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顺治出家是因为董小宛吗_顺治出家跟董小宛有关吗

顺治出家是因为董小宛吗_顺治出家跟董小宛有关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942 更新时间:2024/2/2 16:21:52

顺治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享年24岁。但是,按民间的传说与野史的记载,顺治并没有于24岁时死于天花,而是以死为名,逃离尘世,去山西五台山做了和尚,而且一直活到康熙五十年,74岁时圆寂。那么这是历史事实吗?

关于顺治出家的原因,《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和文学作品记载说顺治因为爱妃董鄂氏,也就是被掳献进宫的江南名妓董小宛的去世,悲痛不已,后梦见董小宛在五台山,于是选择五台山修行。

当时著名才子吴伟业(梅村)写的一组《清凉山赞佛诗》,诗文影射顺治在五台山修行,并用“双成”的典故和“千里草”代指“董”姓。由于吴伟业的诗素有“史诗”之称,而他苦恋着的,是与董小宛齐名、才高气傲的名妓卞玉京,所以信者云云。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种说法并不可靠。董小宛确有其人,但她的丈夫是曾名噪一时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董死后,冒以董生前居住的房间为名,写下了一篇《影梅庵忆语》的文章,记述了他为董赎身,与董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董生病而死的详细过程。与冒辟疆同时的一些名士也有与冒相同的记载。

根据冒的记述,董小宛生于1624年,而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则生于1638年,董小宛应当比顺治大14岁,且董于顺治八年正月初二去世,其时顺治才13岁,按清宫的规矩,还没到大婚的年龄。所以,董小宛并不是顺治的爱妃。以此为据,顺治出家之说显然不能成立。

顺治热恋过一位董鄂妃,但董鄂妃并不是董小宛,而是顺治的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妃子,董鄂妃在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先他而亡。顺治为她亲撰行状,说她对皇太后“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说她“事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又说她“至节俭,不用金玉,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即精”。那么,顺治是不是因为董鄂妃的去世而出家了呢?

实际上,吴伟业所说的“千里草”也可以解释成董鄂妃的董字。《清凉山赞佛诗》记载“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今日乐方乐,斯语胡为哉?……从官进哀诔,黄纸抄名入……官家未解菜,对案不能食……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八极何茫茫,曰游清凉山……回首长安城,缁素惨不欢,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这“天降白玉棺”五个字,很值得特别注意。事实是:顺治的确有出家的意思,而且剃了头,但是未曾能够真的当了和尚,便死于天花。

在清朝的档案中,也有关于顺治之死的记载,《清世祖实录》第144卷记录了他死前一周内的活动情况:“顺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上不视朝。免诸王文武群臣行庆贺礼。孟春时享太庙,遣都统穆理玛行礼。壬子,上不豫……丙辰,谕礼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亲诣行礼,用展诚敬。兹朕躬偶尔违和,未能亲诣,应遣官恭代。着开列应遣官职名具奏。

尔部即遵谕行。上大渐,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谕:京城内,除十恶死罪外,其余死罪,及各项罪犯,悉行释放。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这段话的意思是: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顺治帝免去群臣的朝贺礼仪,而且当日应该举行的春季第一月祭祀太庙的礼仪,也派官员前往。

初二日,顺治帝身体不适。初六日,顺治帝传谕,应该由自己参加的大享殿礼仪,因为身体不适,需要派官员代祀,让礼部列出代祀官员的名单,并且因为病情迅速加剧,又传谕赦免京城内十恶死罪以外的一切罪犯。初七日的凌晨相当于现在零点到一点这段时间内,顺治帝就去世了。

清代皇室的家谱《玉牒》,对顺治的死,也有与《实录》完全相同的记载。皇帝葬礼有很复杂的程式,其中每一步程序的进行都有严格的规制,都要形成文字记录,也就是档案。顺治从病重、去世、遗体安放、继任皇帝和百官不止一次地致祭、神位奉入乾清宫、择吉日再奉入太庙、遗体火化、宝宫奉安、地宫下葬,官方档案中都有时间、地点、仪式、人员等记录。

与顺治生前过往甚密的和尚们也都在他们的著作里做了纪实的回忆。两相印证,内容完全一致。如果顺治假病逝,而真出家,不啻与天下臣民开一个巨大的玩笑,官方与民间的记载均系遵从顺治的嘱托而造假,那绝不可能完美到如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档案与文献不含一丝瑕疵。

