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上方谷诸葛亮为什么不放箭

上方谷诸葛亮为什么不放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600 更新时间:2024/1/18 22:15:50

上方谷火烧司马懿,是《三国演义》里面非常经典的一段情节,原本司马懿就快要被火烧死,但是却没想到竟然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一命,诸葛亮因此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看来诸葛亮也认定是天要救司马懿,所以也没办法再强求了。

但是,虽然火被浇灭,但诸葛亮仍然可以用箭将司马懿射死,为什么他却没有这样做,反而放弃了这样一个好机会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出山后,他的第一计,就帮刘备拿下了荆州,从此开始了稳固营地慢慢扩招以待时机成熟开始复兴之路的大计划。后来在刘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诸葛亮开始帮刘备拉拢势力,其中的舌战群儒,与孙权结盟就是诸葛亮完成的壮举之一。

诸葛亮帮刘备联盟了孙权之后,便请双方攻击曹操,后在赤壁之战,诸葛亮凭自己举世无双的智慧,大败曹操十万大军。自此曹操元气大伤,后来三国终成鼎立之势,再也不是曹操一家独大了。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相比我们都已知晓,他的性格也是十分值得称赞的“胜而不骄,败而不馁。”这八个字就是诸葛亮的性格写照。诸葛亮为人十分谨慎,从来都是有了十足的把握才去做一件事情。

诸葛亮想来都是十分沉稳的,但是有一件事情他却一直都想实现,那就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与旧都。”对于诸葛亮来说,这并不是办不到,况且当时有实力的老牌将军也大多是年事已高,新生将军也大多经验不足。但是,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志愿,先后六出祁山但都是以失败告终,临死前也没能完成自己的宏愿。

在一次北伐之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借渭水相隔两旁。当时的司马懿已经大权在握,军事力量是远超诸葛亮,而诸葛亮却是有条不紊,安营扎寨,坐等粮草到齐。

但双方的粮草都到齐后,司马懿却不着急开战,无论诸葛亮怎么派人在其营前叫骂,司马懿愣是不肯出兵,这倒让诸葛亮有些心急。与其想着怎么和司马懿面对面开战,倒不如想想怎么用计策将对方降服。后来诸葛亮乘车来到上方谷处,看着上方谷的地形,不由得心生一计,想借此地一举将司马懿大军绞杀。

上方谷的地形像个葫芦,入口十分窄小,但内部却异常空旷,足可容纳几千兵马。勘探完上方谷地形后,诸葛亮便组织军队搬来硫磺等可燃物,并将大军埋伏在上方谷两侧,等待司马懿大军的到来。

一切都准备就绪后,诸葛亮派魏征前去诱敌,并嘱咐魏征要诈败逃走,千万不能胜了更不可恋战。魏征知道诸葛亮的智谋举世无双,所以便按照诸葛亮的设计,将司马懿成功引到上方谷。

一路胜利的司马懿此时早已得意忘形,看着上方谷的入口也没多想就一头扎了进去。见司马懿掉入陷阱,诸葛亮振臂一呼,埋伏在此的蜀军把手里的干柴、火把、硫磺等一切可燃物都丢了出去霎时间,火光冲天,司马懿周围俨然是一片火海。

就在诸葛亮为除去司马懿而满心欢喜之际,天空下起倾盆大雨。狂风暴雨直接将火海尽数浇灭,通晓天时地利的诸葛亮,也终于失了一次手。司马懿见上天都帮助他,便急忙引兵逃走。诸葛亮的部下见司马懿准备逃离,便多次请示诸葛亮用箭射之。诸葛亮沉思片刻后,却选择放掉了司马懿。

诸葛亮一生都在为了匡扶汉室而鞠躬尽瘁,但是从头至尾都是以失败告终,到最后便是有心无力抱憾而死。但在上方谷之战中,即便上天下起了大雨将火给浇灭了,但诸葛亮也完全可以命令弓箭手将司马懿杀掉,但为何诸葛亮最终没有选择这样做呢?

