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清军能在京城站稳脚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清军能在京城站稳脚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632 更新时间:2024/1/18 9:13:05

山海关大战是清摄政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接下来听听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大军进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殉国。

四月三十日,李自成又退出北京城,经山西逃回陕西,他一共在北京城只待了四十二天。

随后,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进入北京城,从此后就再也没有离开,开始了清朝对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

李自成这么快就退出北京,把这座极具政治意义的城市拱手让出,看似是因为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中的惨败。

可北京城的防御体系完整,李自成在山海关下的大战也非全军覆没,清军又不善于攻城,如果想要守住北京,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应该并不困难。

但李自成就是毫无保留地退出了,而清军却在接替了李自成后,牢牢地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李自成的退出是因为政治上的失败,失去了民心,导致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成了无根之源,他守不住北京。

清朝统治者却比李自成聪明得多,他们没有犯李自成在北京城犯下的错误。

那么,李自成在北京城都做了些什么?清朝又做了些什么?

下面做个简单的比较,就能知道,本已经抢占了先手的李自成,为何给清朝做了嫁衣。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政治上的作为是一塌糊涂,从史料中的记载中看,主要有三点让其大失民心:

1、李自成只肯任用前明四品以下的官员,四品以上的统统拒绝他们为新朝效力。

2、任由麾下大将刘宗敏等对前明官员、勋贵“拷饷”,用残酷的手段逼迫他们交出财产。

3、命令底层百姓每五家供养一名顺军士兵,并任由士兵“淫掠”,逼死百姓无数。

仅以上三点作为,就让李自成得罪了北京城中从勋贵到士子,再到百姓所有的阶层。

没有对手的话,还能凭借武力强压,但有了清军的逼迫,他在北京城内积攒的怨恨,就成了最大的软肋。

因此,李自成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完全无法落脚,除了自己从陕西带来的军队可以信任,他得不到任何帮助。

再来看清朝,其实际执政者多尔衮在率领大军进入北京城后,政治上的作为就高明太多。

以相对李自成所做的三点来比较的话,清朝的多尔衮是这么干的:

1、在北京城内的所有官员,不管是前明的官员,或是曾为李自成效力的大顺朝官员,统统予以原官承认或不降级任用。

2、承认前明官员、士子、勋贵等拥有的私人财产,还把他们被李自成部下抢夺的田产等全部归还。

3、禁止清军士兵骚扰百姓,“令诸将士乘城,厮养人等毋入民家,百姓安堵如故。”

显然,清朝当时的掌权人多尔衮,远比李自成懂得如何收买人心。

两相一比较,北京城内及周边地区的士绅、勋贵和百姓,即使心中或许有华夷之分,可从实际利益上看,谁都愿意选择顺从清朝。

当然,清朝的恩赐也只是暂时的,等他们彻底在北方站稳了后,态度就会变一变。

比如,清朝在占据北京的半年后,就颁布了“圈地令”,并在八年内一共颁布三次,允许旗人圈占百姓的土地。

再比如,清朝在占据北京一年后,颁布“剃发令”,开始强制所有百姓“剃发易服”。

进入北京后,大顺朝李自成的选择是先抢了再说,流贼习性不变,清朝多尔衮的选择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奔着坐稳江山万里而来,李自成败得不冤。

实际上,清朝在政治上的决策,基本上都是汉族官员建议的。

李自成本也能如此,而且,即使李自成称帝时,是认得党项人李继迁为先祖,但前明士绅、勋贵和百姓对他的认同感,依旧远远超过清朝,认为他是本族政权。

可他却因为进入北京城后,政治决策上的乱来,没能得到有识之士(他自己麾下的谋臣档次都太低)给予的合理的建议、策略,以至于功败垂成。

如果李自成能得到北京城内绝大部分阶层人士的认可,哪怕兵败山海关,以残兵加北京城内的万众一心,未必就守不住北京。

能守住北京,山海关一时之败,不会让李自成的政权迅速垮掉,这座城市的政治意义太大,基本可以代表着民心所向。

综上,清朝能快速获得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民心,全是因为李自成,否则,被视为异族的清朝政权哪能那么快就被认可?

