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迁都的念头是怎么产生的?南京经济繁荣为何要迁都北京?

朱棣迁都的念头是怎么产生的?南京经济繁荣为何要迁都北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348 更新时间:2023/12/28 9:06:04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南京经济繁荣为何要迁都北京?,接下来跟着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朱棣乃明朝第三任皇帝。六百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暴虐成性、杀人如麻,与其父朱元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有人觉得他在政治上设置内阁,在经济上疏通大运河,在军事上亲征蒙古、巩固南北边防,在外交上多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不仅维护了我国完整版图,还促进我国经济繁荣,甚至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当然还有部分人认为他功大于过,尽管他性情暴躁,但他所作之事均为大明朝的繁荣发展。众所周知朱棣夺得皇位不久便迁都北京,人们对此很是疑惑:南京乃明朝的龙兴之地,且属于国家的经济中心,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

一、迁都念头

朱棣当年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最初他为得民心,在历时三年的战争中坚持严明军中纪律,禁止士兵杀戮与掠夺无辜百姓,甚至宽容俘虏,善待亡灵。然而当他夺得政权后立即暴露本性。许多前任大臣由于不服其统治,誓死不屈,最终被处以死刑。其中最惨烈的要属黄子澄、铁铉与方孝孺等人。

黄子澄作为朱棣“清君侧”口号的对象之一,从始至终没有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正义凛然地怒斥朱棣:“殿下向来悖谬,不可为训,只怕子孙后代有跟着殿下学坏的。”朱棣听完恼羞成怒,当即下令将黄子澄的族人带到殿前嚎哭,并逼他写下罪状。谁料他竟写道:罪在削燕太晚,以致成此凶残。朱棣看完怒不可遏,先命人砍去其手脚,接着又将他解肢。随后朱棣又将屠刀伸向在靖难战役中使他吃尽苦头的铁铉。他先是将铁铉的耳朵切下,然后烤熟逼其吞下,接着得意洋洋地问道:“好吃么?”铁铉答:忠臣孝子的肉,当然好吃。朱棣听后暴跳如雷,当场让人将其扔进油锅。而方孝孺更因气节高尚、不肯低头被灭十族。

这种惨无人道的杀戮方式实在令人心惊胆战。一时之间,朱棣残杀“忠臣烈士”的暴行传遍金陵内外,以致朝野上下无人不怕他。不过真正打心底里服他的人却少之又少。史料在这方面的记载或许有些夸张,但众人心中有怨乃毋庸置疑。对此,朱棣一方面心中恐惧,每日都被亡灵缠绕,难眠入眠。另一方面压力倍增,不知如何服众。于是他想到了迁都。不过这个念头并非仅源自恐惧与压力,还关乎他的梦想。

朱棣从小尚武,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武功最佳、野心最大者。他的梦想是巩固蒙古、控制东北,实现南北方共同发展。金陵经济虽好,但其地形北高南低,防御系统甚差,北上难度极大。而且金陵地处东南一角,实在不利于王朝对北方的控制。尽管朱元璋早前在北方设有三藩,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实际上朱元璋在位期间已有迁都打算。他曾派朱标先后考察凤阳、关中、洛阳、开封等城市,只可惜朱标在这个节骨眼上离世了,而朱元璋则因此放弃了迁都之想。直到朱棣上台,迁都念头才再次被提,那么迁到何处比较好呢?

二、首选北方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迁都一定要迁到北方。原因有二:一是北方边境不安稳,游牧民族时有动乱。元朝统治者自从被明打回蒙古后,一直在等待时机、意图反攻。即使后来蓝玉出征将其大范围歼灭,他们仍有残余力量遗留在北方边境。另外北方边境的游牧民族众多且民风彪悍。他们时常来明朝边境抢掠,甚至发动战争。尤其是东北地区,一直很难控制。为平定战乱,朱棣几次亲征,但每回均从金陵出发,战线着实过长。不但消耗巨大,而且指挥吃力。如果迁都北方,北征将会更加顺畅,而北方地区也尽在掌控中。二是北方经济逊于南方,若想南北方共同发展,必须增强北方的政治地位。出于以上原因,朱棣深感北方建权的重要性。那么建在北方的哪儿呢?

