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韩信为什么离开项羽投奔刘邦?

揭秘:韩信为什么离开项羽投奔刘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365 更新时间:2023/12/24 10:04:13

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非常精彩,刘邦原本处于弱势,被项羽分封在巴蜀之地,用四道封锁线牢牢捆住。但后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扭转了局势,最终垓下之围十面埋伏,逼得西楚霸王乌江自刎。

刘邦总结他的成功关键是善于用人,尤其是用好了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并指出项羽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有效笼络住人才。

韩信原来是在项老板手下打工的,从一个无名小卒被项羽提拔到贴身侍卫兼机要参谋(郎中),应该说很看得起韩信了,但最后韩信仍然跳槽到了刘邦集团,这是为什么?

领导者如何避免项羽的悲剧?如何才能有效笼络人心,防止部下的背叛离职呢?

一, 韩信为何离开项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韩信是什么人。

评价韩信,萧何说了四个字非常精辟:国士无双。他的谋士评价他:功无二于天下,略不世出者。后世评价他是两个字:兵仙!

他承担得起这样的赞誉!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资治通鉴》汉纪一

韩信出身布衣,家里很穷,他当不了小吏也不会做生意,整天到处混吃混喝,人们都讨厌他,认为他是眼高手低的庸人。连街头混混也欺负他,让他受了胯下之辱。

但就是这样穷困潦倒,他都一直佩剑在身。剑,对于他来说就是志向,就是尊严,就是他对自己的期许。他经受了太多的嘲讽,但是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在他心中,总有一天会利刃出鞘,证明自己。

最终机会来了,秦末乱世开,韩信佩戴宝剑投奔了项梁,但只是个无名小卒。项梁死后,项羽慧眼提拔了他,封他为郎中。韩信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出了很多计策给项羽,但是项羽不用。久而久之,韩信灰心了,他认为自己在项羽麾下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干,于是溜了。

项羽之所以不听韩信的计策,有两方面原因:

1,二人作战风格完全不一样。

项羽与韩信,都是兵家巅峰级别的人物,问题就出在两个人不是一个路子的。项羽是典型的兵形势派,用兵雷霆万钧,暴风骤雨,大开大合,后世的霍去病、常遇春都是这个路子的代表。韩信则属于兵权谋派,技巧计谋,缜密谋划,谋定后动。所以,韩信给项羽提的计策,是与项羽的作战风格不兼容的。项羽打仗不需要这么多弯弯绕,正面硬刚就是了。

2,领导的个人业务能力太强,眼光太高,刚愎自喜,对部下的意见接纳不够。

项羽的军事才能太强了,自起兵以来他未尝一败,对自己是极端自信。在军事层面,他是一览众山小,按照自己的方法就能打胜仗,何必听下属的意见?所以不采纳韩信之谋也是正常的。

对于韩信来说,在项羽这样的领导手下是没有前途的,自己不是项氏家族成员,也不是项羽的亲信,是无法跻身项羽集团高层的。自己的本事得不到全面的施展,留下来没有意义,不如跳槽去其他平台试试。刘邦集团也是大公司,老板刘邦也以善于用人著称,去哪里说不定会有机会。因此,韩信叛楚归汉是理性的选择。

二,部下背叛跳槽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会有背叛跳槽之类的事情发生?按照马云的说法:一是钱没给到位;二是心委屈了。钱没到位是利益层面的,心委屈了是感情层面的。情感的因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利益驱动。

项羽只注重情感的笼络,忽视了利益的驱动。就如韩信所言,项羽对部下仁慈厚爱,但是在论功行赏之时却扣扣索索不够大气,此为妇人之仁。部下提着脑袋跟你混,不是只图你对他嘘寒问暖,而是需要利益。钱没给够,只谈理想情怀,能笼络住人心吗?

