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英宗被俘有人倡议迁都 太监当廷骂了五个字

明英宗被俘有人倡议迁都 太监当廷骂了五个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687 更新时间:2023/12/26 5:33:06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是改写明朝历史的惊魂之年。当年七月,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亲率数十万大军匆忙出征瓦剌,屡遭败绩,最终导致“土木堡之变”。八月十五日,明英宗被抓了俘虏,随行的一百余名大臣遇难。

八月十七日,噩耗传来,京师戒严,举国震惊,人心惶惶。负责“居守”的郕王朱祁钰不知所措,于是派太监金英、兴安召众臣前来商议下一步怎么办。这时,平日喜欢天文地理的侍讲徐珵大放厥词,“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认为只有迁都南京,才能顺应天命,化险为夷。

徐珵的话,立刻引起众人议论。礼部尚书胡潆说,“文皇定陵于此,示子孙不拔之计”,

认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在此长眠,就是希望后世子孙在此扎根。胡潆的意思,有些模棱两可。这时,兵部左侍郎于谦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这番话斩钉截铁,不仅阐述了为何不能南迁,还表明了斩杀南迁提议者的鲜明态度。

后来,郕王决定不迁都,并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治军抗战。一句“言南迁者,可斩也”,让之前并不怎么显眼的于谦大放光彩,展露锋芒,其咬定京师不动摇的决心,誓死保卫京师的勇气,以及对逃跑主义者的不屑和愤恨,名垂千古。其实,在于谦说这话的同时,还有一个人说了几乎相同的话,对于谦坚守北京、抗击瓦剌的爱国主张予以声援,这个人就是兴安,也是一个太监。

兴安生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早年入宫,明英宗即位后得到青睐,正统九年(1444年)晋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当时,在他之上,还有王振和金英。“土木堡之变”时,王振死于乱军,兴安成了地位仅次于金英的太监。郕王召众臣商议国事时,兴安和金英也在场。据《明史·宦官列传》载,徐珵提出迁都时,“安叱之,令扶珵出,大言曰:敢言迁者斩!”这五个字,简短明了,落地有坑,声震房瓦,其口气不次于于谦,甚至比于谦的话更有震撼力。

关于怒斥徐珵,《明史》中对于谦的表现言之凿凿,但对兴安的表现记载模糊。《明史·徐有贞传》称,徐珵提出南迁时,“太监金英叱之”。《明史·宦官列传》称,徐珵提出南迁时,“安叱之”;又称“或曰叱珵者,英也”。

怒斥徐珵的太监到底是金英,还是兴安?笔者认为是兴安。首先,金英此人贪恋权势,心胸狭窄,且在次年便因犯赃罪“下狱论死”,在国家危难时刻,说他当廷怒斥徐珵,从其一贯表现来看让人生疑;其次,《明史·徐有贞传》中所载金英“叱之”的事迹只是金英的别传,不足为信,而《明史·宦官列传》也就是所谓正传中,只有“或曰叱珵者,英也”的存疑记载和模糊说法,而对兴安怒斥徐珵之事却记载得非常生动、鲜活、翔实。所以,怒斥徐珵的太监是兴安。

兴安和于谦的怒斥,严重打击了徐珵,此后,徐珵夹起尾巴,藏匿行迹,改名徐有贞。能跟于谦说出几乎同样的话,且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笔者从心底敬佩兴安这个了不起的太监。于谦爱国护民,克己奉公,担任兵部尚书八年,“家无余资”;兴安也是个“有廉操”的正直之人。在这方面,二人可谓惺惺相惜。

当年九月初六日,郕王即位,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鉴于兴安的正直和大义,明代宗把兴安视为心腹,“独任安”。景泰朝八年,于谦因为过于正直,得罪了不少人,谗言不断,兴安“知于谦贤,力护之”,在明代宗跟前处处维护于谦。兴安给于谦说过不少好话,如“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又如“为国分忧如于公者,宁有二人!”兴安认为,像于谦这样奉公忧国之人,天下找不出第二个来。于谦能够在兵部从容地抛洒心血为国效力,身在内廷的兴安功不可没。

标签: 明英宗被俘有人倡议迁都太监当廷五个正统四年

更多文章

  • 马戛尔尼和乾隆的趣事 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马戛,尔尼,乾隆,趣事,访华,目的,马戛,尔尼,乾隆,趣事

    马戛尔尼和乾隆的趣事马戛尔尼生于1737年,是大英帝国的一位伯爵,曾经多次代表大英帝国到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任职,马戛尔尼曾经在加勒比岛国任总督,也曾经在印度的马德拉斯任总督,后来在1792年出使中国,这次出使给马戛尔尼留下了深刻印象,马戛尔尼和乾隆的见面也让马戛尔尼终生难忘。下面说一下马戛尔尼和乾隆的

  • 王允除掉董卓后 为何不肯放过文坛巨匠蔡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允,除掉,董卓,为何,不肯,放过,文坛,巨匠,蔡邕,王允

