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刘彻实行了哪些政策?汉武帝的政绩有哪些?

汉武帝刘彻实行了哪些政策?汉武帝的政绩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668 更新时间:2024/3/12 22:48:35

一、打破了攘夷必先安内的成见

汉武帝建立武功遇到的另一个巨大的阻力是:除了他,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攘夷必先安内”,但安内无止境,攘外也一直无从说起。最可悲的是,当汉、匈对决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朝廷上下又急不可耐地想着妥协让步。

“攘夷必先安内”这句话是汉景帝年间,大夫晁错提出来的,他认为诸侯势力太大,力主削藩,其结果是激化了中央与诸侯的矛盾,引发了“七王之乱”。民国时期,蒋公也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以致于日本人打进来也坚决不抵抗。

“攘夷必先安内”有混淆敌我矛盾之嫌,如果整天拿他做口号,邻国一定不高兴,因为你安内的目的是攘夷;内部同志也一定不高兴,因为说不定哪一天,我就被你安了。两头不讨好,何必呢?

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在卫青、霍去病亡故后,将帅后继无人,朝廷上下又觉得匈奴已经臣服,不必乘胜追击,甚至主张恢复和亲。“攘夷必先安内”的说法再次抬头,就连太子刘据也觉得没必要再打击匈奴了。那么,匈奴之患是不是真的平息了呢?我们看看汉宣帝的武功就知道了。

汉宣大帝即位第二年(本始二年,前72),大汉发铁骑16万余兵马,分五路攻打匈奴,同时,派遣校尉常惠前往乌孙,节制乌孙骑兵5万余,与汉军东西并进,形成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夹击匈奴。

匈奴畏惧汉军,惊惶西逃恰遇乌孙兵,一场激战大败而归,常惠因此封为长罗侯。第二年冬(前71),匈奴羞愤,再袭乌孙,遇大雪,生还者不及十分之一,再加乌孙、乌桓与丁令的乘势攻击,国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国力大为削弱也。不久,汉军3千骑击匈,都能捕得几千匈人而还,匈奴亦不敢报复,而且更向往与汉和不是战了。这次胜利是武帝以来,坚决执行联乌击匈政策结出的硕果。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统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与新任单于握衍朐鞮素有矛盾,关系不睦,带着数万人投降大汉,宣帝特派郑吉,发渠犁、龟兹诸国兵5万,前往迎降,一直护送至京师长安,路上有逃亡者,即斩杀。日逐王后被封为归德侯。这掀开了汉匈史新的一页。

汉宣帝甘露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往帝都长安,俯首称臣做北藩。纵横万里的游牧风暴――匈奴帝国,全盛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与汉缠斗140余年,终于低下高昂之头。

所以说,匈奴之患直到汉宣帝时才彻底根除。汉武帝的对匈政策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惜的是,汉武帝的这一战略因为汉武帝以及卫青、霍去病的逝去而被迫中止,知道汉宣帝的时代才得以完成。

二、沟通西域,抵御霸权

“国立武汉大学”的牌坊拆除的时候,我曾经故意将之读作“学大汉,武立国”。虽然汉朝的文治武功都有建树,但因为汉武帝的原因,汉朝的武功是非常鲜明的特色。汉朝以武立国不是欺凌弱小,而是团结西域各国,共同对抗蛮横的匈奴,其结果并非称霸一方,而是万国来朝。

回想建国之初,毛主席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周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紧紧团结起来。正如毛泽东所说:“是亚非拉的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如果没有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联合亚非拉就是汉武帝沟通西域精神的体现,对抗美苏霸权也是汉武帝抵御匈奴的现代版:抗美援朝、抗美援越都是联合弱小,对抗霸权。所以当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虽强,却免不了忌惮中国;而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周围。这一形势,和汉武帝时期非常相似。

但是好景不长,自从中国人对越发动了所谓的“自卫反击战”。中国周边的国家都对中国产生了忌惮,“中国威胁论”也随之而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国的谋士就知道“远交近攻”的道理,对邻居动武,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

