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京大屠杀影像的由来

南京大屠杀影像的由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606 更新时间:2024/2/14 21:06:09

位于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有一架16毫米的贝尔牌摄影机。通过这架摄影机镜头拍下的日军暴行影像资料,每天都在纪念馆里循环播放。这是留存至今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它的拍摄者是美国人约翰·马吉。

整整80年前,亲历大屠杀的约翰·马吉,不仅像其他在宁外籍人士一样保护难民、用字记录日军暴行,而且冒着生命危险,用摄影机悄悄留下了长达105分钟的影像。

马吉的影片是南京大屠杀的铁证,却一度下落不明,甚至被日本污蔑为并不存在的“鬼片”。直到上世纪90年代,影片才在约翰·马吉儿子家的地下室被重新发现,引起轰动。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到约翰·马吉。这位国际友人的人道精神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约翰·马吉(JohnG.Magee),彼时的身份是南京下关挹江门外道胜堂的传教士。据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严海建介绍,1884年10月,马吉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一个律师家庭。他的家族自18世纪开始就在匹兹堡创业,在当地的政界和商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家族里经出过一位美国国会议员、一位州议员和一位市长。直到今天,在匹兹堡还可以看到以马吉命名的道路和图书馆。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马吉若想从政或经商,先天优势不言而喻,然而,马吉的选择却是到遥远的中国成为一名传教士。1906年,马吉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随后,他又在剑桥圣公会神学院获得神学硕士学位。1912年,作为美国圣公会的牧师,28岁的马吉被派往中国南京。自此,他在南京一干就是28年。

初到南京,马吉做的第一件事是聘请中国教师,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当他能够以各种方式和中国人交流时,便在南京下关凤仪里租下三栋楼房作为传教场所,同时还和中国牧师共同创办了一所益智小学。

1918年,趁着回美国休假的机会,马吉在家乡匹兹堡市募集到了一笔相当大的款项15000美元。利用这笔款项,他在下关置地,建造了五栋楼房和两间平房,作为新的教堂和校舍,取名“道胜堂”。马吉创办的学校,就是今天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前身。而他筹资建造的“道胜堂”,则成为了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图书馆。

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长期生活、工作在南京的很多西方国家侨民,都以自己能成为南京市民的一员而自豪,他们甚至趣称自己是一伙“南京帮”。马吉不仅在南京立业,也在南京成家,1921年7月,他与英国女传教士菲丝女士结婚,并先后育有4个儿子。年生活在这座古典而美丽的城市,马吉对南京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里无异于他的第二故乡。

然而,马吉平静的生活却被战争打破了。1937年9月,马吉拿起一台家用小型摄影机,第一次把镜头对准了空袭下的南京。摄影机,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极其罕见,即便是南京的西方人士,拥有一台摄影机并且能够熟练使用的也是极少数。马吉的摄影机属于教会,因为负责拍摄教会的礼拜活动等仪式,他才能够保存和使用这台摄影机。

而此时,在他举起的摄影机镜头中,南京城浓烟四起,建筑成为一片废墟。中国军队抵抗侵华日军的主战场尚在淞沪一带,但南京已经不再安全。8月15日,日军开始了对南京的空袭。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记载,1937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南京遭空袭65次,日机共投弹517枚,炸死392人,伤438人,损毁房屋1949间。

11月上旬开始,随着淞沪战场的失利,沿沪宁线撤退至南京下关火车站的伤兵骤增。国民政府在下关火车站设立了一个伤兵接应所,但给养和照顾伤员的工作人员都不充足。常年在下关工作生活的马吉,就在此时加入了救护伤兵的队伍。

11月7日,南京教会组织“南京基督教战时救济委员会”成立“下关伤兵接待部”,马吉担任负责人,协助国民政府接待、照顾和转移下关的中国伤兵。几天后的11月12日,从扬州撤退到南京的另一名圣公会传教士欧内斯特·福斯特抵达下关,也加入了这支队伍。