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前文也说了,司马懿和诸葛亮兵力差别太大,司马懿进到上方谷时,也只是带了少股兵马,而大军都在外面候着,火攻则只是暂时困住了内外两军,火被浇灭后,后续部队肯定会冲进包围圈誓死救援主将司马懿,到时候即便诸葛亮有地形优势,也难免会损兵折将大伤元气,这不是诸葛亮想要面对的。

其二,诸葛亮一贯喜欢在战前察觉天时,而这次却没有查出这场暴雨,对诸葛亮来说并不是自己的失误,而是天不助他,所以自觉失去天时的诸葛亮也不再强求了。

人生如戏,纵使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但在上方谷一役之后,司马懿再也没有出兵,而是选择跟诸葛亮耗下去,最终把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级谋士给熬死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一生三大错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的权谋和神机妙算,那是人人佩服,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似乎成了智慧的化身,在《三国演义》中也可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但诸葛亮没有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传奇,诸葛亮也曾犯过三个大错,正是这些错误最终间接导致了北伐失败以及蜀

  • 诸葛亮舌战群儒谁第一个发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在这危急关

  •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应该都听说过“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因为西元207年,年仅28岁的郭嘉因病死于北征乌桓的归途中,巧合的是,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27岁的顾葛亮。郭嘉死之前,诸葛亮一直在乡下种田,活得可以说是相当的低调,,虽然说他常自比管仲,心系天下,但是诸葛亮始终不出世,最后,偏偏选择在郭

  •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为什么会折寿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诸葛亮非常善于利用自然元素,为己方增强战力,火攻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三国三大战役的赤壁之战,最后就是靠火攻击退曹操大军,如果不是利用自然元素,这一仗对于吴蜀联军来说恐怕会很艰难,毕竟兵力少于曹操。后来诸葛亮面对孟获,同样是利用火攻取胜,不过这次诸葛亮却流露出感伤之情,还说这样做“必损阳寿”,这究竟是怎

  •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谥曰贞侯。有人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他到底多恐怖?这是否属实?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郭嘉少年时已有远见,

  • 郭嘉为什么知道司马懿要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群雄并起而相争,其各有所长。若论仁义,当属刘皇叔,若说奸诈,则必言曹操,但若论及隐忍,司马懿则当仁不让。司马懿历经三朝,在七十余岁高龄上才派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夺下政权。能蛰伏数年,隐忍不发,可见司马懿本事。司马懿如此谨慎,郭嘉临终遗言却是劝曹操诛杀司马懿,他如何得知司马懿

  • 诸葛亮骂死王朗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着不少经典片段,“诸葛亮骂死王朗”便是其中之一。按《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年事已高,与大都督曹真等人迎战诸葛亮,阵前与诸葛亮一番舌战,结果被诸葛亮犀利的言辞驳倒,一气之下从马背上衰落而死被。不过这段虽然精彩,但却只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历史上并未发生过,历史上并

  • 三国人才为什么这么多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人才的比例即便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较高的,这和当时人口比例、政治结构、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有关,尤其是三国初期时候人才的比例,那是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三国里随便拿一个优秀点的谋臣和武将放到其他时代,战绩都是很傲人的。三国时期,为什么会让人感觉是一个人才扎堆的时代?在小编看来,三国的人才确实是非

  • 621年5月28日:武牢关之役 窦建德战败被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621年5月28日(农历621年5月2日),武牢关之役,窦建德战败被俘。武牢关即虎牢关,东晋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虎牢入后赵,赵主石虎讳虎为武。唐代避高祖李渊祖父讳,亦改虎为武。虎牢关,又称汜水关,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亦称武牢关,在洛阳以东,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它

  • 三国武将排名前十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第一猛将-吕布这个第一名小编觉得无可厚非,毫无争议,虽然他"三姓家奴",好色贪财,没有主见,小人之心,诶呀小编这一个"虽然"说了太多,我都不好往下接但是了,但是却还是要说,论威猛吕布第一依旧势不可挡,一人独战刘关张,辕门社稷,手持方天画戟,身跨赤兔汗血宝马。虽然身上有着种种不足,但是还挡不住她的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