团结西域,就能制衡匈奴;欺负弱小,就只能向匈奴献媚。汉武帝选择了前者,这不光是君王的尊严,也是整个民族的尊严。

中国原子弹爆炸之前,在美国的华裔和其他有色人种一样,上公交车也不能坐前面的位置,只能到后面站着。有一天,一个华裔如往常一样,上了公交车就径直往后走。但是司机叫住了他,司机说:“你不用站后面去了,前面有位置,你尽管坐。中国已经爆炸了原子弹,中国是个伟大的民族。”这位华裔平生第一次在美国的公交车上坐下,到站后,他很快下了车,然后一个人躲起来痛哭了一场。

也许有些人会说:国家富强和我一个小老百姓有什么关系?或许这个问题不容易正面回答,但我可以这么说:我知道有两个民族没了国家,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吉普赛人。

三、打击豪强,建设国家

汉武帝另一个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敢于打击豪强。一般而言,“劫富济贫”的事只有罗宾汉这样的侠盗才会干,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只会做“劫贫济富”的事。所谓“劫贫济富”,就是《让子弹飞》里说的“赚穷人的钱”。但是汉武帝偏偏是优先打击豪强。迁茂陵,迁朔方,都是优先迁豪强。有人说茂陵当时的富人区,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寝,汉武帝将豪强迁入茂陵完全是为了瓦解豪强的势力。迁朔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尽快建设一个重镇。

迁茂陵,迁朔方就好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是将一群平时养尊处优的人赶到穷困之地去建设。所不同的事,因为汉武帝活得够久,所以迁茂陵,迁朔方都得以严格执行,没有遗留什么“孽债”,也不会对不起“小芳”。如果汉武帝的继承者,也让迁茂陵,迁朔方的人统统回城,这些人一定会恨死汉武帝,并且比司马迁更狠毒地咒骂汉武帝。

当然,汉武帝在执行迁茂陵,迁朔方的时候,不是没遇到阻力,在迁茂陵过程中,出了一个大事件——郭解事件。《史记》《汉书》都为郭解立传,可见这位“游侠”不一般。

郭解家里贫穷,没有达到应该迁居茂陵的豪强标准,但负责此事的杨县掾也想趁此机会将郭解这个令县吏们头疼的不安定因素送出轵县,郭解于是也被列入了迁移名单。郭解纵使不是豪强,但车骑将军卫青竟然亲自为此向汉武帝求情,说郭解家贫,不符合搬迁的条件,这不能不引起汉武帝的警惕。

汉武帝反诘:“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卫将军替他说话,可见他并不贫穷。”实际上,汉武帝此时已经不关心郭解家中是否富裕,而关注郭解背后的势力。郭解事件还刚刚开始,当他终于被迁到茂陵,为他送行的豪客们送给他的礼金就达一千余万,超过了迁移标准的好几倍。这就像现在网络上热炒的许多事件一样,郭解一下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那些送他礼金的豪客,未必真心敬重郭解,只是想用赞助郭解的方式来发泄都迁居茂陵这一国策的不满,而郭解也被这帮“支持者”推向了风口浪尖。

公孙弘的判词有没有道理?有!正如电视剧《刀锋1973》中,庞德对郑树森说的:“当时成名之后,就会有人帮你杀人。”郭解在这两个命案中,虽然没有亲自动手,但这比他亲自动手更为可怕。郭解或许不是豪强,但毫无疑问,郭解代表了豪强的利益。豪强试图将郭解作为话题,希望在舆论上否定汉武帝打击豪强的合理性;虽然他们看起来是站在郭解一边,实际上是将郭解推上了不归路。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武帝刘彻是如何巩固民族大一统的?在军事上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因为电视剧《汉武大帝》,我重新审读了汉武帝及其时代,对汉武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因为受《史记》及诸多学者的影响,对这个“内多欲而外行仁义”的汉武帝没多少好感;但在重读之后,才发现任何谩骂与讥嘲,都不足以掩饰汉武帝的伟大。因为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使得汉朝赢得了空前的尊荣,也使得“汉”成为整个民族的称号

