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的最后一年为何要杀掉朝中重臣?

诸葛亮的最后一年为何要杀掉朝中重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427 更新时间:2024/2/10 3:35:10

诸葛亮的前半生躬耕陇亩,韬光养晦,后半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智慧的化身,劳模的最佳代言人,任劳任怨的工作狂魔。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五丈原,萧瑟秋风起,一代名相陨落,徒留千古叹息。今日,正是孔明的忌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诸葛孔明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到底是如何度过的。

1、在进行最后一次北伐前,诸葛亮处死了一名朝中大臣,且原因有些另类。

那年正月,车骑将军刘琰的妻子胡氏,进宫为太后拜年。谁知,太后竟特意留下胡氏,直到一个月后才放她回家。

刘琰这人能说会道,年轻时仪表出众,又与刘备是同宗,早在刘备做豫州牧时便被征为宾客,跟随刘备交际应酬,他自然以蜀汉元老自居。

而胡氏年轻貌美,进宫后失联长达一个月,刘琰便怀疑她与刘禅私通。隔壁老王都还未出手,却被宫里小刘趁虚而入,刘琰越想越气,竟然拿鞋子狠狠抽打胡氏的脸,一番家暴后将她休弃,逐出家门。

胡氏心里委屈,离开家后即向有关部门控诉刘琰。那时候虽无女权运动,但事关皇室颜面,刘琰遂因此事被捕入狱。正当人们以为这只是一桩普通的家庭纠纷时,刘琰等来了意外的判决结果处死,弃市,一时举国哗然。从此以后,大臣家眷入朝庆贺的惯例也取消了。

掌握此事话语权的,当然是诸葛亮,而他这么做,与其说是为了匡正风气,倒不如说是为了刘禅的声誉。

这也不是诸葛亮第一次擅自处置朝中大臣了,自开府治事以来,诸葛亮曾多次贬黜官员,如李严、来敏廖立等。

武陵人廖立,曾被诸葛亮称赞为“楚之良才”。但是,此人恃才傲物,自认为可以担任诸葛亮的副手,却屈居于李严等人之下,整日怏怏不乐。

刘禅即位后,廖立被授为将军,还不满意,亲自去找诸葛亮发牢骚,诸葛亮也拿他没办法。

从此以后,廖立成了蜀汉政府有名的刺头,上至皇帝,下至群臣,没有一个他不吐槽的,他骂刘备,不该顾着荆南三郡,而迟迟不取汉中;他骂关羽,治军无方,大意失荆州;他骂向朗只会随大流,骂郭演长毫无主见,总之,在他眼里朝中就没有一个能人。

这些愤青言论传遍朝野,诸葛亮感到问题严重,便上表弹劾廖立,将他免官,废为平民,流放汶山。

就是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一旦有过失,也免不了被贬。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六月,因连降大雨,粮草不继,负责后勤的李严向诸葛亮汇报情况,大军只好退回蜀中。

没想到李严失职在先,却恶人先告状,回朝之后,上奏诸葛亮擅自退兵,贻误战机。

李严这人很不厚道,此前曾多次要挟诸葛亮,如“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开府辟召”等,诸葛亮都做了妥协,并以李严之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以“隆崇其遇”,北伐时,李严到汉中,诸葛亮命他以中都护的身分署丞相府事,总领大局。

虽然李严为一己私利步步紧逼,但诸葛亮对他的器重丝毫不减,如今李严血口喷人,诸葛亮立刻查明真相,上表弹劾,一点儿都不含糊,最终,李严被削职为民,流放梓潼。

有意思的是,在弹劾李严的公文署名的诸臣中,名列第一的就是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前夕被处死的刘琰。

李严被贬后,李丰仍官居原职,未受影响。因此,李严一直心存幻想,愿有朝一日能得到诸葛亮原谅,让他再次起用自己。直到他得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后,才觉得再也没有机会东山再起,同年,忧愤而死。

