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邲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邲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569 更新时间:2024/1/17 11:49:14

先縠因“邲之战”获罪而死,甚至拖累了先氏一族。先氏乃是晋国功臣先轸之后,竟然因为一人犯罪而导致全族被灭,并从此消失在晋国政治舞台上,这种情况在晋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怎么会这样!连企图刺杀晋文公的郤芮、吕省二人,甚至弑晋灵公的赵穿,他们犯下的罪何其之重,也没有受到像先縠这样的待遇!

那么,究竟先縠犯了何等过错,竟然导致身为晋国大族的先氏一族惨遭灭族之祸?

表面上看,晋国“邲之战”中失败,是先縠身死的原因,但实际上,这其实只是先氏一族被灭族的“导火索”而已。

我们先来看看“邲之战”的背景——楚国出兵围郑。

我们都知道,晋国身为中原诸侯国的霸主,加上对手是宿敌楚国,因此晋国必定得出兵救援郑国,此举自然是为了避免自己在诸侯中失去威信。因此,时任“中军将”的荀林父率领三军,浩浩荡荡地南下。然而,当晋国挥军至黄河时,却听闻郑国与楚国已经谈和的消息,于是荀林父便想率领军队返回晋国。

此提议遭到“中军佐”先縠的强烈反对。先縠不愧是先轸的后代,他的企图心相当旺盛,而且战意十足。在荀林父与士季均认为晋军该班师回朝之际,先縠仍然力排众议,并且提出了军队该继续前进的理由。

在先縠看来,晋国过去称霸的原因有二:一是军队武力强,二是臣子愿意效力。他以郑国作为“前车之鉴”进行了阐述。

我们都知道,郑国自从郑庄公死后,国势江河日下,其实早已被晋国视作自己的臣属之国。因此,如果此时不对郑国进行救援,那么郑国日后就不会再效忠于晋国,先縠口中的“臣力”——这个条件就会失去;而楚国快速崛起之后,随即就成了晋国的死敌,遇见强势的敌人却去不追逐,先縠口中的“师武”——这个条件也会失去。

因此,先縠的言辞,其实就是在提醒众人,假如晋国贸然退兵,那么想要恢复霸主荣光的机会可能就会骤然消逝。此外,先縠更是率先表态——他宁可死,也绝对不会让晋国的霸业终结于此时此地。其他的将领可能是因为畏惧楚国的强大,而导致怯战、欲退兵,但可以看出,先縠是绝对不会退让的,他的态度相当强硬。

此役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晋楚“邲之战”。

平心而论,晋国的诸位将佐,在“邲之战”里的表现,在勇敢和企图心方面,确实是无人能出先縠其右。

按常理来说,能有如此忠烈的臣子,乃是国家之福。遗憾的是,先縠即便有如此的表现,却依旧不能得到晋景公和荀林父的信任和重用。

究其原因,就是先縠无法一心一意地配合晋景公恢复霸业的计划。也正因如此,他才招来杀身之祸。

晋景公即位时,楚国正是楚庄王在位期间。众所周知,此时乃是楚国锋芒最盛之时,无人可以与之抗衡。早在晋灵公末年,陈国、郑国就屡次遭到楚庄王的围攻。晋国虽然属于大国,但是国势不如以往已经成为事实,他们连年南征北战奔波,又有秦国和狄族的威胁,因此,晋景公虽然得到了荀林父的支持,但如果真的与楚国决战,那对晋国而言,风险实在是太大了。战败事小,如果从此导致晋国元气大伤,最终无力对抗秦国与狄族的入侵,那么晋景公和荀林父则必定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能避战的话就要全力避之。

再者说,中原各诸侯国当初不得不依附晋国的原因,除了晋国本身强大之外,绝大部分的原因是楚国强盛并长期侵略各国——这样情况所促成的。晋国如果真的与楚国发生冲突,不仅会元气大伤,还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得利者便是远在东方的齐国。

因此,晋景公和荀林父经过全盘考量,得出的结论就是,出战则弊多于利、得不偿失,故退兵保存实力,方为上策。

其实,在楚庄王心中,他也尚未作好与晋国全面开战的准备。

既然两方都遮遮掩掩、不愿意战,先縠为何仍然出来挑事,执意要与楚国一战呢?

根本原因是——先縠想要恢复先氏家族过往的荣光。

早年,在晋楚“城濮之战”时,先轸担任晋国“中军将”,他带领晋国大胜楚国,先氏的声望因此大幅提升,先氏家族直接跃升为晋国地位最显赫的家族,连晋侯都不得不敬畏三分。直到赵盾崛起,先克被杀,先氏才逐渐没落。

好不容易等到了荀林父执政,先縠才重返三军将佐的行列。然而,晋国自赵盾执政后,鲜有大型战事发生。因此先縠明白,只有晋国恢复以往与秦国、楚国剑拔弩张的气氛,自己才能有机会受到重视,先氏才能重新振兴。反之,则绝对没有重返荣耀的可能。