  • 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哪里?汉武帝陵墓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修建了半个世纪,成为历史上修建时间最长的帝王陵墓。茂陵陪葬的珍宝在西汉帝陵中是最多的,“武帝弃天下,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展藏之。” 以致于“此葬,陵中不复容物。”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挖开茂陵羡门,乱军涌入陵墓搬取陪葬物品几

  • 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吗 以胖为美的缘由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大家有一个共识,唐朝的审美观念与其他朝代不同,它是“以胖为美”的!这令多少现代女性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每天随便吃、随便睡,等长出一身肉肉了还能胖成一个大美女,多么令人羡慕不已啊!然而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吗?这个审美观念是一成不变的吗?这个“胖”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之所以得出“以胖为美”这个结

  • 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不将杨贵妃封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唐玄宗李隆基最宠爱的女人是杨贵妃,特别是安禄山叛乱之后,唐玄宗在逃亡途中,在马嵬坡时,军队哗变,杨贵妃被将士迁怒,被逼迫而死。为此,唐玄宗肝肠寸断,写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感言。这种帝妃的生死恋让人感动不已,但后来也有一个大大的疑问,那就是唐玄宗为何没有只给最宠爱的杨玉环

  • 杨贵妃真的被赐死了吗 杨贵妃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益的诗中写:“血洗托君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什么叫“血染马蹄尽”?意思是说杨贵妃丧命乱军之中,且是被刀刃砍死的。杜甫在他的《哀江头》一诗中写:“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一句中“血污”二字很关键,如果杨贵妃是被缢死的,那就不可能见血,似乎诛杀杨贵妃的方式不是缢杀,而是用刀刃之物。

  • 口蜜腹剑李林甫到底有多歹毒 结局又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林甫,李渊堂兄弟李叔良的曾孙,我给摆摆啊,李渊儿子李世民,李世民儿子李治,李治儿子李旦,李旦儿子李隆基。也就是说李隆基比李林甫低一辈,应该叫叔叔。李林甫小字哥奴。开元十四年,武惠妃爱倾后宫,武惠妃的儿子,也就是后来杨贵妃的老公寿王李瑁很受李隆基宠爱,渐有取代太子李瑛地位的可能。李林甫一看机会来了,

  • 开元盛世的结束跟李林甫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对于开元盛世这个话题小编在上学时间就已经了解到,作为曾经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英主唐玄宗,为何会让大唐在自己手中由盛转衰呢?这一问题小编觉得应该深入的了解一下!大唐气象,盛于唐玄宗也衰于唐玄宗,在前半生他果敢睿智一手缔造了“开元盛世”,但随着大唐盛世的如期而至,酒色财气似乎迷住了这位心怀壮志雄心的君主双眼

  • 开元盛世一夜间崩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话说,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个明君,比如:其中,无论是康熙大帝还是唐玄宗都是出了名的一代明君。所以,在唐朝才会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然而,就是这样,由一位一代明君所建立的“开元盛世”,在后来又何以在一夜崩塌呢?下面就带着大家再次穿越历史的硝烟前去看一看,瞧一瞧。首先,我们先共

  • 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盛世都是哪四个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和现代,你喜欢哪一个?我喜欢现代的和平繁盛,也迷恋古代传统守礼。其实不管是古代也好,现代也罢,都是一样的。虽说现在是和平年代,国富民强,但是在古时候也曾出现过很过的“太平盛世”。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了差不多14个“太平盛世”,其中又以汉朝的“文景之治”、朝

  • 李成器为什么要将皇位让给弟弟李隆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权力,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因为拥有了权力,就是拥有了一切,而且在古代,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东西,很多人穷尽一生想得到权力,就是得不到,而且古代的皇帝是中央集权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位置,全天下的人都想得到,但中国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人,一起来看看唐玄宗 李隆基像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能够让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给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