为了朝中政局稳定,诸葛亮不惜展现自己独断专权的一面,采用钢铁手腕,消除不稳定因素,更不必说因罪被杀的马谡、张休和李盛等。

2、处理完朝中政事,才能放手一搏。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北伐。

从史料中可以得知,蜀汉的调兵情况一向不容乐观,可说是倾全国之力,与残酷的命运抗争。

据统计,当时曹魏管辖九州,总户数六十六万户,人口四百四十余万,孙吴占据三州,总户数五十二万,人口约二百三十万,而蜀汉所辖之地不过一个益州,总户数三十八万,人口不过九十四万。

诸葛亮征调各郡兵员、钱粮时,不少地方不能及时如数提交。史载,巴西太守吕乂曾为北伐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给诸葛亮,幸亏他“慰喻检制”,手下士卒才无人逃窜,这也说明,此前一直都有人逃走。

兵源不足一直都是困扰蜀汉的一大难题,为了缓和军中的消极情绪,诸葛亮想尽办法,他规定,出征时,士兵中每十人可有两人轮流回国休息,劳逸结合,但是十万人中,始终有八万人坚持在前线。

231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初次对阵时,蜀汉军中有人认为两军正激战,坚持轮休制不妥,可诸葛亮不以为然,严肃地说:“我自统兵以来,从未失信。昔日晋文公出征,声称三日内攻陷城池,后来期限已到,城池将陷,他仍撤围退兵。古人尚且如此守信用,我们岂能失信于将士。下一批将士已束装待发,家中妻儿翘首以待,我们不能取消轮休。”

正是因诸葛亮治军严明,困乏的蜀汉将士方能同仇敌忾,与远强于自己的魏军拼死相搏。

234年,在诸葛亮出兵的同时,曹魏大将军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水为营,司马懿对部下们说:“诸葛亮如果胆子够大,从武功出兵,沿着秦岭往东,确实很有威胁;但他要是向西前往五丈原,则诸军无事。”

司马懿确实有先见之明,四月,诸葛亮果然率军驻扎在五丈原。

司马懿估计高兴得像个一百多斤的孩子。正如司马懿所言,若诸葛亮东进武功,剑锋直指长安,蜀魏两军必将正面交战,一战定胜负,这不是司马懿想看到的。若蜀军以五丈原为根据地,则是为了借此攻略南北,切割曹魏防线,打消耗战,将魏军一一击溃。

擅长防守的司马懿不怕持久战,就怕大决战,诸葛亮稳扎稳打的谨慎战略正中其下怀。司马懿打算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草,逼其退兵。

魏军中也有其他将领看出门路,郭淮对司马懿提出:“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 司马懿深知其中利害,派郭淮率精兵屯于北原,诸葛亮进军受阻,原定战略受挫,只得退回五丈原。

此时,诸葛亮并未慌张,因为他还有另一步棋,于是重操旧业,率军在五丈原开垦荒地,多少屯点儿粮草。五月,好消息终于传来,孙吴发兵十余万,分三路攻魏,配合蜀军作战。

曹魏举国震荡,魏明帝曹睿不得已率军亲征,与吴军交战。蜀吴两军合作默契,眼看就要成功,不曾想才过了两个月,孙权又一次折戟合肥城下,掉头撤兵。这个小城,孙权从年轻打到老,愣是没啃下来,估计心里也是很憋屈。

更憋屈的是诸葛亮,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孙吴这纸老虎,十万大军居然就打了两个月,这下蜀军还能靠谁,估计诸葛亮没少被孙权气着。

七月,吴军正式退兵。曹魏群臣认为,司马懿还在西边和蜀兵对峙,曹睿车驾可西幸长安,为其鼓舞士气。曹睿却很有自信,说:“孙吴大军已撤,诸葛亮孤军无援,难成气候,司马懿足以抵挡,没有什么可以忧虑了。”

3、这个时候,诸葛亮有些慌了。司马懿按“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继续与蜀军相持,转眼已过百日。

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守不出。诸葛亮急了,以至于连送女人衣物嘲笑司马懿太怂,毫无男子气概,这种无厘头的手段,都使出来,奈何人家司马懿脸皮就是厚,不为所动。

