,张思德想起山上烧炭的地方还留有一些砍伐下的青冈树,便想赶在马车来运炭之前再烧一些木炭。1944年9月5日,张思德与战友小白进山,一起开挖一孔新窑。快到中午时分,一眼炭窑眼看就要挖成了。为了保证质量,张思德拿着小镢头开始修整窑面。

由于雨水渗透,窑顶上突然掉下几片碎土。张思德意识到要塌窑,大喊一声:“快出去,有危险!”一把将小白推出窑口。就在这时,“轰隆”一声,两米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小白在窑口被压住半截身子,张思德自己却被压在窑内。为了战友的安全,张思德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张思德在同志中威望很高,他牺牲的消息传来,内卫班的同志全都失声痛哭。队长古远兴内心更加悲痛,他为这个警卫队中失去最出色的战士而痛心。他考虑到,张思德是毛泽东等主要领导同志的警卫员,毛泽东对张思德平素表现非常满意,毛泽东身边失去这样一位警卫员,是瞒不住的,因此他决定把张思德牺牲的消息报告毛泽东。

毛泽东得知张思德牺牲后,非常难过,很久不说话。他慢慢放下茶缸,用沉痛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说:“张思德是好战士,站岗放哨,还陪我外出过,很熟悉。”接着,毛泽东站起身,缓缓走到窗前,望着张思德牺牲的安塞山,久久不语。沉默良久,毛泽东问古远兴:“张思德现在安放在什么地方?”古远兴说:“还被压在炭窑里,正在组织人往外挖。”

毛泽东听后明显生气了,他用严厉的语气对古远兴说:“怎么能这样呢?要尽快挖出来。放哨看好。山里狼多,要是被狼吃了,你的队长就不要当了!”随后,毛泽东数着指头给古远兴下了三个指示:“第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战友们把张思德同志的遗体抬到安塞当地村子里后,毛泽东专门派一辆汽车将遗体拉到了枣园。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演讲一个半小时

按照毛泽东的意见,警卫队筹备的张思德追悼会于9月8日下午在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园广场召开。除了值班的同志外,中央机关的其他同志都来了。天空阴沉沉的,为追悼会增加了沉痛气氛。追悼大会的会场庄严肃穆。会场的土台搭起棚布,主席台两侧摆满了战友们用亲手采集的山花编织而成的花圈,台中央悬挂着张思德同志的遗像,那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张照片。

像旁挂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挽联:“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那是毛泽东头天晚上专门为张思德追悼会书写的。下午一点多钟,离追悼会开始还有半个小时时间,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的毛泽东就在李克农杨尚昆的陪同下来到追悼会场。毛泽东脚步沉重而缓慢,表情沉痛、严肃、庄重。来到会场后,毛泽东亲自抬起上面有他题字的花圈,走上主席台,放到张思德遗像前,默哀许久。

追悼会开始,由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介绍张思德的生平事迹,之后,请毛泽东讲话。毛泽东从参加追悼会的人群中缓步走出,慢慢走上主席台,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缓慢地铿锵有力地即兴开讲。虽然毛泽东手里连个讲话提纲都没有,但他讲话逻辑清晰,生动活泼,一句重复的话都没有,而且一气呵成,感染力非常强。

与众不同的是,毛泽东先从人民军队的性质讲起:“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详细解说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什么建军,使命是什么,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要为人民服务。他回顾了人民军队建军历史以及建军以后形成的光荣传统,阐述了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接着毛泽东话题转到张思德身上。他回顾了张思德的经历,通过一件件实事,介绍张思德团结友爱,热爱人民,服从组织需要,在工作中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让张思德战友们想不到的是,张思德平时表现出的对工作负责的具体事情,做的那些细小的好事,毛泽东全部记得清清楚楚。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高级领导人,操心的是党和军队重大的事情,想的是全国乃至国际局势,却对身边一个普通战士的良好表现洞悉入微,这让参加追悼会的中共中央机关的同志在感到惊讶的同时非常感动。

而毛泽东对张思德事迹的介绍,不是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在介绍中突出张思德身上体现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使在场的人深受教育。接着,毛泽东讲到张思德主动承担烧炭任务,超额完成任务后又要多烧些炭,结果炭窑塌方被压在窑内而牺牲的经过。在介绍这个过程时,毛泽东把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的精神讲得生动而又深刻。

毛泽东从张思德的牺牲,讲到人的生死观,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讲到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时,毛泽东介绍了泰山之大,之雄伟。