三、定都北京

“要不就北平吧?”朱棣在心里再三斟酌。北平,昔日老对手的首都;北平,昨日自己的成王封地。如果迁都至此,能否更好地平定蒙古,控制东北?又能否更广泛地用自己七年来的旧府人脉,从而摆脱金陵那帮不服自己的人?想到这,朱棣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迁都北平。

这个决定自提出一直遭到多数官员反对。他们认为金陵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不仅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商业繁荣,而且气候湿润、温度适宜,十分适合居住。尽管这些都是事实,可封建社会若想长治久安,光有经济还不行,必须兼顾军事共同发展。而北京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既能坐北朝南、又邻近东北,甚至还有山海关与长城防守,实属“易守难攻”的不二之选。于是朱棣不顾大臣反对,坚持迁都北平。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并非单纯迁都北平,他采取的是“二京制”,即以北京(迁都前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是为政治、军事中心,再以金陵为副都,是为经济中心。“二京”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明朝繁荣发展。

事实证明朱棣迁都北平是明智之举。尽管他驾崩后,其后代想迁回金陵,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刚刚迁都那几年,北京经济动力不足,很多物资需要从南方运来。而漕运又不佳,国库因迁都花费巨大,无力疏浚,因此人们有了迁回金陵的念头。但这个念头却被两件事打消了。一是朱高炽仅当十个月皇帝便西归。二是金陵发生了密集型地震。史载,光洪熙年间,金陵城地震39次。如此频繁的地震,还能做首都么?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它仍旧是个不错的选择,就比如崇祯末年,金陵作为副都,具有完备的行政班子且百姓与官员都忠于明朝,如果崇祯迁至于此,或许还能东山再起。只可惜明朝太有“风骨”,拒绝了这种“逃跑”行为。

标签: 朱棣

更多文章

  • 古代挂起“免战牌”真的可以免战吗?“免战牌”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免战牌

    “免战牌”的作用是什么?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免战牌顾名思义就是在古代战争时期,向敌人表示停战的一种标志,当参战一方在战场上处于被动状态时,这块牌子就会被挂起来,便可以中止战斗,等到双方做好准备后,再取下免战牌,出来继续对战。免战牌的起源有着非

  •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什么官职?狄仁杰任职时有多大权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什么官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周时期的官衔,狄仁杰曾在武则天时期担任过此官职。《新唐书.百官志》载:“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垂拱

  • 蒙古骑兵征战为什么要带母马?母马有哪些用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骑兵

    蒙古骑兵征战为什么要带母马?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蒙古骑兵带上母马可以随时随地的喝马奶。母马的产奶量成吉思汗的铁蹄践踏之处通通是蒙古骑兵可掠夺之处,这并不是一句名言,也不是一句警句,却是切实可行的一套方案。在成吉思汗统领蒙古骑兵的时候,整个蒙古骑兵进行了一次大扫荡。这

  • 古代杆秤的背后有什么文化奥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杆秤

    杆秤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堪称“国粹”。杆秤由几个部件组成:一是秤杆,它粗的一端上有秤毫并且整个秤杆上镶有秤星;二是秤砣;三是秤盘。秤砣也叫“权”,它是按轩辕星座表意制作,属星宿,是主雷雨的神。秤杆称作“衡”,

  • 古代被抄家者的女眷有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抄家

    那么,古代犯了重罪的人没有被满门抄斩,只是被抄家,他们的家属侥幸不死的话,会得到什么样的下场呢?接下来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绣春刀》里所说的,入教坊司当妓女只是其中一种结果,但是,电影中所讲的不一定确切,入了教坊司不一定做妓女。教坊司是干什么的呢?主要负责"朝会宴享,冬至,正旦,进实

  • 唐朝时期的“梅花妆”到底源自哪位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梅花妆

    对上官婉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上官婉儿聪明伶俐,擅长写诗作文,十四岁时被武则天看中,负责掌管制诰事宜。唐中宗在位时期,封为昭容,故又称上官昭容,继续负责起草、发布诏书,一度权倾朝野。景隆四年(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上官婉儿和韦皇后等人被斩杀,留有遗

  • 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的孩子?秦始皇是怎么一步步独揽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始皇

    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的孩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据统计,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中国总共出了422个皇帝,如果要从中选出影响力最大、话题性最强的皇帝,相信很多人会把票投给秦始皇。因为这两个条件他都符合。秦始皇一生干了很多大事,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而且皇帝这个头衔就是他

  • 汉献帝刘协一生最痛恨的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汉献帝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协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西汉时期,吕后开启了外戚专政的先河,这使的当时的皇帝,也就是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就成为了一个傀儡,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他的母亲做主,这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是非常拿过大的打击,于是后来汉惠帝在梓州去世,临终前更是郁郁寡欢。但是比他更惨的还有一个皇帝,

  • 秦始皇铸造的十二铜人代表了什么?秦始皇为什么要造铜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始皇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作为千古一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给我们留下了大量难解的历史之谜。他在灭六国,一统天下后,曾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造十二铜人,这便是其中之一。但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这十二铜人?其中有什么阴谋或者秘密吗?公元前221年,秦国消灭六国

  • 古代的通缉画像靠谱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画像

    古时候没有相片,所以想要寻人、或者抓捕罪犯只能通过画像把人的相貌给大致描绘出来。不过通过画画的方式难免会出现偏差,不能保证画像和要找的人完全一样,那古人通过画像抓捕罪犯的成功率到底高不高呢?如果抓错人了怎么办?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难免会出现抓错人的情况,但此举主要还是靠熟悉罪犯的人,以举报的形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