为了平息部下的不满情绪,司马懿还得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曹睿心照不宣,自然不许,并派老臣辛毗持节来到军中,“节制”司马懿的行动。

此后,诸葛亮又来挑战,司马懿就假装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营门,如同魏帝亲至,将士们无人敢动。

蜀军看对面这出好戏演得真出彩。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执持旄节而来,看来司马懿是不会出战了。”还是诸葛亮了解对手,他对姜维说:“小姜啊,司马懿本就无心出战,之所以故意请战,只是为了平息众怒。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他若要出战,岂用千里而请战呢?”

八月,诸葛亮再度遣使求战,司马懿见了使者不谈军事,倒唠起家常:“诸葛公饮食起居如何,一顿能吃多少米?” 使者如实说:“三、四升。”之后,司马懿又问营中政事,使者答:“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丞相都要自己阅批”这使者还真是老实人,什么事都往外说。

经过这一番询问,司马懿回头跟对部下们说:“诸葛亮死期不远了。”

事必躬亲,这是诸葛亮平生最让人可敬的地方,也是他的一大“缺点”。

曾经有一次,诸葛亮亲自核对文书簿册,丞相府主簿杨顒见了,径直入内,进谏说:

“治理国家应该有一定体制,上下级工作不可相互混淆。请允许我用治家之道打个比方。现在有个主人,手下男仆耕田,女仆烧饭,雄鸡司晨,狗看家防盗,牛负重载货,马奔驰远途。这样,一家工作都没荒废,各方要求也都能得到满足,主人从容无忧。突然有一天,主人想亲自去完成所有的活儿,劳累体力,为那些琐碎的事情,累得精疲神乏,到头来一事无成。难道他的能力连奴婢、鸡犬都不如吗?其实是违背了一家之主的原则。古语云,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当初,邴吉不去理会路上尸体,而担心牛因热而喘气,陈平不会过问国家赋税的问题,说:‘自然会有人负责。他们都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现在您治理国政,竟亲自核对文书,整天忙得满头大汗,这不是太劳累了吗?”

诸葛亮听完杨顒的长篇大论,由衷表示感谢,却没有改掉这个坏习惯。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身为超世之杰的诸葛亮,大半生都在劳心劳力,直至身染重病,值得尊敬,也引人深思。

身体长期超负荷,自然吃不消,234年八月底,诸葛亮实在撑不住了,他巡视军营,检阅三军,安排好后事,心中依旧放不下未竟的事业,只能西望长安,仰天长叹,之后,不幸病逝于军中,享年54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死讯,急忙带兵来追。蜀将姜维摇旗鸣鼓,装作要反戈一击的样子,司马懿恐有埋伏,不得不率军后撤。

老百姓知道这件事后,特地作了一句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来嘲讽司马懿。司马懿自己倒是丝毫不放在心上,笑说:“这是因为,我虽擅长预料活人的事,却不善于预测人的生死啊。”或许,司马懿其实知道,前方并没有埋伏呢?

魏军行至蜀军安营扎寨处,司马懿亲眼见对手营寨,不禁叹曰:“天下奇才也!”虽然骨子里是完全不同的人,但司马懿仍由衷地赞赏诸葛亮,能够得到对手至高的评价,足见孔明的超凡之处。

诸葛亮之死,还牵扯到一桩公案,即魏延之死。

《三国演义》对这一段进行改编,写诸葛亮授意马岱,趁机斩杀魏延,这可以说是对诸葛亮的污蔑,其实他并未亲身卷入魏延的冤案。

诸葛亮临终前忽视魏延,确有其事。在关于撤军问题的会议上,诸葛亮竟一时撇下军中拥有最高军事地位的征西大将军魏延,而只与丞相府的僚属杨仪、费祎、姜维等商议,并由丞相府长史杨仪主持退军事宜,让魏延断后,的确不公,但人之将死,托付亲信,实乃常情。

