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和姚广孝的故事

朱棣和姚广孝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137 更新时间:2024/1/20 13:47:20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悲痛欲绝,他下令各地推荐高僧上来,让他们跟随各藩王前往藩邸,为他们的母后诵经祈福。

不偏不倚,姚广孝被安排给了朱棣,见面后二人很是谈得拢,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最终朱棣出面向朱元璋要来了姚广孝,于是,这个47岁的苏州和尚跟着20岁出头的燕王来到了北平。从此这两个人的命运便被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原本是偶然的相遇,但由于后来朱棣得到姚广孝的指点而起兵造反成功了,它就被戏剧化了,有笔记说,是姚广孝主动找朱棣讲:“殿下要是能用老衲的话,就送一顶白帽给大王戴”,白+王,正好是个“皇”字,因此,朱棣才向朱元璋讨要了姚广孝,并带到了北平。

但无论朱棣与姚广孝之间的相遇如何传奇,事实是,算计了一生的朱元璋绝对想不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举措却给了心怀异志的朱棣增添了一个帮手,也给自己的继承人朱允炆埋下了一颗炸弹。

作为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姚广孝对朱棣夺取帝位可谓有着决定性影响。可是,此二人原本不同道:一个善武,一个能文;一个是地位非同一般的皇子藩王,一个是被社会边缘化了的出家人,本该吃斋念佛,劝人为善。这两个看似极度悬殊的人却能走到一起,最后成为了“知己”(姚广孝语),这究竟是为何呢?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朱棣生活的并不算幸福,很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尤其是得不到父爱,“尝不得于君亲,然不知何以为计”。特别是看到朱标被风风光光地封为太子后,而自己只有磕头的份,朱棣敏感自卑的心理受难免受到刺激。

到了洪武十年,在朱元璋“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皇太子处分”后,已经18岁的朱棣内心更是感到不平衡,同是老爸的儿子,为何自己要远赴两眼一抹黑的北疆?这些更加重了朱棣的心理创伤。

而姚广孝的境遇比起朱棣来就更惨了,从小家里一贫如洗,父母双双过世,姐姐无奈“早嫁”,自身求生无望,只得出家当了和尚,这一系列的不幸与伤痛绝非是个平常少年所能忍受的,但姚广孝都挺了过来。

谁知进入青壮年时代后,眼前又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幕惨剧:好友高启因为给苏州知府魏观新修的府治作了上梁文,皇帝朱元璋认为其稳重有所影射,最终将高启“腰斩于市”;杨基“被谗夺官,谪输作,竟卒于工所”;张羽,“坐事窜岭南……投龙江以死”;徐贲“坐犒劳不时,下狱瘐死”;王行因被蓝玉案牵连,“父子亦坐死”。

姚广孝青少年时代的好友除了一个叫王宾的外,其他人几乎都被朱元璋杀光了,更有曾经提携过姚广孝的师长们居然也没有善终,苏伯衡“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下吏死。”宋濂“(洪武)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宋)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道卒”。

一个从小心理就遭受巨大创伤且十分不得皇帝老爸朱元璋喜欢、常常面临着被“废弃”的郁闷藩王,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会认同现有的帝国政治,更何况从洪武十三年(21岁)之国燕邸起到洪武二十二年三十而立为止,正值多变、叛逆的青年时代,朱棣巧遇了另一个对现有社会不满的潜在“社会不安定分子”,自然会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而从姚广孝的角度来讲,他是一个从小就屡遭不幸、进而对新帝国严酷政治怀有极大的质疑且始终有着强烈的积极有为之入世欲望而不得已出家的“假和尚”,“同为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个都怀着对现实极大不满的心灵相通者很偶然地走到了一起,必然都要走上反叛之路。

只不过当时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还轮不到他们,南京明皇宫君主宝座上端坐着的是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朱元璋,大明军事局势最为紧张的北部边境正由傅友德、蓝玉等一批开国名将看护着。

虽然不久以后蓝玉与傅友德等先后被朱元璋送上了西天,但大明北部边疆的军事防务转眼间又被移交到了二皇兄秦王朱樉和三皇兄晋王朱棡等人的手中,强大的皇父朱元璋是不可摧垮的,任何愚蠢的轻举妄动都会将自己置身于死地,所以尽管“假和尚”姚广孝经常“出入(燕)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但燕王朱棣始终没有下足决心,迈开关键性的一步。

为此姚广孝不断地予以“启蒙”与“开导”。有一年冬天,朱棣在燕王府大摆宴席,招待各方人士。宴会上,觥筹交错,人声鼎沸,大家正喝在兴头上,燕王府主人朱棣“诗兴大发”,出了一个对子,上联为“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他话音刚落,姚广孝马上对出了下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是主”。

