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太祖郭威:历史上唯一姓郭的皇帝

周太祖郭威:历史上唯一姓郭的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278 更新时间:2024/2/1 19:48:01

郭威,出生于河北省的某家,当时历史进程正处于唐朝末年,他幼年丧父,跟随母亲一起生活也不过几年光阴,母亲也因积劳致死,后期被远亲收养,一直到长大成人,可以说郭威的幼年时期过得是相当不如意的,早年失去父母的疼爱,小小年龄便尝遍人间辛苦。

长成后的郭威,身材魁梧,且善长于习武,后被李继韬看中,并被李继韬有意栽培,从此可以除却习武外,还能有习文的机会,整个人也变得逐渐成熟,熟知兵法之后也为郭威后期的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后,郭威再次被刘知远看中,为刘知远势力的发展扩大做出了无比重要的贡献,郭威劝说刘知远登基,成为后汉之帝,在刘知远死后,郭威封遗诏成为先帝的托孤大臣,辅助后汉新帝,当郭威的军功过高之际,便成为功高盖主之徒,被新帝猜疑,甚至被新帝派出之人刺杀,郭威被逼无奈,不得不反,成立了后世举人皆知的后周王朝,成为后周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史称后周太祖皇帝。

后周太祖郭威继皇帝位后,未被权势蒙蔽双眼,仍是一位贤德简朴的皇帝。

而柴后,家境殷实,父母还有点小权势,当时唐庄宗为了充实后宫,便广纳妃嫔,柴后被选中纳入宫中为妃嫔。但唐庄宗荒淫无道,被人刺杀致死,李嗣源带兵攻入平定叛乱,将唐庄宗身边的宫女、妃嫔遣散出宫,各自自谋生路去了。柴后,虽然曾经是唐庄宗的名义上的妃嫔,但实际上因入宫时日较短,并未被庄宗宠幸,还是一位清清白白的女儿身。

回到家里的柴后,在一次偶遇中看见了郭威,认为此人不凡,不顾父母的反对,背离家庭也坚持要嫁与郭威,成为了郭威的正妻。郭威年少时,家中贫困,家庭度日几乎全赖柴后的操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柴后将郭威在生活照顾的十分之好。且柴后对于郭威的重用并不仅仅限于生活,更延伸到了朝堂之上。郭威之所以被刘知远倚重,其中很大的成分是因为柴后的辅助。

柴后毕竟是大家闺秀的出身,且在宫廷中生活过一段时日,所以对于朝政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每每当郭威两难时,便能指点一二,为郭威分忧解难。

当郭威登基之时,柴后早已仙逝,但郭威仍旧让她称后,并且是他唯一的皇后,可见郭威对柴后的感情之深厚,郭威和柴皇后的爱情也令无数人感动。

自从柴氏嫁与郭威为妻后,一心襄助夫君,郭威的仕途之路也的确是越走越顺当,官也是越当越大。郭威对待柴氏,也是极尽夫妻之恩爱,极为看中这位妻子,郭威此生只有这一位正妻,柴氏也替郭威繁衍了后代,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且替郭威收养了一个儿子,那便是柴荣

柴荣年长,跟随郭威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立下军功无数。在汉隐帝继位后,一代天子一朝臣,在隐帝之父刘知远眼中极为出色,有能力的郭威,却变成了隐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欲将郭威除之而后快,当隐帝心生杀机之时,便将朝中郭威的妻子柴氏、儿子郭侗、郭信三人一并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柴荣的稚子。

郭威年长,他一生仅有的子嗣全部被汉隐帝给赶尽杀绝,心中之恨自然无法言喻,后期揭竿而起,自立门派,成为了后周朝的第一位皇帝,但奈何年事已高,随纳妃但也不可能再有子嗣,只有柴荣这一位养子。

