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笏是什么东西?有何作用?

笏是什么东西?有何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13 更新时间:2023/12/12 11:14:22

笏是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明朝崇祯年间,鸿胪寺少卿董令矩和另一个大臣宋千敏的关系非常要好。有一天上朝时,宋千敏发现董令矩在金殿急得团团转,满头大汗,忙他询问缘由。原来好友董令矩出门太急,忘了携带笏板了,返回再取已无可能,这可是欺君之罪。仗义的宋千敏当即决定,将自己的笏板一折为二,两人就这样上朝了。好在当时官服的衣袖异常宽大,遮挡了只有半截的笏板,没被别人看出来,董令矩才逃过了一劫。

不久后,董令矩退休返家,闲居在江苏丰县。几年后,因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自缢身亡。宋千敏不但丢了官,老家也被农民军占领了,走投无路的他无家可归,正打算随便找一处僻静之处了却生。

不巧这事被一直关注他的董令矩知道了,派人将他接到了府上,同时将宋千敏的家人一并请来,共同生活在了一起。

一晃几年过去,在一个中秋之夜,董令矩邀请宋千敏一家喝酒赏月,酒过三巡后,董令矩提出了一个要求,想把送给宋千敏居住的房舍卖给他。

心有灵犀的宋千敏知道好友的心意,想趁两人还活着时解决这个问题,不想给后辈添麻烦。于是,他笑着询问董令矩:“卖多少啊?”

董令矩伸出一个指头。“十两银子?”董令矩摇头。“100两?”董令矩同样摇头。“难不成是1000两?”

董令矩哈哈大笑,“一!”

就这样,宋千敏用半截笏板机智地救了好友一命,好友又慷慨地回赠给他一座精致的房舍。两人的故事,留下千古佳话。

那么,“笏”是什么?为朝臣上朝,手里要拿着这么一块板子呢?

“笏”也叫“笏板”或“朝笏”,是指古代朝臣在在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

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朝中就有了笏,它是大臣觐见皇帝时必带之物,一直沿用至明末清初时,才逐渐废除。笏上窄下宽,有一定的弯曲度。它具体的尺寸,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按照一尺大约相当于20厘米来计算,笏大约长50厘米,宽5厘米。

笏板的制作材质十分讲究,等级也极为森严,“天子以球玉,诸候以象牙,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也就是说,天子的笏用美玉制作,诸侯的笏是象牙材质,大夫用斑竹笏(为了美观,以鲛鱼之皮做装饰),士就用一般的竹木制作。

笏的等级,不仅仅表现在材质上,形状也能看出等级的高低。“天子之笏形方正,以其挺然无所屈;诸侯之笏,则前屈,圆杀其首,后直,即下角方正,意为让于天子;大夫之笏则上下角皆杀而圆,意为上有天子,下有己君,故无所不让也”。

在唐代,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只能用竹笏。而到了明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也能用象笏,五品以下就连用笏的资格都没有了。

现存于河南三门峡博物馆的两块明代笏,都是象牙材质。一块全长52厘米,被确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一块损坏了的残片,全长只有37厘米,是国家三级文物。

二、笏板是古代官员的记事本。

在《礼记玉藻》中有关于笏另外一个作用的描述:“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换句话说,笏就是古代朝臣面君时,用来记录皇上的命令和旨意的。当然,也可以将自己准备给皇上的奏报写在笏上,以免遗忘。

所以说,笏就是朝堂上众大臣的必备记事本。

到了东汉时期,虽然纸张已得到普及,成为记录各种文字的载体,但笏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反而逐渐被官员们所接受,成为上朝的必备工具。

那如果给皇上呈报的事物繁多,一块笏不能完全记载,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官员就得为自个儿准备一个“笏囊”,将所有的笏板装在里面,带到朝堂上。唐朝的名相张九龄就因管理的部门太多,需要向天子请示汇报的事情也很多,不得已携带“笏囊”上朝。但张九龄体弱多病,不能负重,只得让随从替他背着笏囊。因此,有“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的说法。发展到后来,不管有无必要,官员都身负“笏囊”,并逐渐形成时尚,以显示公务繁忙。