从以上的对对子来看,意思太直白了,尤其是姚广孝的下联,让人一看就能明白他们要干什么。虽然这事可能是后来文人附会出来的。但不可否认,朱棣在跨越自己“谋反”的心理障碍、逐渐产生非分念头的过程中,姚广孝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明代文人郎瑛曾说:“是知成祖之有天下,始于姚(广孝)”,指的正是洪武十五年起姚广孝担当起燕王府秘密高参,给朱棣谋反进行鼓劲、添火。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棣怎么打败耿炳文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建文初年,朱棣在北方起兵靖难,建文帝闻讯后,派出65岁的老将耿炳文“帅师伐燕”,“兵号三十万”,向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开进。 耿炳文是明朝的开国武将,在朱元璋时代就屡立军功,曾打下安徽广德和江浙之门户长兴。大明建国后,他又率军北清沙漠,南平云南,都不负众望,凯旋而归,可谓战斗经验丰富,被封长兴侯。他也是

  • 古代四大才女是哪四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第一位才女她的名字叫做蔡文姬,她是三国时期东汉的文学家,也是一位音乐家。蔡文姬满腹才情,对于诗词歌赋非常的擅长,她的代表作有《悲愤诗》等等。或许是天妒英才,虽然她的才华很高,但是命运却十分的坎坷,特别是在人生大事上面,蔡文姬一生中嫁了三次。她在十六岁的时候,嫁到了世族卫家,她的丈夫名叫卫仲道,也是一

  • 朱棣以少胜多击败李景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真定之战(1399年)后,燕王在中秋夜趁南军(朝廷军队)不备,冲出雄县,一举歼灭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在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耿炳文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说耿炳文军败,又命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任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和燕军作战。李景隆本为纨绔子弟,向来不问战事。九月,李景隆来到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部队,并

  • 朱棣辛苦打下的越南被孙子放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369年,朱元璋颁布了一道《皇明祖训》,在首章中,他提到了15个不征之国,称这些国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离中国太远,又是穷乡僻壤,没啥油水,提供不了什么赋税,就算征服了,朝廷还得倒贴钱去维持。这笔生意太不划算,不如干脆就不要千里迢迢地去攻

  • 朱棣御驾亲征瓦剌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元末明初,明军将蒙古统治者逐出中原。元顺帝逃往漠北后,于1370年(洪武三年)死于应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逃往和林,史称“北元”。永乐初年,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鞑靼部居住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聚居在

  • 杨荣拦住朱棣人马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建文四年(1402),朱棣终于打败了顽强的南军,摆平了建文帝,进入京城。此时建文帝纵火自焚,朱棣自得意满,夺得了皇位,现在他只剩下一件事要办,就是登基即位。然而就在他骑马向大殿进发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人站了出来,阻挡了他的去路(迎于马首)。这个人正是杨荣。他摸透了朱棣的心理,也看透了遮羞布

  • 朱棣称帝之后削藩的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元璋建立明朝做了皇帝以后,明朝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元朝的一些制度,比如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御史台等,在地方上设立行书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的行政机构都是如此,但是,这样不利于加强皇权。于是,在洪武九年与十三年,朱元璋对明朝的官僚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利,加强了皇权,削弱了

  • 朱棣与妻妹徐妙锦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古代的时候,不管是穷人家的闺女还是富人家的闺女都特别特别想进宫服侍皇帝的,因为皇宫里面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那个时候,只要能进宫做皇帝的妃子都已经觉得非常开心了,因为那个时候能够到皇宫里面去意味着后半生就不愁吃喝了,能成为皇帝的妃子是很多女性梦想的事情,但是在那个时候只有贵族里女性才能成为皇帝的妃子

  •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我国传统的慈善活动中,主要有四类施善团体起着主要的扶贫济困作用,虽然四种慈善类型并不表现为单一形态的依次更替,在同一时期处于并存状态,但大致上还是看得出其历史变迁的逻辑:宗族慈善、宗教慈善、国家慈善和社会慈善。宗族慈善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

  • 满洲不仅是指东北三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满洲就是现在的东北三省,实际上满洲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着比较大的范围差异。广义的满洲一般是指,清朝时期整个东本的领土都叫满洲;狭义的满洲则是东北三省,还有内蒙古东部地区。如此看来满洲的实际范围还是非常巨大的,清朝的统治者就是满族人,他们此前的领地就在满洲。满族的名字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