柴荣虽为养子,但对郭威却是极其孝顺的,并且文韬武略,无一不通,在军中也立下军威,战功赫赫,郭威死后,皇位自然传承给了柴荣,柴荣最终也没有辜负父亲郭威的期望,成为了一位亲政爱民的好皇帝。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范增为何离开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秦末的反秦战争中,范增是最早建议立楚怀王的后裔项梁、项羽为最高统帅的。在项梁时代,范增就已经是项梁、项羽叔侄的谋主,等到项梁死后,他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成为了项羽的最主要谋臣。范增对项羽忠心耿耿,竭尽全力为项羽出谋划策。在范增的帮助下,项羽杀掉了企图叛乱的宋义军队。又由于范增年过七旬,项羽尊称范增为

  • 古代打仗如何统计士兵们斩敌的数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古代的时候军功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对士兵还是对大将来说,因为有了军功才会有机会得到晋升。而很多时候军功都是和杀敌数量有关的,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士兵会不会贪图军功从而谎报杀敌的数量?首先,杀敌数并不等于斩首功,斩首功只算能确定谁杀的情况下,那种分不清是谁杀的的统统都按集体功来算,也就是杀敌数。

  • 开国大典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鸣28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广场上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抬头瞻仰五星红旗。这时,大地震动,炮群长啸,齐鸣28响。礼炮声如同报春的惊雷,在天宇间回响激荡,震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把开国大典上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进一步推向了高潮。开国大典的礼炮队来自一支英雄的部队。1949年8月1日,聂

  • 铁器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铁器以铁矿石冶炼加工制成的器物。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在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炼铁的是居住在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年代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前1300~前1100年,冶铁术传入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欧洲的部分地区于前1000年左右也进入铁器时代。但当时冶炼的都是块炼铁,一直到中世纪末(14

  • 春秋时期的质子情况有几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对峙争胜,征伐兼并不断,出纳质子成为这一时期相当独特的社会现象,是诸侯国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国对弱国实现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质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争的破坏性。交质以调和双方关系为出发点,以互信互惠为保障,以诸侯国国君的至亲或重臣为媒介,以实现弱国对强国的臣服

  • 质子制度原来诞生于信任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周郑交质之后,君子感叹道“信不由衷,其质无益”,交质以无信为前提而希望建立信任确实很不合逻辑。但是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尚存,由西周时期发展起来的礼乐制度还继续存在,社会观念中仍保持着“重礼义”的传统。交质事实上重构了诸侯国之间的信任和臣属关系,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义的重建。而“信义”很大程

  • 古代质子在敌国的生活待遇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质”最初指贵族或诸侯国之间作为“见面礼”的物品,也就相当于抵押品,为的是来加强交往的信用。后来,物品已不足为凭证,又出现了“以人为质”,诸侯国之间就以王子为质,来对双方关系来加以约束。那时候国君基本都是一二十个儿子,既然是抵押就必须是贵重品才有价值,总不能随便拉个儿子出来。于是,做人质的不是太子,

  • 质子制度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质子制度是伴随羁縻制度的发展到达巅峰的,因此它的兴衰与羁縻制度的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清时期,质子制度的衰亡,是由于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改变了原来的羁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质子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明清之前的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衽因俗而治的羁縻制度,分封少数民族

  • 古代质子是怎么由受尽屈辱变成外交使者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为了互相取信,会互相交换人质,称为质子。通常是以诸侯的儿子作为质子质押于别国,秦异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换人质外,亦有当弱国有求于强国时,就出现单方面送出质子的情况。中央强权亦出于控制地方势力的需要,会任命地方势力首领的亲人为京官,称任子,美命入侍。任子表面上

  • 春秋时期的公子为什么将做质子视为荣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列国频繁互质,发动长平之战的秦昭襄王、策动五国伐齐的燕昭王、乃至于一扫六合的秦始皇都曾做过人质。那么为何战国时期这些诸侯国的儿子们都要去别国做人质呢?他们的母国都如此羸弱,需要用公族质子换取两国盟好吗?其实两方互质,在很早的时候中原就已经存在了,但大多存在东夷和荆蛮部族之间,影响并不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