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荀彧为什么反对曹操称帝?荀彧想做汉臣为什么还要帮曹操?

荀彧为什么反对曹操称帝?荀彧想做汉臣为什么还要帮曹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612 更新时间:2024/1/17 4:45:02

荀彧是早期曹操能够掌控朝廷的大功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荀彧向曹操建议的。但荀彧又是一位内心十分纠结的人,他一直把自己当做汉臣,所以非常反对曹操称王、称帝,最后也是因为和曹操闹翻所以遭到弃用,看到曹操曾与他的空盒选择了自尽。如果荀彧还是相当汉臣的话,为什么他早年还要帮助曹操呢?只能说荀彧把曹操看的太理想化了,丝毫没有察觉出曹操真正的野心,这也让他后来的生活非常自责。

曹魏是三国时势力最大的一支力量,三分天下有其二,其肇基者曹操手下更是谋士如云、勇将如雨。在这些谋臣中,有一员“王佐之才”,这个人在前期为曹丞相提出过很多不错的建议,甚至曹操的江山都有不少是他打下来的。但是到了曹操称王、加九锡的时候却以死反对。前后变化这么大的人就是荀彧。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而司马懿也曾高度评价过荀彧“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在曹操的生涯中,打败吕布、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这些事情都少不了荀彧的身影。可以说荀彧和曹操是共患难的,但是到了北方已定,曹操要称王、加九锡,登上最辉煌的舞台的时候荀彧却表示了反对,甚至因此而亡。难道是他认为曹操不能同甘吗?

荀氏家族是当时有名的名门望族,荀子便是荀彧的祖先,而荀彧的祖父荀淑学识渊博,在东汉极有人气,可以说荀彧很受其祖父的影响,无论是学识还是品行,都有祖父的影子。而荀彧的父亲和叔父都在汉朝为官,叔父荀爽更是位列三公。所以家风对荀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荀彧的理想是匡扶汉室,这和刘备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但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荀彧支持曹操,是看重曹操的能力,他相信只有曹操可以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江山。事实上,曹操在刚开始,也是这么做的,虽然他被人称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真正的旗号,叫作“奉天子以讨不臣”,这也是为何曹操身边能够团结大量汉臣的原因。

如果曹操在刚开始就要篡位,恐怕荀彧也不会支持曹操。毫无疑问,曹操迎奉汉室,使其获得了对外征战的合法性,虽然从表面上看,曹氏集团一直在清除异己,无论是袁术、吕布,还是袁绍,都被曹氏集团给消灭,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拱卫了汉室。

假如没有曹操,那么北方必然是诸侯割据,甚至前期袁术都能称帝,这直接挑战了汉朝的正统性。在讨伐诸侯方面,汉献帝和曹操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曹操不能失去朝廷,汉献帝也不能丢了江山。那么汉室是否知道曹氏集团早晚会翻脸呢?这个当然知道,但是没有办法。放眼望去,汉室依托在曹操身边,其实是最保险的。当初只有曹操迎奉了天子,这就意味着只有曹操最清楚天子的价值,这相当于给汉室送去了尊重,如果汉室到了袁绍手里,或许下场会更惨。

曹操之外的诸侯,大多数都不尊重汉室,而汉室却在表面上得到了曹操的尊重,必然也会给曹操以回报,那就是给予其消灭其他诸侯的合法性。要知道,曹操吞并其他诸侯,并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而是奉天子讨贼。

但是,以荀彧为代表的汉臣,却对曹操日益失望,因为曹操逐渐偏离了自己的初心:匡扶汉室。这时候的曹氏集团风头已经远远超过了汉朝政府,当时就有劝进的声音冒出来。这自然会让荀彧等人大为不满,因为这直接破坏了荀彧等人坚持的价值观。在外部,刘备和孙权则拿汉献帝在曹操那里说事,要匡扶汉室以灭贼,这无异于否定了曹氏集团的合法性。

曹操一统北方,官至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到了加封爵位的时候了。当曹操刚接到晋魏公,加九锡的诏书时,荀彧第一个反对。荀彧上表曹操:“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从荀彧上表反对曹操的文字来看,其言辞柔中带刀,深刻揭露曹操道貌岸然之本质,足以让曹操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荀彧这么做,无疑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真有为挽回汉室荣誉和维护自己的初衷,做最后一搏的架势!这段话着实让曹操难堪。荀彧是曹操最为敬重、倚重的老臣,曹操因此记恨荀彧。

