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昭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嵇康?

司马昭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嵇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180 更新时间:2023/12/19 11:45:17

嘉平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皇帝曹芳和大将军曹爽外出扫墓之际,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整个京城。占据了主动之后,司马懿一边整顿军队,一边派人稳住曹爽。

当时,虽然曹爽的家人被司马懿扣押,但他毕竟有天子曹芳在手。如果曹爽和天子逃到许昌,然后号令许昌一带的军队,那么,司马懿的处境将极为危险。为了避免曹爽孤注一掷,司马懿向曹爽许诺,只要他交出兵权,自己不仅不会伤害他,还会保留他的官位。

曹爽听说之后,十分动心,有了投降的想法。这时,曹爽的部下纷纷劝曹爽赶紧占据许昌,与司马懿分庭抗礼。曹爽眉头紧皱,想了很久,感觉起兵抗争的风险太大,还是归降司马懿比较稳妥。于是,他唤来了自己的心腹桓范,向桓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桓范聪慧过人,在曹爽麾下向来有智囊之称。他听了曹爽的话后心急如焚,数次面见曹爽痛陈利弊,说司马懿的诱降是假,诱杀才是真。但是,曹爽一心要保住自己的官位,坚决不肯冒险。桓范费尽全力也无法说动曹爽,只好哭着叹息道:“大将军曹真是一个举世无双的英雄,可他的儿子怎么会这么蠢!唉,看来我要被司马懿灭族了。”

果然不出桓范所料,曹爽投降不久,司马懿就以曹爽谋反为由,诛灭了曹爽的三族。桓范作为曹爽的心腹谋士,连同曹爽的其他部下一起,都被灭了族。司马懿用残酷的事实给曹爽上了一课,让曹爽明白了自己的幼稚。曹爽被杀后,魏帝曹芳已经彻底被司马懿架空。群臣意识到了曹氏将要被司马氏取代,于是,纷纷见风使舵,不断地向皇帝上表,称司马懿功勋卓著,应该予以表彰。

曹芳无奈,只得先赐予司马懿九锡之礼,再封司马懿为安平郡公。司马懿虽然权倾朝野,但毕竟还是承认曹芳这个皇帝的。但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昭就逐渐地肆意妄为起来。甘露五年(260年),皇帝曹髦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令朝廷的大臣们很是惶恐。但是,凭借自己强硬的手腕,司马昭直接将死去的曹髦的皇位给废了,然后改立曹璜为帝。

一件犯上作乱的弑君事件,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告终。朝臣们在震惊之余,都纷纷摇头叹息,认为司马昭做的太过分了。不久之后,一些对司马昭失望至极的大臣,悄无声息地递上了辞呈。还没等司马昭批复,他们就脱下官服,然后回乡归隐。一时之间,朝廷中兴起了一股辞官的风气。好像谁不辞官,谁就不是忠臣了。那些名声远播的士子更是以拒绝当官为荣,坚持终身不步入仕途。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如果想稳住朝政,理应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好好笼络一下朝臣和名士。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司马昭居然不顾三千多名太学士反对,当众杀害了才华横溢的嵇康。嵇康是“竹林七贤”之首,在当时的名士中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在这个敏感时期,司马昭还要强行杀掉嵇康,无疑是在烈火中添了一把干柴,使朝廷与士人的矛盾更加激化。

那么,司马昭为何非要杀嵇康呢?

在魏朝、晋朝的众多史料中,都没有嵇康的犯罪记录。而后世的史学家经过研究,得出了嵇康被杀的三个原因。

第一个,司马昭多次授予嵇康官职,但嵇康却一次也没有接受。司马昭对文采飞扬的嵇康很是青睐,曾数次招揽他,想让嵇康为自己效力。但是,不管司马昭给出的官职有多诱人,嵇康都毫不犹豫地表示拒绝。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让司马昭很是恼火。

因为,在司马昭看来,嵇康理应为天下的士人做个表率。如果,嵇康不接受自己的官职,那就是带着天下的文人跟自己作对。

第二个,嵇康与曹氏皇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司马懿独揽大权后,虽然曹氏皇族没有了实权,但坐江山的毕竟还是魏武帝曹操的子孙。司马昭既然有了篡位之心,势必会对曹氏家族极为提防。嵇康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孙女,因此,嵇康本人也被司马昭视为曹氏族人。

曹氏一脉出了一个大名士,司马昭肯定是很不高兴的。为了打压曹氏,也为了威慑那些支持曹氏的人,司马昭就对嵇康动了杀心。

第三个,嵇康得罪了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大将军钟会是司马昭坚定的支持者,也是一个喜欢附庸风雅的人。他对嵇康的才华很是欣赏,为此曾经两次拜访嵇康。但是,嵇康对钟会的人品很是鄙夷,听说了钟会前来拜访的消息后,他早早地做好了准备。

第一次,嵇康闭门不出,钟会连嵇康的面都没有见到。第二次,钟会带了很多人来,说什么也要见到嵇康。这次,嵇康倒没有关门谢客,而是目不转睛地打造铁器,看都不看钟会一眼。钟会在一旁等了许久,期待嵇康能够跟自己说句话,但嵇康始终不为所动。

