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世袭制最后代替禅让制的标志是什么

世袭制最后代替禅让制的标志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799 更新时间:2023/12/26 15:52:50

世袭制是什么意思

世袭制是相对于禅让制而言的一种权利交替的方式,世袭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君或者首领死后或下台后,将自己的权力、名号、财产传给自己的后代(不一定是直系亲属),主要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的,这种权力的交替方式保证了权力只在一个家族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传承,范围要比禅让制小很多。

当代的世袭制

而且这种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可操作性,其合法性有一定的保证,所以一直被各国沿用了很多年,有些国家至今还在使用这种模式,可见其作用还是很大的。

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制和兄终弟及制两种,所以继承者不一定是直系亲属,但是肯定是有血缘关系的。其中父死子继制是主流,也就是以直系亲属之间的继承为主,兄终弟及制有时候甚至被当做篡位夺权而得不到合法的认可,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就是叔叔朱棣夺了侄子建帝的皇位,虽然朱棣也是皇族,也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是一直得不到很多人的承认,朱棣即位后还要千方百计追杀建文帝,用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可见世袭制也是有很多规则的,这相比禅让制来说要严谨不少,所以比禅让制要进步很多。世袭制通过血缘为纽带,将权力固定在一个家族之中,既有利于维护权力的稳定,也在无形中滋生了专权独裁的温床,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很容易形成一人独揽大权的现象发生,所以已经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

世袭制的作用

世袭制沿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世袭制常常被看做是专制暴政,大权独揽的表现,但是这种制度还是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的。

中国古代皇帝都是世袭的

世袭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王位的继承依据的,这就缩小了选举的范围,将权力集中在一个家族的少数人群中,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节约了社会成本。因为血缘是一种稳定的、可靠地、有很强操作性和指示性的依据,比模糊地道德更有说服力。

凡是具有合法血缘关系的人(主要是男子)便有继承权,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即使再有能力,再有多少财富,品德有多高也不行,也是不合法的,如果要夺王位,那便是篡权,是不会得到承认的,除非推翻现有的王朝统治,建立新的王朝,所以世袭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

而且皇室成员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往往采取很多有利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措施,尽量满足百姓的安居乐业的要求(否则就有可能被推翻),并且有时候为了维护国家的和平安宁(虽然主观上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基础)而牺牲自己的权益,比如将宗室女子送到偏远地区和亲,所以世袭制能够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而不衰,并且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很少有人会怀疑他的合法性。因为老百姓往往不关心谁做皇帝,只要能够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只要能让他们吃饱穿暖,过上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就知足了,还会为给他们带来幸福日子的皇帝感恩戴德,因此世袭制一直被沿袭下来。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

中国学术界一般把原始社会末期禹的儿子继承王位,建立夏朝当做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因为在启之前,首领的位置都是在非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通过大家共同推举的方式产生的,没有哪一位是儿子继承父亲的王位的。

更多文章

  • 明英宗朱祁镇生了多少孩子?他们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英宗,朱祁镇,生了,多少,孩子,他们,结局,如何,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死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活了三十八岁。皇帝——太上皇帝——皇帝,反映出了明英宗跌宕起伏的政治轨迹。处于政治低谷时的明英宗,名为上皇,实为囚徒,不过,明英宗在软禁期间也没闲着,国家大事他不能插手,但生孩子的事还是可以做的。明英宗一生一共生育了二十

  • 北魏后妃为何不愿生太子?因一个要人命的祖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魏,后妃,为何,不愿,太子,一个,人命,祖制,太子,先赐

    立太子前,先赐死其生母。这种残忍的传位方式,史学界称之为“立子杀母”或者“子贵母死”。开此先河的,是汉武帝;形成制度的,却是拓跋氏。汉武帝“立子杀母”,在西汉仅此一例;而拓跋氏的“子贵母死”,却在北魏沿袭成势。翻开《魏书·皇后传》,关于“子贵母死”的记载,让人触目惊心: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后生明元

  • 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 指的是哪一个亡国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哪一个,亡国,之君,天高皇帝远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

  • 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最终目的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最终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其实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能看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了。王安石变法北宋建立初期,统治阶级通过一些列举措来缓和阶级矛盾,起初收到了良好的效益,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矛盾加剧,集权统治其

  • 戚继光跟张居正什么关系?自称门下走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戚继,光跟,张居正,什么,关系,自称,门下,走狗,明朝,掌权

    在明朝,掌权的是文官,而武将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一个武将,任凭你再有本事,再武功显赫,再想报效国家,往往也要屈从于由文官担任的总督、巡抚。没有文官的提携重用,武将想杀敌,想立功,想成名,那是很艰难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同样也需要一个坚硬的文官后台。戚继光时代,文官集团最显赫的人物是张居正。张居正历嘉靖、

  • 商纣王英俊神武 为何被严重妖魔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纣王,英俊,神武,为何,严重,妖魔化,成王败寇,历史,多半

    成王败寇,历史多半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丑化和诋毁失败者,是胜利者的惯用手段。那些取而代之的“幸运儿”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向世人阐述自己改朝换代是顺应天意,是众望所归。商纣王就是一个被严重妖魔化的失败者。历史上的商纣王不仅是一个容貌俊美、力大无穷的帅哥猛男,同时也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英明天

  • 历史上民间为什么要反清复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上,民间,为什么,反清,复明,反清,复明,什么时候,古代

    反清复明是什么时候古代的法律不像现在,所以大约每个朝代都有农民起义这种事儿,而这种以农民为群体的起义结果无一例外都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反清复明也不例外。但要问反清复明是什么时候,具体这个具体的时间恐怕就要从明朝灭亡的时候说起了。反清复明配图明朝走向灭亡以后,清政府来管辖,大批满人入关,而此时的汉人

  • 古代皇帝“封禅”为何选择去泰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古代,皇帝,amp,ldquo,封禅,rdquo,为何,选择

    论海拔,泰山不如西岳华山高耸巍峨;论景致,泰山不如南岳衡山秀丽多姿;论险要,泰山不如北岳恒山横跨塞外;论位置,泰山不如中岳嵩山巍巍居中。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自秦至清,除了武则天曾独树一帜的封禅嵩山外,历代其他那些具备完成统一、发现祥瑞、功德显赫、国泰民安等条件的有德之君,如秦始皇、汉武帝、光武

  • 商鞅变法 为何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商鞅,变法,为何,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春秋

    春秋末期,秦国在众诸侯国中算是一个落后国。秦献公以及他之前的几位国君,也不是甘于落后,他们都曾作过一些变革,但收效不大。秦献公死后,秦孝公即位。秦孝公继秦献公之事业,发愤图强,志在复修秦穆公之霸业,于是随即下了一道招贤令,广泛招徕人才。商鞅就是在这时来到了秦国。商鞅原是卫国国君后裔,故又叫卫鞅或公孙

  • 她当时是弱女子 如何在六天内成功扳倒肃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当时,女子,何在,六天,成功,扳倒,肃顺,1861年,十月

    1861年十月六日午时,一个在押赴途中被百姓用瓦砾、泥块打得鼻青脸肿、头发凌乱的中年男子,此刻正跪在京城西市刑场上。面对死亡,他面不改色,始终刚强的昂着头,直到被刽子手一刀砍下了脑袋。他就是咸丰时期曾经不可一世的肃顺。几个时辰之前,肃顺一党中的另外两个关键人物载垣、端华,也在接到令其自尽的圣旨后,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