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浙军部队编制

浙军部队编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370 更新时间:2024/1/9 16:22:51

浙军简介

浙军前身是清末新军第21镇,统制萧星垣,下辖第41协(协统杨 善德)和第42协(协统刘询)。1911年辛亥革命后,响应革命,协同淞军、 沪军、江苏军围攻南京清政府守军。1912年4月,袁世凯篡夺孙中山组 织的南京临时政府的大权后,黄兴任南京留守,先后将驻苏、皖、浙、闽 的军队加以整顿。4月24日,浙江第21镇改编为第5军,朱瑞任军长兼 第6师师长。

浙军编制序列(一)(1912年4月)

第五军 军长 朱瑞

参谋长 李炜章

第六师 师长 朱瑞

第11旅 旅长 吕公望

第12旅 旅长 叶颂清

第25师 师长

第49旅 旅长 颜乃斌

第50旅 旅长

不久,袁世凯为削弱南方革命力量,授意北京陆军部,以编制和军饷缺乏为由,迫使黄兴裁撤南方各省军队,浙江第5军军部、第25师及第50旅先后撤销,仅剩下第6师和第49旅,第6师,吕公望任师长(辖第11旅,张载阳任旅长;第12旅,叶颂清任旅长);第49旅,周凤岐任旅长。

1916年袁世凯称帝后,各省纷纷起兵讨袁。是年4月,浙江宣布独立,镇守使吕公望起兵驱逐浙江巡按使屈映光,自任浙江省都督,又恢复第25师,并招募新兵编为浙江第1混成旅。9月,将第6、第25师改编为浙江陆军第1、第2师。

1917年1月,北京政府任命第4师师长兼淞沪镇守使杨善德为浙江督军,杨率部入浙,驱逐吕公望,又将浙军第1混成旅裁撤。1918年4月,浙军第1师董保暄奉命率部援粤。1919年5月,董保暄病逝,第1师回浙。同年8月,浙督杨善德病逝,由中央陆军第10师师长卢永祥兼任浙江督军。1920年7.月,北京政府正式任命卢永祥为浙江督军。

卢永祥,字子嘉。济阳人,1885年4月生,幼时家贫,1890年投军。189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被袁世凯聘为新军军官,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与段祺瑞、王士珍等成为密友,后来一同成了皖系军阀的骨干。其间任淮军队官、武卫右军管带、山东武卫右军先锋队右营帮带、北洋20镇协统。

因镇压溧州起义军有功,先后加记名总兵、提督、副都统军衔。历任陆军第6镇第11协统领、第3镇第5协统领。中华民国成立后,卢永祥任陆军第10师师长,淞沪护军副使和护军使,会办江苏军务,浙江督军、浙江军督办等职。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男爵。袁世凯死后归入皖系,成为段祺瑞手下独当一面的大将。

1924年,卢永祥将被孙传芳逐出福建的闽军臧致平、杨化昭等部收编,改编为浙江边防军,引起了直系苏、皖、赣、闽4省军阀的极大不安。于是,4省制定了联合图浙计划。同年8月,孙传芳在福建建瓯筹组闽浙联军总司令部,首先出兵攻浙,随后齐燮元也开始军事行动,并以卢永祥收容客军,破坏《江浙公约》为借口,电请曹、吴下令讨伐。

而卢永祥对此也持强硬态度,他一面整军备战,联合上海和从福建退人浙江的武装力量,组成浙沪联军,进行防守;一面以三角同盟的关系求援于奉张,共同商定“誓与曹吴不两立”协定。与此同时,苏军也联合皖、闽、赣等省与直系有关军队积极准备进攻浙军。

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孙传芳奉曹锟的命令,率闽浙联军援助江苏齐燮元。当苏、浙两军在黄渡前线对峙时,孙传芳突然越过仙霞岭,长驱直入,占领衢州,配合齐燮元的苏、皖、鄂、豫联军将卢永祥、何丰林的浙沪联军打败,卢永祥、何丰林兵败后逃往日本。9月20日,北京政府任命孙传芳为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理。从此,皖系所控制的浙江、上海被直系吞并。

江浙战争后,孙传芳分别收编了卢永祥、陈乐山的北洋军和浙江地方部队,并将浙江陆军扩编为4个师5个混成旅。

浙军编制序列2

浙军 军务管理 孙传芳

第一师 师长 陈仪

第一旅 旅长 石铎

第二旅 旅长 徐震方

第二师 师长 卢香亭

第3旅 旅长 王淼

第4旅 旅长 李俊

第三师 师长 周凤岐

第五旅 旅长 汪镐基

第六旅 旅长 盛开第

第四师 师长 谢鸿勋

第四混成旅 旅长 张庆昶

第六混成旅 旅长 彭德铨

第七混成旅 旅长 杨镇东

第八混成旅 旅长 颜景崇

第十混成旅 旅长 孟昭月

独立炮兵团 团长 张国威

督署卫队混成团 团长 李宝

保安队 统领 夏超

第1队 统领 吴殿扬

第2队 统领 刘炳

缉私队 统领 王茂桐

1925年8月,奉军夺取苏、皖地盘后,北京执政府任命杨宇霆为江苏督办、姜登选为安徽督办。孙传芳深感自己处境困难,地位难保,为抵制奉军南侵,10月,孙传芳组成浙、闽、苏、皖、赣5省联军,自任总司令。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入浙,浙江陆军第1师师长陈仪,第3师师长周凤歧先后率部投奔北伐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9、第26军,陈仪、周凤岐分任军长。

