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京大屠杀影像的艰辛故事

南京大屠杀影像的艰辛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050 更新时间:2024/2/11 4:12:48

1937年底,当30万中国平民战俘在沦陷后的南京城内惨遭屠戮时,世界看到的却是一个“祥和”“平静”的南京。日军对南京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广播、电话、信件往来全都被切断,南京变成了一座黑暗的信息孤岛。

12月16日,南京的最后一位西方新闻记者、美联社的叶兹·麦丹尼尔在日方的强制要求下离开。12月23日,马吉在信中写道:“日本人不允许任外国人进入南京,因此我们现在与世隔绝。”12月31日,乔治·费奇在日记中写道:“至少还要过一个月,我们才能获准离开本市去访问上海,实际上我们是这里的囚徒!”

封锁消息,禁止西方人出入南京,日军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隐瞒暴行,在虚假宣传中粉饰太平。

从1937年12月13日到12月31日,《东京朝日新闻》对南京的7次报道,都是对日军攻占南京的美化宣传。其中12月25日《南京在微笑》的专题报道中,有一图片特写,照片说明是“沐浴和平之光,中国教堂的赞美歌”,内容是一块洒满阳光的草地上,50名孩子在约翰·马吉牧师的带领下,伴着风琴唱赞美歌。

马吉在12月20日的信件中,记载了这幅画面背后真正的事实。12月19日,马吉正在亭住所的花园里和孩子们一起参加礼拜,来了两名会讲英语的日本记者。

马吉认为这是一个让世界得知真相的机会,就同意他们拍照,并花费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告诉两名记者发生在南京的可怕事实,包括教会的14个人被抓走,街对面的和尚请求马吉收留尼姑,日军屠杀无辜平民等。马吉没有见到那份报纸,他可能永远不知道,他的讲述最后被呈现为完全颠倒黑白的报道。

除了报纸,日本还拍摄了美化侵略的影片。1937年12月14日,日本东宝映画株式会社化电影部的摄影师白井茂一行抵达南京,开始拍摄纪录片《南京》。《南京》中充斥着中国人挥手欢迎、日本人给中国孩子发糖之类的画面。

可是,拍摄者白井茂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却写下了更多的史实:“在通往扬子江边的中山路上,中国人沿着左侧高高的栅栏站成了长长的一排队伍……原来这些都是马上要被枪毙的人……我们看到包括枪杀在内的很多场面……我不可能将所看到的都拍摄下来,即使拍摄下来的也要进行剪辑。”他还提到入城仪式上挥手欢迎的中国人,“他们没有办法,只是随便挥挥手”。

金陵大学医院美籍行政主管麦卡伦的日记也记录了日本人拍电影的过程:日本人中国难民分发饼干、苹果,完全是在“制造”电影,就在他们为这种“善行”拍电影的同一时间,“一伙日本兵爬越大院后墙,强奸了约12个妇女,这却没有拍电影带回去。”

所幸,马吉的影片记录了他们试图掩盖的历史真相。但是,真相如果只停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手中,是没有用的。日军的信息封锁让马吉意识到,只有尽快将真相大白于天下,日军的暴行或许才有可能在世界的谴责声中停下。他必须想办法,找一个可靠的人将影片带出南京。这个危险的任务,最终落在了乔治·费奇身上。

乔治·费奇是安全区委员会的总干事,1883年出生于中国苏州的他,为自己取了中文名“费吴生”。他在美国接受教育后,子承父业,以牧师身份返回中国工作。南京大屠杀期间,作为总干事的他有一项工作是负责安全区食品与药品的筹集,因此,他与上海方面的联络相对较多。

1938年1月,经过与日军的长期谈判,乔治·费奇终于获准离开南京。尽管往返过程中屡次受到日军刁难,他还是成功地从上海购买了一船大豆、大米、面粉和其他食品返回南京。