先縠明白这一次,正是绝佳的良机。他除了公然反对“中军将”荀林父、“上军将”士季的提议外,更不惜违抗军令,率领下属部队强行渡河。其目的,便是希望引发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其家族便能从中获利。其实,他的动机是可以理解的。

标签: 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雍正登基之后八爷党的结局如何 他们的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雍正,历史解密

    雍正在刚登基的时候并没有处理八爷党的问题,在对八爷党进行清算的时候已经是四年后,那个时候雍正的政权早已稳定了。说道清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九龙夺嫡。九龙夺嫡在当时主要分为两派,分别是胤禛和胤祥为首的四爷党,和胤禩,胤禟、胤和胤禵为首的八爷党。和两派人为了皇位的争夺,中间的矛盾是越来越深。在康熙把皇

  • 曹操为什么把三个女儿送进汉献帝的后宫 他这么做是出于什么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汉献帝,曹操,历史解密

    由于先后发生了汉献帝的妃子董贵人,以及汉献帝的皇后伏皇后撺掇汉献帝刺杀曹操的两起事件,曹操一怒之下,在杀掉伏皇后与董贵人以后,把自己的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都一并嫁给了汉献帝。(曹操剧照)曹操把三个女儿一并嫁给汉献帝一事,是不太容易让人理解的。很多人认为,曹操之所以一次性把嫁三个女儿,是为了监控汉

  • 小霸王孙策为何会传位给孙权 而不是自己的子侄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孙策,孙策,历史解密

    三国孙策传位给弟弟孙权,而孙权不传给自己的侄儿是为什么?小霸王孙策顾全大局传位孙权从中国封建制度的世袭制“父死自续,兄终弟及”的特点看,孙策去世时传位给自己的嫡长子比传位给孙权更加名正言顺。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传位给弟弟则更有利于江东发展。孙策是孙坚的长子,下面有4个弟弟,孙权是他的二弟,除此之

  • 杜月笙财大势大,为什么找不到失散的亲妹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杜月笙,民国,历史解密

    杜月笙虽说是黑社会流氓头子,但因为他会做人,和军政两界要人称兄道弟,再加上他财大势大,在旧上海是个手眼通天,无所不能的传奇人物。可他到死还是有个遗憾,那就是始终没能找到亲妹妹。他的亲妹妹是怎么失散的?杜月笙那么大能力的人,为什么会找不到呢?杜月笙出生于1888年8月22日,这个日子赶巧是农历7月半,

  • 八福晋犯了什么大罪?雍正竟想把她挫骨扬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康熙,清朝,历史解密

    因为康熙一句“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几百年来,八阿哥胤禩背负着惧内的名声,而八福晋也背负着妒妇的称号。其实细数八阿哥的妻妾子嗣数量,在皇子阿哥中确实不算多,他是诸位皇子中,纳妾最少的皇子,子嗣数量也不算多,仅有一子一女,在讲究三妻四妾的皇子阿哥中,委实不算多了,也正因

  • 武则天女皇明明当的很好,为什么却要将皇位归还于李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她能把朝政管理的这么好,也是有原因的,从她出入宫廷之时,就显示出了治国的本事。当时李世民有一头狮子,肥胖任性,没人能驯服,她毛遂自荐拿了三样东西就驯服了它,此后她得到了李世民的夸赞,但是依旧没有得到宠爱,在后宫中做了12年的才人。李世民过世后,她和众多嫔妃一起被赶入“感业寺”当尼姑,但是因为李治对她

  • 年羹尧能调动多少军队?他真的能长期要挟雍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年羹尧,清朝,历史解密

    雍正在位前期有个绕不开的人,那便是年羹尧。他曾率领清军和准葛尔部军队进行战斗,而年羹尧也将此作为自己的资本,长久的要挟雍正。他敢这样不过是因自己手里有兵权,那么那时年羹尧究竟可以调动多少军队呢?为什么他能长期要挟雍正呢?其实年羹尧手下的确有不少军队,可能调动的很少。康熙去世后,雍正继位。雍正刚登基不

  • 沈祖棻:格律体新诗先驱诗人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沈祖棻,诗人,历史解密

    1909年1月29日出生在苏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曾祖父沈炳垣是清咸丰内阁大学士、咸丰皇帝的老师;祖父沈守谦精于书法,与画家吴昌硕、词人朱孝臧为友。沈祖棻中学就读于上海。1930年考入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1931年转学至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当时系中名师云集,学风蔚盛。沈祖棻

  • 庄周梦蝶,原来含有这样的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庄周梦蝶,历史解密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它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的哲学命题。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

  • 吴三桂为什么和大清决裂?背后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吴三桂,清朝,吴三桂,历史解密

    1644年,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清军入关。清军入关之后,由于本身人数太少,所以不得不依靠当地的汉人军队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且在之后打败李自成、张献忠、南明的时候也都是汉人军队一马当先,帮助清朝统一了中国。当然,清朝在入关之后对这些立下汗马功劳的汉人给予了优待。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汉人都被封王。云南‘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