可若说诸葛亮意图杀魏延以维稳,那就有待商榷了。

魏延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是刘备在世时最器重的大将之一,追随刘备从荆州到益州,升迁速度鲜有人可比,可他为人孤傲,又善养士卒,着实让人头疼。诸葛亮很爱惜这一人才,在诸葛亮去世前两年,魏延曾与刘琰在军中争吵,诸葛亮还以刘琰说话狂妄荒诞为由,对其进行责备,遣送回成都,果断站在了魏延一边。

魏延与负责后勤的杨仪早有矛盾。杨仪也有性格缺陷,他不但与魏延有隙,还与刘巴、蒋琬等同属后勤派同僚不和,诸葛亮本人也知他“性狷狭”,可管理后勤的才能确实出类拔萃。诸葛亮爱惜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废,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两个蜀汉英杰的悲剧结局。

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的内斗迅速升温,两人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一时也不知道相信谁,而朝中的文臣都偏向杨仪。最终,魏延失势,杨仪派遣马岱追杀,并夷其三族。值得一提的是,今五丈原诸葛亮庙,守山门的两尊塑像,就是“魏延”和“马岱”,想必当初的设计者有几分黑色幽默。

那时候,蒋琬还率领“宿卫诸营”要赶去现场做做样子,走到途中听说魏延已死,就返回成都去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杨仪很快被蒋琬、费祎等实权派架空,受到冷落的杨仪竟发怨言说,悔不当初没有叛逃到曹魏,这种话可是大逆不道。费祎趁机“密表其言”,杨仪被废为民,并判流徙,之后又因过激言论下狱自杀。

5、按照诸葛亮的遗嘱,他的遗体归葬于汉中定军山,身着寻常服饰,无需其他陪葬物,坟墓依山势修建,墓穴大小能容纳下棺木即可,所谓“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现在汉中市勉县定军山脚下的武侯墓便是由此发展而来。

现在,从汉中到西安,只需要2个小时,可是在当时,诸葛亮用了一辈子也没走完。

诸葛亮死时,家无余财,其住所在成都城南郊外,仅有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他忙碌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为子孙谋取私利。

在最后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曾写信给远在孙吴的哥哥诸葛谨,心中满满的是对儿子诸葛瞻的期待与关怀,信中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一年,诸葛亮又作《诫子书》与年幼的诸葛瞻,愿他时时勤读,牢记教诲,这篇文章亦是千古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作为父亲的诸葛亮,温情而严厉的一面。

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回蜀中,蜀汉各地都上书请立诸葛亮庙,此举因违背礼制而未被采纳,于是百姓只能在特定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孔明,一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刘禅在才沔阳为诸葛亮立庙。从此之后,华夏儿女对孔明的崇拜,延续一千多年。

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其实是一个失败者,却在历朝历代得到了远胜于无数成功者的礼赞,最爱君觉得,这并不意外。

钱穆先生就对诸葛亮推崇备至,他曾在《国史新论》对其有过极高的评价:

“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如今,很多年轻人面对未来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可是,这种感觉哪里比得上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感受到的压抑和焦虑。

大多数庸碌无为者早已习惯了朝三暮四,一曝十寒,殊不知,漫漫长路,缺的恰恰正是那几分承君一诺,必守一生的执着,而这正是后世怀念孔明的一大原因。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隋唐真的有燕云十八骑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燕云十八骑

    《隋唐英雄传》相信很多朋友都有看过了,在里面罗艺带领着燕云十八骑给观众的影响非常深刻。这十八个人可以说个个都伸手不凡,就像是现在的特种兵一样。这燕云十八骑基本上都是在沙漠中行动的,很少会来到中原,但是只要有他们的出现,那就必定是一张腥风血雨。那么在历史上真的存在着燕云十八骑吗?其实这只是《隋唐英雄传