下一节:直鲁联军

其他五省联军

浙军部队编制

闽军部队编制

皖军部队编制

赣军部队编制

苏军部队编制

推荐专题

民国八大总统介绍

抗日战争中的十大著名战役

民国二十大军阀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五省联军军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五省联军简介“五省联军”前身是直系一部。1922年10月,驻闽北的皖系军阀王永泉率部驱逐投靠直系的福建督军李厚基。曹锟命孙传芳为援闽军总司令,于1923年春率第2师及周荫人的第12师入闽。同年3月,孙被任命为福建军务督理。在1924年的江浙战争中,孙率部由福建入浙,未遇重大抵

  • 闽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闽军前身是清末福建新建陆军第10镇,统制孙道仁。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道仁任福建都督,第10镇改为第1师,许崇智任师长。1912年9月,第1师改为第14师。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福建宣布独立,孙道仁、许崇智相继离开,第14师缩编为第27混成旅,王麒任旅长。不久,北洋军派第4师步兵第7旅驻防福

  • 苏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苏军前身是清末江苏新军第9镇及第7镇第13协、第12镇第23协。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洋新军群起响应,光复南京,成立临时中央政府,迎孙中山为大总统。为筹备北伐,黄兴、陈其美等曾将苏、皖、浙、闽四省起义军扩编5个军20多个师。即:第1军,柏文蔚任军长;第2军,徐宝山任军长;第3军,王芝祥任军长;第

  • 皖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末安徽仅成立新军第31混成协,下辖第61、第62标。1911年,辛 亥革命爆发后,新军内部革命党人曾两次发动起义,均被镇压。后来咨 询局及群众团体内外联合迫使安徽巡抚朱家宝宣布独立。不久,朱化装 逃走,由革命军第1军军长柏文蔚率部护送孙毓筠到安庆任都督。后孙又让位于柏文蔚。1912年8月,南京留守

  • 赣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赣军前身是清末暂编陆军第27混成协。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昌新军起义 响应,并成立江西军政府,推举吴介璋为都督, 旋辞去,由彭程万任都督。1912年1月,李烈钧 又被推为江西都督,3月就任。9月,李烈钧把 辛亥革命后扩编的16个标新军裁减一半,编 成4个旅,第1旅,刘世钧任旅长;第2

  • 直鲁联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直鲁联军简介直鲁联军前身是奉军李景林、张宗昌两部。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张宗昌任奉军第2军副军长兼第3混成旅旅长。直系战敗后,张宗昌率部进入关内,大肆收编直系溃军,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奉军不可小覷的一支重要力量。直奉战争后,又协助苏皖宣抚使卢永祥南下,赶走刘燮元,夺得江苏地盘。1925年2

  • 李景林所属直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直鲁联军中的直军,其前身是直军李景林部。李景林,字芳晨,直隶 (今河北)枣强县人,1885年3月28日生。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入北洋 新军当兵。继而入保定北南军速成武备学堂,1907年毕业后,充禁卫军 的下级军官。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李景林随禁卫军南下,任清军 第2敢死队队长。1912年,

  • 张宗昌所属鲁军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直鲁联军中的鲁军,其前身是奉军第2军副军长张宗昌部。1925年4月,奉军第2军副军长张宗昌率部南下,抢夺了山东地盘,北京政府将原皖系山东督军郑士琦调任安徽督办,由张宗昌任山东督办。张宗昌,字效坤。山东掖县人,生于1881年2月13日。家境贫穷,小时随其母逃至营口,在一家“宝棚&rdquo

  • 民国四大时期的国民党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国民党军是指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政府直接指挥的军事武装力量。其前身是以蒋介石为校长的黄埔军校师生为主编成的国民党党军和追随孙中山进行北伐的粤、闽、赣、桂、湘等建国军。1925年6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决定将党军及建国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也称国民党军,简称国军。随着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北洋军阀和各地地

  • 国民党军在北伐战争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央军的首领主要是蒋介石。蒋介石,浙江省宁波地区奉化县溪口镇人,1887年10月31日出生。学名志清,官名中正,字介石。蒋介石7岁入私塾读书,17岁以后,曾先后到锦溪凤农学堂、宁波箭金公学、奉化龙津中学等学校学习。他在20岁时自费到日本想人军校,但因日本只收公费留学生,只好回国。回国后,恰逢袁世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