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蒙灭西夏:西夏灭亡的过程是怎样的?

蒙灭西夏:西夏灭亡的过程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422 更新时间:2023/12/12 16:38:47

夏仁宗去世后,西夏也开始步入了由盛转衰的时期。内乱不断,外患频频,国力衰弱,在强大的蒙古兵团的不断打击下,西夏终于灭亡了。

夏仁宗于乾祐二十四年(1193)去世,长子纯祐即位,是为桓宗。桓宗即位后,大体遵循仁宗时期的大政方针,继续推行附金和宋的政策。

桓宗在位的最后一年,天庆十三年(1206),铁木真带领的蒙古国兴起并逐渐壮大。来自蒙古国的威胁迅速地将西夏推向衰亡的历史进程。

天庆六年(1199),仁宗的弟弟越王仁友亡故。仁友之子安全上表请求承袭越王的爵位。桓宗没有同意,并将其降为镇夷郡王。安全心怀不满,萌动篡位夺权之心。

天庆十三年安全与桓宗的母亲罗太后密谋,废桓宗。三月,桓宗暴病而亡,安全继位,是为襄宗。

襄宗执掌政权后,蒙古军再三入境骚扰、挑衅。

应天四年(1209)春,蒙古铁骑在大汗铁木真的率领下,南征西夏。四月,陷兀剌海城。七月,进逼中兴府。襄宗派兵5万抵御,相持两个月。后被蒙古引水灌城,成吉思汗派使者入城谈判,襄宗称臣,并嫁宗室之女和亲。

蒙古接连不断的用兵,促使西夏改变了长期与金结盟友好的策略,开始依附日渐强大的蒙古,对金国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兵戎相见,夏金双方均损失惨重,深陷战争的泥潭。西夏国内的阶级矛盾亦随之进一步激化。

皇建二年(1211),皇族齐王李遵顼发动宫廷政变,废襄宗安全,自立为帝,是为神宗。神宗当政后,全盘承袭了襄宗安全的亡国政策:坚持附蒙古抗金。西夏国内,随着战事不断,经济凋零,矛盾、危机重重。

联蒙抗金没有解除西夏潜藏的危机,到头来,蒙古依然对西夏垂涎不止,多次借机出兵围攻西夏。神宗为了逃避大敌当前的现实,匆忙将帝位传给儿子德旺,自称太上皇。德旺即是献宗,继位时43岁。

乾定二年(1224)二月,献宗继位的第二年,蒙古征伐西域未还。献宗派遣使者与漠北各部落进行联络,打算结成抗击蒙古的联盟,以牵制蒙古军的入侵。五月,西域战事结束,成吉思汗获悉西夏联合漠北的活动。亲自率兵进攻夏国沙州(甘肃敦煌东),攻了一个月,未能攻克。

九月,派大将木华黎之子索鲁等从金国战场转攻西夏银州,守将不敌,夏兵死伤数万,数十万牲畜遭掠夺。献宗派使者向蒙古请降。

经历了蒙古的沉重打击后,献宗认识到,要使国家继续存在和发展,必须改变国策,联合盟友,共同抗蒙。

乾定二年(1224)十月,献宗采纳了右丞相高良惠联金抗蒙的提议,派遣使者南院宣徽使罗世昌等赴金议和。次年八月,两国停止了多年的征战,达成议和:西夏奉国书称弟,以兄弟之礼事金,各用本国年号,遇战事双方互相支援。

此时的夏金两国,经历多年的战争,都已兵虚财尽,国力大不如前。即使联合抗蒙,也无法抵御蒙古铁骑的进攻。夏金的灭亡亦只是时间的问题。

与金国相比,西夏国小力弱。它首先成了蒙古掠取的目标。

乾定三年(1225),成吉思汗从西域回到漠北,得知献宗收纳其仇敌赤腊喝翔昆和不派遣质子,决定大举讨伐西夏。

次年二月,成吉思汗率领10万大军攻入西夏。占领了西夏的军事重镇黑水、兀剌海等城。

蒙古大将阿答赤率军与畏兀儿亦都护进攻沙州,被西夏诈降迷惑,兵败。蒙军稍作休整,又全力强攻。沙州军民在守将籍辣思义的率领下,顽强抵抗。蒙军于夜间挖地道攻城,被夏军识破并纵火,伤亡惨重。经过一个月的坚守,沙州城破。

同年五月,蒙军攻占肃州城。不久,太上皇李遵顼亡故。同年六月,蒙军乘胜进攻甘州,甘州城军民奋力抵抗,终于不敌,守将战死。七月,蒙军攻占西凉府,守将不敌,战败投降。

经过蒙古军接连的攻占,西夏所属的河西地区,几乎全部沦陷。

献宗眼见蒙古军大举进犯,锐不可当,忧悸不知所措,不久病逝。末主继位。此时的西夏国,已然日薄西山,奄奄一息。

乾定四年(1226)八月,成吉思汗攻至黄河九渡。十一月,进攻灵州。末主派大将嵬名令公领兵10万前去解围,结果大败,灵州沦陷。蒙军攻克灵州后,向中兴府推进,准备一举攻占都城,灭亡夏国。

宝义二年(1227)元月,蒙军抵达中兴府。成吉思汗留下攻城军队,自己率部南下,渡过黄河,攻打积石州,进入金国境内。

中兴府被蒙军围困,外援被阻断。右丞相高良惠“内镇百官,外励将士”,与军民日夜拒守。四月,高良惠积劳成疾,而亡。不久,成吉思汗回师,派使者察罕去中兴府劝降,被回绝。