传说中的顺治出家,倒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据《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年谱》、《旅庵和尚奏录》、《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北游集》、《续指月录》等僧侣书籍的记载。这些书用语录及偈语的形式,记载顺治曾经在十七年(1660年)十月中旬于宫中,由湖州(浙江吴兴)报恩寺和尚茆溪森为其举行了净发仪式。但剃了光头本已出家的顺治,又在茆溪森的师父、报恩寺住持玉林的谆谆诱导和要烧死茆溪森的胁迫下,回心转意,蓄发还俗了。

也许,历史事实是董鄂妃的死,对顺治造成极大的刺激,悲痛欲绝的他精神几乎完全崩溃,一心要遁入空门,寻求解脱。但正在此时,天花却不幸降临到他身上,还没有出家的他在天花病毒的侵扰下一命呜呼。而“顺治出家”不过是民间为这对青年皇帝与爱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悲剧,而选择的一个慑动人心的美丽结局。

标签: 顺治

更多文章

  • 大英帝国向明王朝赔款之谜_英国竟然向明朝赔款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赔款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腐朽的清王朝战败而结束,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不仅要割让香港,赔款2

  • 李自成的大军竟是亡于鼠疫_李自成大军为什么亡于鼠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自成

    明朝末年,盛极一时的李自成起义军却在清军与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迅速失败,李自成也死于地主武装的袭击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自成起义军的溃败呢?有人认为是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军心涣散,军纪败坏,导致了他们的溃败。但是,李自成起义军能够迅速扩大,并且能得到百姓拥护的根本原因是其军纪严明,早在起义之初,他

  • 天启大爆炸是怎么回事_天启大爆炸历史真相_天启大爆炸怎么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天启大爆炸

    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巳时(1626年5月30日上午9时),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离奇的大爆炸,范围半径大约750米,面积达到2.25平方千米,造成2万多人死伤。这场大爆炸之惨烈、诡秘,世所罕见,至今众说不一。关于大爆炸的情况,在《明实录·熹宗实录》、《国榷》、宦官刘若愚所著

  • 和尚头上戒疤是什么意思_戒疤有什么含义_和尚为什么受戒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和尚

    戒疤又称香疤。指佛教徒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众所周知,佛教中有剃度制度,即凡是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头发。实际上,从东汉开始传入我国的汉传佛教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剃度仪式外,还有“清心”仪式。即入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优秀者,老和尚会用线

  • 明移宫案真相是什么_明移宫案怎么发生的_明移宫案真相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移宫案

    明朝末年的宫廷斗争并没有因为明光宗的死而结束,反而更加扑朔迷离。“红丸案”的真相还没有查清,接着又发生了一件大案“移宫案”。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帝相继而亡,新帝即位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事情还得

  • 崔湜自比王谢之家 才能令张说折服 密谋毒杀唐玄宗被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崔湜

    崔湜崔湜出身名门,因进士及第而出仕,但其沉浮官场数年全靠依附他人而升官发财、数次拜相。当然,太平公主被诛杀后,他也受牵连被流放岭南;途中,唐玄宗李隆基得知密谋毒杀自己,于是将他赐死,时年43岁,崔湜这也算罪有应得。崔湜崔湜生于名门之家博陵崔氏安平房,自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况且他和兄弟崔液、崔涤、崔莅

  • 恺撒大帝死亡之谜_恺撒大帝死亡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恺撒大帝

    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而在《裘力斯·恺撒》中,与此话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他对布鲁图的高度赞扬“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布鲁图何许人也?传说中是恺撒大帝与其情人塞尔维利娅的私生子,也是后来

  • 英王威廉二世的死因真相_英王威廉二世死于意外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威廉二世

    自古宫廷多纷争。在权势和财富的驱使之下手足相残、杀母弑父之事可谓比比皆是。人称“红面庞”的威廉二世似乎也是因为此类原因而丧命于狩猎场的。1100年8月的一个下午,黄昏时分,英王威廉二世在新林骑马狩猎。新林占英国南部一大片土地,当时是皇家狩猎苑。威廉的弟弟亨利和一些随从同行。

  • “圣女贞德”的身世之谜_揭秘圣女贞德的身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贞德

    法国政府本想借谢尔盖·霍尔本科的妙手重现中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六世及其妻子的容貌,谁知这位著名的乌克兰整形外科医生却冒法国人之大不韪,声称“圣女贞德”另有其人。霍尔本科在利用古人遗骸重现其容貌方面颇有建树。他曾经成功地为一位中世纪乌克兰国王和一位“50

  • 历史上的悬案有哪些_历史上悬案疑案_历史悬案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悬案

    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留下来诸多灿烂和辉煌,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总有一些无人触及的阴影那些历史上的悬案,由于资料太少,而且纷争太多,那些悬案有些就永远藏在历史的最深处。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秦汉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也是中国文化整合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不仅深刻影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