    王允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除掉了权臣董卓,二是害死了文人蔡邕。董卓手握朝政大权,为人凶狠残暴,除掉他,既是政治斗争,也是为民除害;而蔡邕是一个不问政治的文人,一个众人仰慕的知识分子,王允在除掉董卓后却说什么也不肯放过他。所以,蔡邕的死,既让人扼腕摇头,更让人匪夷所思。关于蔡邕的死因,三种

  • 刘恒与窦漪房的故事 刘恒嫔妃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恒,窦漪房,故事,嫔妃,还有,历史上,刘恒,窦漪房,感情

    历史上刘恒和窦漪房的感情果真像电视剧演绎的那般生动感人吗?说起窦漪房,很多人都觉得她是一名幸运的女子。刘恒与窦漪房剧照当初,窦漪房被吕后安插到代王身边,代王看窦漪房朴素、较弱,便宠幸了窦漪房。窦漪房由此从一名侍女一跃成为代王的侍妾,地位提升了好几个等级。几个月后,刘恒封窦漪房为王妃,虽然不是王后,但

  • 81岁老爷爷推倒82岁老奶奶 一举改写唐朝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81岁,老爷爷,推倒,82岁,老奶奶,一举,改写,唐朝,历史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姜还是老的辣。老年人,吃的亏多,走的路远,见多识广,阅历丰富,老于世故,精明远虑,老谋深算,办事老练,在对手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时候,往往会出其不意,一招制敌,做成大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这话,赞的是自己,激励的却是天下人。三国时期,老爷爷发威的例子不胜枚举,如黄忠斩夏侯渊,

  • 楚国的诅咒:王位的继承必须经过互相残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楚国,诅咒,王位,继承,必须,经过,互相,残杀,公元前,62

    公元前627年,晋国发生了三次对外战争,首先是夏天的殽之战,接着是秋天的箕之战,到了冬天,晋国再动刀兵,联合陈、郑两个国家讨伐许国,理由是许国仍然暗中与楚国保持勾结,不服从晋国的领导。虽然在城濮之战中败于晋国,楚国的实力并未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楚成王迅速作出反应,派令尹斗勃带兵北上入侵陈国和蔡国,在迫

  • 姑姑包养美男 汉武帝称呼该美男用了这三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姑姑,包养,美男,汉武帝,称呼,用了,三个字,主人翁,一词

    “主人翁”一词,是上个世纪中后期流行于各类公文、讲话中的正面用语,字面意思为“当家作主的人”,其深层次的意思可以引申为立足本职、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进取精神和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创新管理的责任意识。孰不知,这个一度被赋予鲜明政治色彩的褒义词汇,竟源于西汉时期馆陶公主包养男宠一事,并由“略输文采”的汉

  • 他因谋反被废为庶人 因作死被活活烤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他因,谋反,庶人,因作,活活,烤死,玄武,门之,秦王,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干掉了太子李建成,成了唐太宗。这件事,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至于不少皇子认为只要能力强,功劳大,手段狠,就可以像李世民那样夺取太子之位,继而成为皇帝。明成祖次子朱高煦就是一个例子。在历史上,朱高煦大名鼎鼎,劣优参半,既是个混蛋,也是个能人。说他混蛋,是因为他性情凶悍、言动轻佻、狡黠

  • 明英宗武装复辟 政敌兵部尚书于谦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英宗,武装,复辟,政敌,兵部,尚书,于谦,干什么,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是改写明朝政治走向的一件大事。事情说起来很简单,明代宗病了,不能理政,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张軏等人趁机发动武装政变,攻破南宫,迎立被软禁在此七年之久的太上皇帝明英宗复位。应该说,这是一次有预谋、有组织的成功政变,政变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四更,到十七日拂晓,前后也就几个小时的时间。石亨

  • 这是个什么女人?三位皇帝都治不了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是个,什么,女人,三位,帝都,不了,历代,皇后,个性,强的

    历代皇后中,个性刚强的不乏其人,但能称得上“悍后”的不多,宋光宗的皇后李凤娘便是一个。李凤娘(1145年-1200年),河南安阳人,其父李道为庆远军节度使。李道生有好几个女儿,李凤娘居中。据《宋史》记载,李凤娘出生时,“有黑凤集道营前石上,道心异之,遂字后曰凤娘”。李道在湖北任职时,听说有个叫皇甫坦

  • 她当了四年皇后死后竟遭废黜毁陵 尸骨不知去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当了,四年,皇后,死后,竟遭,废黜,毁陵,尸骨,不知去向,代

    明代宗在位七年,先后立过两任皇后,第一任为汪皇后,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至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在位,后被废黜;第二任为杭皇后,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至景泰七年(1456年)二月在位,病死。生前风光,死后悲凉,这八个字可以简要概括明代宗第二任皇后杭氏。杭氏,生年不详,父杭昱,正统年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