要知道,在崇祯朝时期,清军也曾五次入关,北京城及周边地区都被祸害得不轻。

这些地方的士绅、勋贵、百姓对清朝从痛恨迅速转变为顺从,全靠李自成衬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临终前推荐了五个人,有一个却籍籍无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前,曾给长史参军杨仪推荐了五个人,这五人便是王平、廖化、张翼、张嶷、吴懿,后人呢,称他们为蜀汉后期的小五虎将,前四位都算还不错,可唯独吴懿这个人在正史或者演义中都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为何这么说呢?咱们来细细分析一二。吴懿字子远,是衮州陈留郡人,他的叔父吴匡是大将军何进的下属官员

  • 朱同为什么被杀?和蓝玉案有没有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要说的这个儿子就是明朝朱元璋时期的朱同,朱元璋可以说是所有开国功臣中诛杀功臣最狠的一位,基本上所有功臣都被杀了,而这个功臣在得罪了朱元璋后,却意外的给留下了全尸,朱同被杀和蓝玉案有关。蓝玉是太子朱标的舅丈人,朱元璋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培养朱标,而太子的表现也让父皇十分的欣慰,满朝文武没有不佩服朱标的

  • 太和殿中的龙椅是什么材料做的?真是黄金做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皇宫中除了玉玺,还有一样东西,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这样物品便是皇帝坐下的龙椅。自古皇帝就自诩为龙的传人,是天上的真龙天子,所以他们上朝时所坐的椅子,便被称为龙椅。这张椅子外观豪华,它上面纹了数条真龙,除了皇帝其他人是不能够轻易去坐的,否则视同谋反。我国古代有5000多年的历史,诞生了无数的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历史故事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大概从西汉开始,人们将麦磨成面,加上水后和成团,压扁火烤或者蒸熟,称为饼。馒头便是由饼发展而来。从此,肉、面、米成为中国宫廷中的主食。经常出现在中国宫廷御食中的汤饼,是一种煮熟的面食,饼是当时面食的通称。汉代的汤官负责供应

  • 为什么说李世民的太子,只能从长孙皇后的儿子中产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说李世民的太子,只能从长孙皇后的儿子中产生?其实这背后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长孙皇后代表着功臣集团,李世民没有其他选择。李世民和杨广,是表叔侄的关系。当时有个世家姓独孤,有两个出色的女儿,一个嫁给了李家,一个嫁给了杨家。杨家的这个生了儿子叫杨广,谥号隋炀帝;李家的这个有个孙子叫李世民。也就是

  • 嫡长子继承和立贤不立长制度哪个更适合封建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立太子是封建王朝里的头等大事,皇帝要决定哪个儿子继承皇位,那么嫡长子继承和立贤不立长制度哪个更适合封建王朝呢?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历史上,各大王朝最喜欢的一种传位方式。为啥?因为稳定啊!儿子贤明与否,说实话,是很难看清楚的。哪怕是亲生父亲,也有

  • 国子监是怎样的机构?为何最后会没落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待教育的态度也越发重视,加上很多高校的扩招,能上大学的学子也越来越多。要说起国内有名的大学,很多人会想到清华、北大之类,其实在古代也有类似的高等学府,而且单说地位,任何的高校都比不上,那就是“国子监”,那么国子监是怎样的机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国子

  • 作为汉朝名将马援之后的马愉,一生有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汉朝名将马援之后马愉的故事。马愉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家族里前后六代的人,都是苦心钻研儒家经典的儒生,在这样氛围下长大的马愉,自然也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人,在宣德二年的时候,成功以进士第一名的好成绩,进

  • 明朝时期的杨氏家族是什么地位?最后为何会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这是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杨应龙算得上是播州的土皇帝。追溯杨家统治播州的历史,从唐宣宗在位时,杨家祖上便因平定播州有功,接受朝廷任命,负责统治播州。虽朝代更迭,但由于播州山高路险,地处偏僻,再加上杨家势力在播州根深叶

  • 孙权为什么要偷袭荆州 孙权是没有战略眼光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偷袭到底荆州算不算是没有战略眼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赤壁之战后,曹操尝到了“兔子被逼急了也会咬人”的苦头,面对东吴有长江天险和强大的水军等非对称优势,暂时性地打消了继续南下的念头,双方彼此默认对方存在的事实,同时也默认了双方的实控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