因为这次经历,马吉的影片最后交给了乔治·费奇。那时,南京的电报系统逐渐恢复了,乔治·费奇提前与上海的朋友商量好,请对方发来一封电报:“23日前来上海。”凭借这封电报,几经努力,他又一次获准离开。

为了躲避日军的检查,临行前,他悄悄把马吉的电影胶片缝在了驼大衣的衬里内。1月19日,穿着驼毛大衣的乔治·费奇登上了开往上海的日本军列。

一到上海,乔治·费奇立即赶到柯达公司。当时正在上海的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和乔治·费奇一起对影片进行了剪辑,并依据马吉额外补充的解说词文本,为影片的各个部分配上了英文标题。影片剪辑后由柯达公司制作了4份拷贝,一部送给了英国女传教士穆里尔·莱斯特小姐,一部给了德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罗森先生,一部辗转送到了美国国会,最后一份则由费奇后来带回了美国。

由于费奇离开南京的时间是1938年1月,而马吉的拍摄持续到了1938年4月,这4份拷贝并不是马吉拍摄的完整影片。但是,无论如何,马吉胶片上的南京真相,终于开始在世界各地艰难地传播。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南京大屠杀影像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位于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有一架16毫米的贝尔牌摄影机。通过这架摄影机镜头拍下的日军暴行影像资料,每天都在纪念馆里循环播放。这是留存至今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它的拍摄者是美国人约翰·马吉。整整80年前,亲历大屠杀的约翰·马吉,不仅像其他在宁外籍人士一样保护难民、用文字记

  • 南京大屠杀相关纪念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为了纪念这场震惊世界的惨案,1985年,南京人民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现场遗址之一的江东门建立了一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在展厅陈列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图表、照片和实

  • 南京大屠杀的真正元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朝香宫鸠彦王是日本天皇裕仁的“皇叔”,是南京大屠杀真正的罪魁祸首。早在1926年12月裕仁登基前,朝香宫兄弟三人就成为裕仁组织的好战小集团的骨干分子。长兄东久迩宫常驻伦敦,二兄北白川与朝香宫常驻巴黎,定期向裕仁报告英、法对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反应。后朝香宫与北白川驾车时发生车祸,北白川当场撞死,朝香宫

  • 南京大屠杀的最终责任认定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马吉与田伯烈在东京审判作证时,都认定大屠杀系在南京战地指挥官与东京统师帅部完全知悉与同意下进行的。贝德士在作证时更说:“在这秩序混乱的七个星期中,我们一次也没有看到或听到过惩办这些士兵犯罪行为的情况,更谈不上有人受到处分了。”按着上述东京审判所获的日军命令所说:“如果将参加过战争的军人一一加以调查,

  • 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8年2月中旬,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委托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秘书、金陵大学美籍社会学教授史迈士对南京市区、郊县民众在日军暴行中人口伤亡与财产损失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工作从1938年3月上旬起至6月中旬止。根据家庭抽样调查,留宁市民财产损失约合法币4000万元,其中房屋损失约1300万,占损失总

  • 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日军早在攻入南京之前就开始对南京周边地区的狂轰滥炸。1937年11月,日本陆军航空本部通过了《航空部队使用法》,其中第103条规定:“战略攻击的实施,属于破坏要地内包括政治、经济、产业等中枢机关,并且重要的是直接空袭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明文规定可以在战争中直

  • 南京大屠杀前夕日军进攻南京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日本原本打算在上海附近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从而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屈服。然而,日本上海派遣军在淞沪战场苦战三个月,受到了惨重的损失,日本决策层在是否直接进攻南京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因为顾虑苏联在北方的军事威胁,日军参谋本部次长多田骏等人主张“不扩大”战事。因此,11月7日东京将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临时

  • 南京大屠杀发生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淞沪会战失利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对中国全面大规模侵略。同年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11月5日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严峻形势,战局急转直下。1937年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

  • 南京大屠杀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南京大屠杀(Nanjing Massacre)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

  • 历史名人对庄子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