经过半年的围困,对峙,中兴府弹尽粮绝,军民疲惫不堪。六月间,西夏发生强烈地震,房屋纷纷倒塌,瘟疫流行蔓延,守军无力抵抗,西夏派遣使者请降。

其以“备贡物,迁民户”为由,乞盼宽限一个月。蒙军同意。

不久,夏国末主率领文官李仲谔、武将嵬名令公等出城归降。

七月,成吉思汗病故。蒙军遵照遗嘱,西夏灭亡。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党项羌人是从哪里来的 党项羌人有什么习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建立西夏王朝的主体民族——党项羌,是我国古代羌族中派生出的一支。“党项”一词,是中原汉族对这个少数民族的称谓,最早见于隋代的史书。吐蕃族称党项为“弭药”,党项羌族也自称“弭药”或“弭人”,北方的突厥族则称他们为“唐古特”(Tangut)。西夏辞书《文海杂类》中对“蕃”的解释为:“此者党项也,弭药也,

  • 李继迁是怎样扩大党项势力的 李继迁最终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继迁收复故土后,宋朝西北重镇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西南)成为宋、夏争夺的焦点。对李继迁而言,若占领灵州,则可“西取秦界之群蕃,北掠回鹘之健马,长驱南牧”,统一整个西北,与宋、辽抗衡。对宋朝而言,占有灵州则“犹足以张大国之威声,为中原之捍蔽”;如果失去灵州,则边缘诸郡都不可保。因此,双方对灵州都是志在必

  • 党项羌族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党项羌族与唐朝有什么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回顾中国的历史,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总是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是由他们的利益所决定的,党项羌族与中原政权的关系也走不出这种特定的模式。党项羌虽居于西北高寒之地,但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与内地的北周政权发生关系。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北周冀州刺史杨文思因党项羌叛乱而率兵平叛,这

  • 党项族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挫折 李继迁是如何重建党项政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崛起的党项拓跋部一方面逐渐成为分散于各地的党项羌诸部的核心,另一方面又高居于党项诸部之上,成为统治阶层,并迅速地汉化,开始与其他党项诸部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夏州割据政权一方面对唐朝基本上做到了“有征必至,无役不从”,唯朝廷马首是瞻,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夏州政权的统治者还趁各藩镇在河南

  • 李德明和李元昊什么关系 李德明是怎样发展、稳固自身势力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继迁临终之前把政权托付给了谋士张浦和自己的儿子李德明,并再三嘱咐二人,一定要向宋朝请和归顺。因为李继迁认为自己虽已拥有灵、夏之地,但是力量还是较弱,不足以与辽、宋抗衡;儿子李德明刚刚继承王位,只要能保住祖先留下的基业,他就已经很满意了。李德明,小字阿移,于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出生,其母亲为野

  • 李元昊简介:李元昊建西夏前做了哪些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代诗人谢启昆作《元昊》一诗写道:戎幕千山百万师,雄豪嵬理自开基。旋风纵击驼鞍炮,盘鸽惊挥鲍老旗。畜牧皮毛轻锦绮,银牌铁骑召熊罴。统传五代西平贵,二百年来霸业垂。这首诗道明了李元昊创帝业、南北征战的戎马一生。李元昊生于1004年,小名嵬理。西夏语“嵬”是“惜”的意思,“理”是“富贵”的意思。史书记载

  • 李元昊有多少个妻子 她们结局如何 李元昊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文韬武略能称帝,却因酒色早身亡。”李元昊戎马一生,建国立业,但却因贪图女色引发了一场儿子弑父的历史悲剧。李元昊一生取妻八个,第一妻为卫慕氏,是他的生母惠慈敦爱皇后的娘家侄女,也就是李元昊舅舅的女儿。广运元年(1034年),因皇太后卫慕氏的弟弟山喜密谋杀害李元昊的事泄露,李元昊便将卫慕氏全族斩草除根

  • 毅宗李谅祚是怎样平定没藏氏专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元昊死后,没藏讹庞以谋叛为由,将太子宁令哥杀死。李元昊临终时曾立下遗嘱,让从弟委宁令哥继承帝位。但没藏讹庞却联络亲信共举自己的亲外甥谅祚为西夏新皇帝(毅宗),尊没藏氏为宣穆惠文皇太后。大臣们因畏惧没藏讹庞的权势,只能同意。因毅宗李谅祚继位的时候年仅周岁,所以,西夏的朝野大权完全被没藏氏兄妹独揽。没

  • 毅宗李谅祚怎样进行汉化改革的 汉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谅祚是个崇尚汉礼的人,他亲政后,为了巩固西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核心内容是改蕃礼为汉礼。李元昊在建国时,大力提倡党项羌族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为的是体现出民族独立性,与中原王朝抗衡。实际上,在西夏境内存在着大量的汉民族,在西夏的国家各机构中也存在大量的汉族官员。西夏统治区域内的凉州、甘州、兴

  • 西夏梁太后为什么能专权独断 梁太后发动了哪些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夏拱化四年(1066年),宋与西夏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大顺城(今甘肃庆阳县马铺寨)之战。大顺城是宋西夏边境上的要地,当年九月,李谅祚亲自率军5万包围了大顺城。在作战中,宋朝一员小将用箭射中了李谅祚的眼睛,第二年(1067年),毅宗李谅祚因箭伤而去世,终年21岁,在位20年。其谥号“昭英皇帝”,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