过了好久,钟会感觉自己受了侮辱,于是,带着众人准备离开。这时,沉默良久的嵇康开口说道:“你们是因为听了什么才来到这里的,又是因为看到了什么才离去的?”听了嵇康这略带嘲讽的话语,钟会针锋相对地回答道:“我听到了我所听到的才来的,看到了我所看到的才离去的。”

说完之后,钟会便带着随从离开了。嵇康的冷漠,让钟会深感耻辱。回去之后,钟会不断地在司马昭面前说嵇康的坏话,想要置嵇康于死地。司马昭本来就有杀嵇康之心,再加上钟会的挑唆,这才下达了处死嵇康的命令。据说,嵇康被杀后,司马昭也非常惋惜,并为此感到后悔。

这位才高八斗的人物,本应写下众多流芳百世的著作,不料却成了曹氏和司马氏斗争中的牺牲品。

标签: 司马昭

更多文章

  • 陶渊明的家世如何?陶渊明为何选择归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陶渊明

    《晋书·陶潜传》中,开篇这样介绍陶渊明:“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也就是说,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到大司马,可谓东晋顶尖权臣,所以陶渊明是个不折不扣的官宦世家子弟,出身绝算不上差。但是,他却仕途不顺,半生困苦,一点没有陶侃手握荆江二州,同“江

  • 长安为何改成西安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长安

    说起西安,相信大家都非常了解了,一座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都,是中国古代13个王朝的古都,也是中国历史上建朝最多的一个城市,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首,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的人或许会疑惑,既然西安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那么为何在古代的诗歌作品、历史记载中,西安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呢?这就必须要说到西安的

  • 弓箭真的能射死人吗?一箭射死人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弓箭

    相信古装片我们也看过不少了,我们经常能在古装剧中看到弓箭手嗖的一箭就能把士兵直接射到死亡。对于这个问题一直很多人都存在疑问,感觉非常的夸张,怀疑弓箭真的有那么大威力吗?能够一箭就把人给射死了。经过分析后这种情况都要根据实际来看,但都不乐观!古代弓箭射程平均大概在150米左右,千万别觉得射程太近,就没

  • 陈圆圆最后是出家为尼了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陈圆圆

    话说,在吴三桂所部和清军的联系夹击下,李自成农民军遭受重创,仓皇逃离北京,尽弃所掠辎重、妇女于道。吴三桂在兵火中找到了陈圆圆,军营团圆。此后,陈圆圆一直跟随吴三桂辗转征战。吴三桂平定云南后,圆圆进入了吴三桂的平西王府,一度“宠冠后宫”但吴三桂独霸云南后,阴怀异志,穷奢侈欲,

  • 鬼谷子的真名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鬼谷子

    “鬼谷子”神秘而又变幻莫测。在明清的小说中,鬼谷子被塑造说成了神仙一般的人物。实际上历史上的鬼谷子同孟子、荀子一样,是一位学者,他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并留下了一部《鬼谷子》传世。鬼谷子的真实姓名“鬼谷子”的称呼最早见于西汉晚期刘向编辑整理的《说苑》,

  • 蜀汉中护军李严被废是因为粮草问题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严

    白帝城托孤可以说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其中刘备与诸葛亮的直接交代,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过,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备在白帝城不仅任命了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的重要大臣之一。既然诸葛亮能临危受命,成为与诸葛亮平等的托孤大臣,那他一定也有非凡的才华和影响力!他是谁?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因病去世的。

  •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猫奴?为何人们喜欢撸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猫奴

    一说到撸猫,很多人都对此非常感兴趣,人们对于猫的喜爱,其实真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在古代也有很多人非常喜爱猫咪,而猫在古代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狸奴”。那么在古代,有哪些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也非常喜欢撸猫呢?古人对猫的喜爱是怎么表现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都喜欢猫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

  • 汉初三杰之中为什么只有张良能够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良

    韩信、英布不是跟随刘邦打天下,英布是跟随项羽打天下,韩信是跟刘邦借人自己单独打天下,并没有跟随刘邦打天下。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是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等这些人,他们从沛县起兵,到消灭异姓诸侯王,一直跟随刘邦,一个人都没有杀。韩信、英布只是刘邦打项羽时的盟友,韩信本来可以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不过他自己退出

  • 孙权为什么能成为孙策基业的继承人?孙策的儿子后来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权

    孙策是孙吴政权的第二代创始人,作为孙坚的长子,孙策堪称有勇有谋,在父亲死后他先是继续为袁术效力,后趁机带兵带兵进入江东,开启了自己的宏图霸业。孙策在江东很快击败了刘繇、许贡、王朗、陈瑀、太史慈、华歆、黄祖,割占江东五郡,为孙吴政权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爆发大战,孙策闻讯想

  • 清朝为什么前期皇帝的寿命很长 后期普遍寿命很短而且没有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636年建立到1912年灭亡起,这276年间,一共有十一位皇帝,如果要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就是296年,一共有十二位皇帝。在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的族名女真,定族名为满洲,到了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将国号金改为大清。在这十二位清朝的皇帝中,有很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