部下的背叛离职,由两个力量对比决定:向心力与离心力。当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就会有背叛跳槽之类的事情发生。

标签: 韩信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有哪些轶事趣闻?关于她的评价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作家,历史解密

    造访八路军1938年1月,她跋山涉水来到山西五台山八路军总部,采访了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人。对于亲自跑来迎接她的总司令朱德,她描写为“一个满身尘土、灰蓝色打扮,朴素得像个农民的人”。斯特朗在八路军总部住了十天,每天与指挥员、普通工作人员一起进餐、交谈,向他们询问了解敌后抗战的情况。她根据这些

  • 朱元璋问刘伯温何时登基最佳,他为何说正月初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伯温,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奇人异事,无论在任何朝代都有一些人出来辅佐君王。最后帮助帝王成就一番霸业。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最终,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可是在历史上还有另一个人也非常出名,人们经常拿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明朝的.刘伯温,读过明史的朋友

  • 鸟居龙藏有着哪些成就?他在中国进行过考古活动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鸟居龙藏,日本,历史解密

    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内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 云贵、 台湾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他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

  • 一只鸡引发一个王朝覆灭?如同龙卷风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明崇祯四年,也就是公元1631年。大明王朝当时内忧外患,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外女真族强势崛起,不断割据关外的土地。那年那天的紫禁城,略显憔悴的崇祯皇帝拿起一封来自山东的奏章,上报说吴桥发生了兵变,崇祯皇帝就看了看简单批复了一下,毫不在意这事,毕竟那些年兵变、起义、旱灾等等天灾人祸太多了。但崇祯皇

  • 同样是挟天子,董卓失败了,曹操却成功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操,三国,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分三国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各方势力此起彼伏,你方唱完我登场。也因此催生出一批令后世熟悉的历史人物,比如董卓,王允,曹操等。在这些人物中,刚开始称霸的并没有笑到最后,刚开始不被重视的后来却成为一方豪杰。历史如这些人物不一般捉摸不定,曾经废立东汉皇帝的董卓,权倾一时,令诸位大臣敢怒不敢言

  • 绳文人:日本绳文文化时代的人,制作绳文图案的陶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绳文人,日本,历史解密

    绳文人(Jomon people),是日本绳文文化时代的人,绳文时代是日本旧石器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2000年到公元前300年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日本列岛生活的人由于制作绳文图案的陶器,因此被称为绳文人。2012年11月,根据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的专业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现代的日本国的主体民

  • 樊哙作为吕家的女婿,他家人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樊哙,汉朝,历史解密

    樊哙是吕后的妹妹吕媭的丈夫。从小应该也是刘邦的哥们儿,后来,跟着刘邦起义打天下,此后就一直跟随在刘邦身边。刘邦在打下咸阳后,便一头扎进秦宫里,躲在那些美人堆里不愿意再出来。都知道刘邦这样做不对,但是没人敢去说他。樊哙不信邪,冲了进去,看见刘邦躺在一个宦官的腿上,便哭着劝说。还对刘邦说,难道你忘了赵高

  • 齐国灭宋为什么会遭到五国伐齐呢 很有可能是燕国的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齐国,宋国,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熟悉历史都知道,齐国原本是各国中领土最多

  • 唐朝节度使是什么官职?主要职责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唐朝时期节度使的存在成为了威胁中央政权的存在,安史之乱将盛唐拖入了深渊,也未晚唐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不过节度使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种称谓,连正式官职都不是,那么节度使是如何转变,一步步成为后来集军、政、财三权于一身的藩镇,最终成为可不听朝廷号令的地方军事力量。节度使成为能够左右大唐帝国命运的存在,

  • 郦食其曾献上一计,张良为什么说是亡国之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良,汉朝,历史解密

    公元前204年,当项羽在荥阳把刘邦团团围住的时候,束手无策的刘邦问谋士郦食其该怎么办?郦食其说,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刻印玺,派人出去寻找六国的后人,对他们进行分封。这样一来,他们感激大王你,就会组织军队前来救援你了。刘邦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立刻派人去执行。这时候张良回来了,听说了这事后大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