讲到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时,毛泽东作了一个手势,把手心向上平摊开,然后向手心里吹了一口气,说:那个鸿毛轻到什么程度?你吹一口气,它就会被吹得飞到天上去了。毛泽东通过鲜明的对比,把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充分揭示出来。接着,毛泽东话题回到张思德,说,张思德只活了29岁,但他短暂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用着重的语气讲:“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接着,毛泽东讲了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一定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毛泽东特意介绍了李鼎铭先生向中共中央提出“精兵简政”意见的内容,以及我们党虚心接受这条意见,采取精兵简政的措施,从而减轻了人民负担。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周恩来的外交幽默大集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周恩来周总理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外交家,在很多重要的外交场合留下了很多妙趣横生的言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1971年,基辛格博士为恢复中美外交关系秘密访华。在一次正式谈判尚未开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

  • 赫鲁晓夫竟要100万中国劳工援建西伯利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外交流最多的国家就是苏联了。当时苏联在各方面大力援助中国搞建设,可谓是社会主义一家亲,中苏关系一时间被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但是在新中国建国5周年之际却发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中苏关系的恶化突发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期,赫鲁晓夫一直被看成是造成中苏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但实际上,在苏联领导人

  • 云秀桐:追求光明的烈士遗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值得人们铭记,同样革命烈士的遗孀也值得人们无限的敬意。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讲一位追求光明的烈士遗孀,她叫云秀桐。云秀桐,女,蒙古族,1907年5月出生,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塔布赛村人。云秀桐出生在一户家境殷实的蒙古族家庭。1919年,云秀桐进入归化城三仙庙女子小学堂读书。小

  • 罗星汉:被美国政府称为海洛因教父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号人物,他的祖上是明朝的一位战将,他被美国政府称为“海洛因教父”,曾遭缅甸政府逮捕入狱,出狱后却成为了缅甸政府的“座上宾”,他就是罗星汉。罗星汉穿着简洁干练,脸部表情十分温和。如果你单从外貌来看,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位赫赫有名的&ldqu

  • 白求恩:这两年是我最有意义的日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9年毛泽东写作并发表了《纪念白求恩》(原题《学习白求恩》)一文,当年在延安就得到空前反响,之后,该文收入《毛泽东选集》。在60年代初期学习毛泽东著作高潮中,这篇文章也受人瞩目,文章中一些话语曾经是青年人自我励志的经典。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篇文章被列入“老三篇”,不光在

  • 揭秘:江苏富商李浩民的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来讲讲江苏收复李浩民的故事。李浩民,江苏如皋富商,李昌钰父亲如皋富商李浩民拥有老家江苏如皋近一半的土地。1938年11月22日,他的第11个孩子李昌钰出生。抗战胜利后,李浩民审时度势,考虑将家庭和生意迁往台湾。1947年,李浩民安排老婆带着孩子迁往台湾。1949年除夕前夜,李浩民用

  • 揭秘:粟裕终生难忘的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他的一生曲折,在他的一生中不经意的邂逅,经常蕴涵着宿命般的机缘。1927年10月,在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山区,在南昌起义溃退的人流中,20岁的警卫班长粟裕遇到了比他年长6岁的团指导员陈毅,从此开始了跨越半个世纪的交往。在乱军人流中,与他们同时

  • 揭秘:陈赓是怎样坐着担架打赢直罗镇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赓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领导者。他一生战功显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讲他是怎样坐着担架打赢直罗镇战役的。直罗镇战役,是中央红军为巩固陕甘根据地而发起的一次著名战役。尽管那是70多年前的事了,但提起这一仗,直罗镇的老人们没有不知道的,而对其中一段陈赓大将乘担架夜战直罗的故事更是被人们

  • 揭秘:毛泽东因何有信心能比苏联先共产主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搞“穷过渡”,这是中苏犯过的通病。早在1939年,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八大上宣布,苏联进入了“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3月22日,苏联《真理报》发表了一篇极具诱惑力的社论。该社论声称:“十八大将作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

  • 毛泽东坚信比苏联率先“共产主义”还要给苏联面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3月22日,苏联《真理报》发表了一篇极具诱惑力的社论。该社论声称:“十八大将作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伟大胜利道路的代表大会载入史册。共产主义!这个对许多人来说是不能实现的理想,对于我们,十八大的同代人,共产主义就是最近的明天。”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苏联人向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