11月中下旬,战事逼近,政府机关开始撤离南京,大部分西方人也开始内地或上海租界迁移。火车站的医护人员越来越少,拥挤的下关火车站,和整个南京城一样,处境愈发艰难。

11月30日,马吉和福斯特收到了美国大使馆帕克斯顿先生的警告:“如果想乘轮船去汉口,今天是最后的机会。”下关,是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内的难民和撤退的伤兵,每天都从这里离开南京,转移至后方。如果马吉和福斯特愿意,他们有无数个机会撤离战争阴云笼罩的南京,但他们却一直坚守着。

12月3日,美国大使馆发布了最后一次警告,要求美国人离开南京。马吉和福斯特面临三种选择:第一,自行撤离;第二,乘美舰“帕奈”号撤离;第三,留在城内。他们还是选择了最后一种。事实上,政府人员撤离前,马吉等人还与政府进行了交接,收下了政府提供的一批医疗器械和药品,他们早就决定继续照顾伤兵。

福斯特在致妻子函中写道:“我们觉得应有尽量多的外籍人士合作,以保证中立区计划的顺利实施……而且,我们留下的决定也能鼓励护士和卫生员们忠于职守。”

马吉的信件甚至根本未曾提到撤离,12月12日晚上,他给妻子写信,只是如常记录下近几天的忙碌:为伤兵寻找药品和食物,组织下关地区的难民疏散到城内安全区,开车寻找需要救助的受伤难民,再将他们送往医院。

在信的末尾,马吉写道:“枪声逐渐稀落,我猜想中国士兵的阵地被占领了,或是他们被缴械。明天将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南京大屠杀相关纪念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为了纪念这场震惊世界的惨案,1985年,南京人民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现场遗址之一的江东门建立了一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在展厅陈列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图表、照片和实

  • 南京大屠杀的真正元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朝香宫鸠彦王是日本天皇裕仁的“皇叔”,是南京大屠杀真正的罪魁祸首。早在1926年12月裕仁登基前,朝香宫兄弟三人就成为裕仁组织的好战小集团的骨干分子。长兄东久迩宫常驻伦敦,二兄北白川与朝香宫常驻巴黎,定期向裕仁报告英、法对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反应。后朝香宫与北白川驾车时发生车祸,北白川当场撞死,朝香宫

  • 南京大屠杀的最终责任认定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马吉与田伯烈在东京审判作证时,都认定大屠杀系在南京战地指挥官与东京统师帅部完全知悉与同意下进行的。贝德士在作证时更说:“在这秩序混乱的七个星期中,我们一次也没有看到或听到过惩办这些士兵犯罪行为的情况,更谈不上有人受到处分了。”按着上述东京审判所获的日军命令所说:“如果将参加过战争的军人一一加以调查,

  • 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8年2月中旬,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委托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秘书、金陵大学美籍社会学教授史迈士对南京市区、郊县民众在日军暴行中人口伤亡与财产损失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工作从1938年3月上旬起至6月中旬止。根据家庭抽样调查,留宁市民财产损失约合法币4000万元,其中房屋损失约1300万,占损失总

  • 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日军早在攻入南京之前就开始对南京周边地区的狂轰滥炸。1937年11月,日本陆军航空本部通过了《航空部队使用法》,其中第103条规定:“战略攻击的实施,属于破坏要地内包括政治、经济、产业等中枢机关,并且重要的是直接空袭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明文规定可以在战争中直

  • 南京大屠杀前夕日军进攻南京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日本原本打算在上海附近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从而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屈服。然而,日本上海派遣军在淞沪战场苦战三个月,受到了惨重的损失,日本决策层在是否直接进攻南京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因为顾虑苏联在北方的军事威胁,日军参谋本部次长多田骏等人主张“不扩大”战事。因此,11月7日东京将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临时

  • 南京大屠杀发生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淞沪会战失利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对中国全面大规模侵略。同年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11月5日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严峻形势,战局急转直下。1937年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

  • 南京大屠杀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南京大屠杀(Nanjing Massacre)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

  • 历史名人对庄子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

  • 世宗贤妃墓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世宗贤妃墓,又称“世宗贤妃坟”、"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嫔墓之一。内葬有郑贤妃等至少四位妃子、二位太子。墓园简介 位于神宗四妃墓及悼陵之间,俗称"小宫"。坟园坐北朝南,北偏东40度.规制同神宗四妃墓,但无外园墙。南北通长93.60米、东西宽57.40米,墙体以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