  • 唐太宗一生的耻辱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太宗

    隋末,由于隋炀帝接连出现了决策性的错误,于是导致了名声怨起,各个地区都起义不断。最终隋朝便在李渊对率领的起义军给推翻了。在推翻了隋朝之后,李渊便称帝建立了唐朝,并将长安定为国都,也就是如今的西安市。帝位稳定以后,唐高祖李渊便将大儿子李建成册封为太子,将二儿子李 世民封为秦王,四儿子李 元吉封为齐王,

  • 隋朝江南第一美女宣华夫人到底有多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宣华夫人

    说起宣华夫人,这是南北朝时期江南出名的美人,号称“江南第一美人”。在隋朝灭掉了陈国之后,宣华夫人就与其他陈国皇室都被送到了隋朝后宫。之后隋文帝垂涎宣华夫人的美貌,想要将宣华夫人那位嫔妃,在饱受丧国之痛后,宣华夫人成为了仇人的妃子。隋文帝的皇后是当年与其一起举兵的独孤皇后,独孤

  • 朱元璋曾经想要迁都西安最后为何要改变主意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

    从明朝永乐大帝朱棣开始,北京始终作为中国的都城而延续至今,然而若不是一位皇帝的意外死亡,明朝的都城可能就是西安了。而西安的著名的古迹钟鼓楼就是正式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接下来小编来给大家讲讲为何西安差点成为明朝古都的事情吧,希望大家喜欢。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

  • 古代女人生孩子的时候为什么要不停的烧热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代

    相信看过古装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古代女子生产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当时医疗技术差,古代的医生里没有女性,而中国受男女有别的封建思想约束,只有产婆帮助接生,而产婆是并没有专业妇科生产知识的,接生婆对产妇生产情况基本靠经验和观察,所以生产时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在电视上我们看到,古代女人生孩子时,接生婆都是

  • 传国玉玺真的是由和氏璧做成的吗?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国玉玺

    和氏璧确实是环形的,因为璧的意思指的就是环形的玉,所以即使我们没有看过和氏璧的实物,但还是可以通过这个字来判断和氏璧确实是环形的,那我们知道玉玺是长方体的,那确实从环状玉变成长方体确实是比较难。毕竟玉不像金或者银其他的金属可以先进行熔化,然后再重新浇筑成型,有人说可以把玉先磨成粉,再塑成长方体,但我

  • 古代青楼女子是怎么避孕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避孕

    相信很多人会纳闷:古代帝皇后宫嫔妃数千,每晚都有被皇帝临幸的,他们是怎么采取避孕措施的呢?小编同样也好奇这个问题。其实,不论哪个年代,哪个国度,都有自己一套避孕方法,一起来看看。青楼女子避孕法:喝水银水银的确可以避孕的,但水银有剧毒啊,也许可能喝少量的不会死人。现在,在我国的北方农村,许多老年人年轻

  • 古代女人为什么会答应丈夫纳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纳妾

    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男人都耐不住寂寞,于是就开始找小三,包二奶,养情人……当媳妇发现后,就开始上演一场场老婆和小三撕逼大战……当然当发现男人找小三后,也会被社会各行各业唾弃,所辱骂,但是在古代就不同了,男人娶妻纳妾都是很正常的事…&

  • 朱棣的母亲到底是谁?是元顺帝的妃子还是高丽妃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棣

    皇帝的身世,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想要了解的真相,那些父母确定的新皇,自然是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但是有很多父母身份成谜的人,就是很多人讨论的对象。比如很多人好奇秦始皇到底是吕不韦的儿子还是嬴异人的儿子,还有朱棣的母亲究竟是元顺帝的妃子,还是一个高丽妃子。接下来就一起来揭晓,朱棣的母亲究竟是什么人?说起朱

  • 古代宦官为什么喜欢收养干儿子?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宦官

    宦官在封建时期是一种很特殊的官员,他们是和皇帝走的最近的人,也是皇帝用来稳固皇权的工具,但要是处理不好也会出现宦官当政的局面。宦官因为不能繁衍后代,所以他们多会选择收养干儿子,而且位高权重的甚至会收养上百个干儿子。据说唐僖宗时期宦官将领杨复恭收养了600多人干儿子,这个数字还是十分惊人的。那他们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