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带你了解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458 更新时间:2024/1/9 17:47:46

退休制度一直是深受重视的社会性问题,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讨论从未停止过。而前一段时间部分专家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使得退休制度再次成为热点话题,社会大众就退休年龄以及退休保障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事实上,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讨论退休制度,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伴随着整个古代历史。中国自古就有退休制度,不过各个朝代有所不同。

严格意义上讲,在唐以前,是没有“退休”一词的,它始见于唐宋献典籍,比如唐代韩愈在《复志赋序》中写道“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在唐宋以前,人们常用“致仕”、“致事”等称谓来表示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古代的退休制度与现代概念不同,它仅限于官吏,普通百姓退休,是不能叫“致仕”的。《春秋公羊传》里就对“退而致仕”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思就是将职位权利还于君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始建于周王朝,《礼记.曲礼》载:“大夫七十而致事。”不过,西周灭亡以后,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君王不断更迭,臣子们亦是朝秦暮楚。而且,当时人们的寿命普遍较短,活到七十岁以上的官员寥寥无几。所以在这一时期,退休制度相当于摆设,无人重视,它本身也很少应用于实践。

直到汉朝以后,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才真正形成。不过想在汉朝享有退休资格,非高官重臣不可。汉朝规定,从官职上退下而能够称为“致仕”的官员,需要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年满七十岁,另一个则是官员俸禄要在两千石以上。

在汉朝,两千石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以后,可以领取原有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退休金;但是在两千石以下的官员退休,则没有任退休金,退休以后全靠自己养活。不过,汉朝皇帝在官员们“致仕”时,通常会给予优秀官员大量赏赐,一则安抚官员,让他们不至于心生不满,二则激励官员,为官员们树立榜样。

与汉朝相比,唐朝的退休制度,对待退休官员要优厚的多,同时也更加随性。唐朝与汉朝一样,都是规定官员官职越高,退休以后享受的待遇越优厚,不过唐朝有一个“保底措施”,即使是六品以下的官员,退休以后,朝廷也会赏赐不少土地,用以养老。有了这些土地,大富大贵可能不太容易,但想要做个小地主还是轻而易举的。

而且,在唐朝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规定,那就是退休年龄跟形象挂钩。盛唐时期,国家对外开放,万国来朝,大唐皇帝自然重视官员形象。所以,在唐朝做官,若是长相显老,可能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就要“被迫致仕”,若是官员老年时依旧容光焕发,可能到七八十岁,皇帝还是不让他“致仕”。至于这项规定对于官员来说是喜是忧,便是因人而异了。

当然,不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在对士大夫待遇这块,都不如宋朝。宋朝被称为“士大夫的天堂”不是没有理由的,在宋朝做官,确实很吸引人。北宋时期规定,官员的退休年龄为70岁,而官员退休以后,不论之前官职,退休待遇一概按之前官职论,俸禄一分不少。

宋神宗甚至允许官员带职退休,官员致仕以后,皆晋升一级。除此以外,北宋还规定,官员们在退休以后依旧享有政治特权,当官的子孙可以通过荫补获得官职。即使是宋朝财政入不敷出时,皇帝依旧没有苛责官员,总是在降低官员退休工资以后,又想方设法的从其他地方补回来。

不过,这样的退休制度利弊都很明显。宋朝士大夫重气节,忠国家,社会读书氛围浓厚,但与此同时宋朝冗官情况极为严峻,官僚体系臃肿,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大,办事效率低。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士大夫从“皇帝身边的客卿”,彻底沦为“给皇帝打工的”。朱元璋出身贫苦,他痛恨贪官污吏,连带着对于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们也十分不满。故而,明朝整体的退休制度都比较严苛。

明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后来又规定特别突出者可以升两级致仕。然而,明朝的官员整体俸禄很低,起初朝廷还允许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朝廷就将这一规定取消,且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实在“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的退休制度,基本上是承袭明朝的。

其实,明清两朝的退休制度与前朝有着重大的不同。在明清以前,不同朝代的官员退休年龄以及待遇可能有所差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官员们即使退休以后,依旧拥有参政权。官员们在退休以后,依旧可以光明正大的行走在朝堂上,发表建议,只是实权没有在职时大而已。

然而,明清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退休官员的权利越来越少,他们在退休以后,名义上不再拥有实权。至于暗地里的操纵,则是各方都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事实上,关于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明清以前,官员们拥有过多特权,导致官僚阶级不断膨胀,严重威胁了皇权,然而明清减少退休官员待遇以后,官员们为养家糊口,往往会在在任时疯狂贪污,大肆敛财,贪腐之风不降反升。所以,退休制度对于官僚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退休制度的得与失,值得我们深思。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没有银行,皇帝怎么给各地官员发工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随着网络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大家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无现金的时代了,现在的扫码支付,银行卡支付等等,都是非常先进的。以前的时候大家上班的时候都是发一些现金的,但是现在已经直接发到卡中了,这也是方便了很多的程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古代的时候,皇帝的官员遍布天南地北,他们又是怎么发

  • 殉葬制度是谁废除的,什么时候废除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殉葬制指的是那些没有生育的后宫妃子或者服侍过皇帝的宫人,在皇帝去世都要为他陪葬。从朱元璋带朱瞻基这几代皇帝,都有很多无辜的人为这种制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是这个制度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被废除了,朱祁镇是出于什么目的废除祖宗定下的规定呢?探究朱祁镇废除殉葬制的原因,无非有三个。其中之一是因为他年

  • 七子之歌中七子资料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和旅大(旅顺大连)的简称;七子又指七个人的合称。七子古代西汉嫔妃的等级。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

  • 迫使清政府赔款最多的条约是哪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近代史上,在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赔款数最多的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中国清政府和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西班牙王国、尼德兰王国、比利时王国,十一国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为什么学历史历史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课程。历史顾名思义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有一句名言经常出现在各种书籍甚至电视剧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是的,历史总是不断的重演,我们总是会认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充斥着各种高科技,互联网,但是历史发生的事会换一件衣服再次在我们这

  •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原文]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

  • 商汤是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基本信息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

  • 高启是那个朝代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高启(1336-1373),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 刘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祖籍陕西保安(今陕西志丹)。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正德九年赠太师,谥号文成。元至顺年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

  • 方孝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今浙江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