三、笏是古代大臣的挡脸神器。

在古代朝堂上,最讲究礼数了,大臣一般不能直视皇上,这时的笏板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一种礼仪用具。大臣们用笏板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时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九五之尊天子的敬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南明朝廷为什么不到一年时间便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山海关外地动山摇,清军从容入关;南方诸省趁着清军与农民军大战之际,建立弘光政权。以当时的局势而言,鹿死谁手还未可知。三方势力中,李自成的农民军率先被淘汰出局。但对于清军来说局势也并不乐观,虽然他们占领了北京,但并未统一全国。一些既极端仇视李自成,又反对清朝入主中原的大

  • 在蜀汉中将军是什么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蜀汉,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是最早跟随刘备起兵的将领之一,为刘备建立蜀汉立下不少功劳,是蜀汉开国元勋。李严原来是刘璋的部下,刘备攻取益州,李严投降了刘备,后来成为蜀汉重臣。这里面,值得讨论的是,赵云的地位不如李严吗?

  • 沐英为何能稳坐云南王呢?朱元璋为何如此信任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沐王府一直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在云南开疆扩土,汉化少数民族,使得云南成为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沐王府存在之前,云南一直是大理段氏统治,他们有独立的文字和语言,文化,虽然一直表面臣服于中原王朝元朝,但是一发生动乱,就闭关锁国,不与外界联系,宣布独立。直到朱元璋的来临改变了这种情况,一开始大理段氏也臣服

  • 古代做官到底有什么好处 难怪有那么多书生去赶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做官有什么好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古代,做官是有好处的,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书生进京赶考了。老百姓唯一的进身之阶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尤其是在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正式选拔人才的方式获得普遍推行。书生们从小就要学习“四书五经”,不但能识文断字,而且还能

  • 贺兰敏之是武则天的外甥,为何武则天要杀了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父亲一生中生有两子三女,两子与武则天是同父异母,在很早的时候就因为与武则天不睦,被武则天除掉了,三女是同父同母的姐妹,武则天算老二,小妹嫁人不久就染瘟疫去世,大姐韩国夫人出嫁后生了一子一女,不久也成了遗孀,所以说武则天真正的娘家人只有很少的几个人了,后来的武氏家族主要是同宗的兄弟后人。韩国夫

  • 鄱阳湖大战的战况如何?朱元璋为何会后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鄱阳湖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最终朱元璋虽然获得了全胜,但是,这是一场让朱元璋感到后怕的战争。后来他曾经对刘伯温感叹道:“不听先生的话,而有安丰之行,假如友谅趁我军之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

  • 唐刀如此厉害,为何到了宋朝很少使用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总结出来一个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唐刀的锻造价格太昂贵了,而且锻造的工艺有很复杂,那个时期的宋朝更受士兵喜欢的是带手柄的朴刀。这个事实在水浒传中就有记载,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赶着车子,直奔梁山泊路。在天圣八年宋仁宗期间,1035年的五月,利川路转云对陈贯说:穿着裤子拿着

  • 韩信就不想做皇帝 韩信为何没有三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对韩信为什么不想“三分天下”?他不想做皇帝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为什么不想“三分天下”:公元前203年,韩信逼迫刘邦封自己做了齐王,项羽听说了这个事情,派遣说客武涉游说韩信。武涉对韩信说:“现在楚王和汉王争夺天下,胜负都掌握在您的手里。如果您支持汉王,汉

  • 清朝时期,绍兴师爷究竟是有多出名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师爷在古代等同于幕僚,因为将领出征常常以幕为府,所以出谋划策的人便称为幕僚。清朝时期,各个衙门都会聘请一位师爷,担任主官的助手,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不过师爷中最出名的便是绍兴师爷,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师爷会单独分出一个“绍兴师爷”?实际上这也是因为绍兴籍的师爷很多,而且流传度广,所以一时变成了师

  • 清朝戴梓已经发明出了"机关枪",为什么康熙却不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清朝国祚一共296年,是封建社会里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展密集,尤其在江南,商业那是相当不错。并且当时清朝已经开始明白军队火力装备的重要性,火药专家戴梓甚至发明出了“机关枪”,那么为什么康熙却不重视这么厉害的发明呢?虽然戴梓发明出来的机关枪,不能和现在的机关枪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