所以,荀彧尽心辅佐曹操的主要目的是匡扶汉室。之后荀彧也已经认识到,自己已经无力阻止曹操,汉室之倾颓以成定局。正是自己极力辅佐之人,毁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奋斗目标,自己也成了协曹灭汉的主要帮凶。就在荀彧去世的第二年,曹操终于如愿加九锡,进魏公。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地独揽大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前进了一大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正是荀彧为人处世恪守之道,我们有理由相信,荀彧真乃德才兼备之真君子也。

标签: 荀彧

更多文章

  • 黄权投到曹魏后为什么可以身居高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黄权

    说到三国时期的黄权这个人大家也知道的很有点意思,他其实最开始并不是曹魏的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才投降到曹魏的,但是在曹魏也是混得风生水起了,最后还做了高官了,有的网友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下面就在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当叛将也要守原则和有技巧,不然分分钟钟变成吴

  • 谁是帮助汉哀帝刘欣登上帝位的最大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哀帝

    在汉成帝时期,由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推荐,毋将隆担任汉成帝从事中郎将,负责汉成帝护卫工作,追随汉成帝左右。当时,汉成帝和大司马王音的关系已经很微妙。一方面汉成帝对王音言听计从,可另一方面却又暗中提防。一开始,汉成帝还比较疑忌毋将隆,认为毋将隆是王音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奸细。可渐渐的,汉成帝发现毋将隆这个人

  • 王翦的生平事迹简介 秦朝名将王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翦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

  • 刘备用人的几种方式 除了慧眼看人还有什么高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备

    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是会用人,选贤举能是影响成功因素的重要条件,三国时期,刘备作为三足鼎立的一方力量,会用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刘备有慧眼会看人,象关张这样没于市井的奇才他都能发掘,这种言论的代表作品是黄易的《三国异侠传》,赋予了刘备面相术这种法术或技能;另一种说法是刘备会笼络人心

  • 诸葛亮的八阵图是怎么回事 关于八阵图的猜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

    八阵图是诸葛亮推演兵法而创设的一种阵法,诸葛亮的八阵图名气很大,但到现在人们已经搞不清那是怎么一回事。《三国志》中的记载很简略,后世的大军事家们虽也有继承和发挥,但也难说有多少真实性。《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陈寿编辑的《诸葛亮集目录》,也不见有“八阵图”一章。晋朝时,皇帝曾命

  • 杨门女将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杨门女将是否确有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门女将

    杨门女将,这些人物经常活跃在各种戏曲当中,有很多戏曲中都有她们的形象和故事,而她们的故事经过演绎,也基本上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不过,因为在这些故事当中,也有出现过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所以可能会被人认为是真实的故事,那么,杨门女将在历史上真的是确有其人的吗?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杨门女将?中国五千年封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何要铸造十二铜人? 十二铜人下落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始皇

    史料记载,秦始皇完成了他的统一中国大业后,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收缴天下兵器,冶铸了十二个重各千石的大铜人,立在阿房宫的前殿。秦始皇为何铸造十二铜人?铜人有多重多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怎样铸造?在什么地方铸造?是谁铸造的?又是怎样消失的?有没有重新发现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均成为千古之谜。&

  • 妲己是怎么成为红颜祸水的 商朝灭亡到底是谁的错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妲己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商朝末期的苏妲己看作是亡国的代表人物,把她称作是红颜祸水,认为偌大一个国家的倾覆,完全都是妲己一个人的锅。后世更是将她化身成为狐狸精,而“狐狸精”也慢慢地有了非同寻常的意思,以至于现在一提起这个词,都会有一个固定的形象在脑海里。但是,妲己最初到底是一个什么形

  • 清朝有哪些秘密组织?大清密探真的存在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密探

    大清可能存在密探,但是专门为了密探建立的组织可能就不存在了,而且肯定也没那么神秘。清朝的官府体制已经相当复杂了,如果还弄出几个秘密组织估计皇帝会被累死。不过用来收集情报和侦查的部门肯定还是会有的,但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不像其他朝代皇帝会专门建立一个只和自己对接的机构。但这样并不利于政权的发展,有可能会

  • 明朝皇帝是怎样选皇后的?明朝选皇后有何标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皇后

    明朝吸取了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训,严格控制后族的势力,因此明朝的皇后多为小家碧玉,来自民间。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范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