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在国破之前把三个儿子分别送走,他儿子去哪里了?

崇祯在国破之前把三个儿子分别送走,他儿子去哪里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857 更新时间:2023/12/27 9:01:47

历史上的崇祯一生有七子六女,不过夭折了不少孩子,在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他把三个儿子分别送走,那么他儿子去哪里了?最后活下来了吗?

1644年三月十八日清晨,李自成的起义军围攻京城,崇祯召集不来大臣上朝,他就明白大势已去,大明要亡了,他为了保存血脉特意将三个儿子派人送了出去。

送走儿子之后,崇祯就先命令妻子周皇后和袁贵妃自缢殉国,又让哥哥天帝朱由校的妻子也就是皇嫂懿安张皇后自缢殉国。随后崇祯又持剑亲手刺死了年仅6岁的三女昭仁公主,在准备杀次女年仅15岁的长平公主时,由于长平公主挥臂挡剑被砍断一臂,晕死过去,崇祯以为她死了,就没再理会。

后来长平公主侥幸活了下来,她和因体重超重压断绳子没能自缢成功的袁贵妃都被清朝赡养起来,她们俩都在清朝顺治时期去世。

在赐死妻子、嫂子又杀女之后,崇祯试图在太监们的保护下突围失败,最终崇祯无奈之下带着心腹太监王承恩跑到景山自缢殉国。

崇祯本以为把三个儿子抢先送走就能保证他们平安,结果他的三个儿子最终还是全都落到了李自成手里。

原来崇祯派太监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三人护送三个儿子去靖难名将朱能的后人成国公朱纯臣处,崇祯亲自手书给朱纯臣下旨命他总督京城兵马,伺机护送三位皇子到南京再造大明。

但是李自成起义军很快攻进了京城,朱纯臣早已被义军诛杀,当时起义军已经在京城四处开始搜捕明朝皇室,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护送着三名皇子出宫很快就遇到义军盘查,王之心当场被义军所杀,栗宗周和王之俊十分害怕,于是主动将三名皇子交给了起义军,就这样崇祯的三个儿子就被带到了李自成面前。

朱慈烺毕竟是从小被当成大明接班人培养,十分有气度,他见到李自成之后并不害怕,他的两个弟弟在他的带领下也都肃然不惧,李自成看他们兄弟三人最大的朱慈烺不过15岁,朱慈炯和朱慈炤分别只有12岁和11岁,这三个小娃娃居然丝毫没有恐惧之色,让李自成对他们刮目相看。

李自成特意为吓唬朱慈烺严厉地问他为何朱明皇室会失去江山,朱慈烺则很淡定地回答奸臣误国,还给李自成提醒,不要信任这些投降的明朝官员,这些人都是不忠不义之辈,反而会误了李自成的大业,朱慈烺还要求李自成速速把自己和弟弟们都杀掉。

朱慈烺的回答让李自成对他刮目相看,李自成没有杀害朱慈烺三兄弟,而是告诉他们,称他们都是无辜的孩子,自己是起义军替天行道,不会加害他们。于是朱慈烺又向李自成提出要以帝王之礼安葬崇祯的要求,被李自成答允。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由此才能归葬于明十三陵之中。

后来李自成派人去山海关与统率明朝精锐骑兵关宁铁骑的总兵吴三桂谈判,当时吴三桂得知太子朱慈烺还在世,于是以关宁铁骑的实力要求李自成尊朱慈烺为义兴皇帝,并以朱慈烺的名义颁布全国,宣布明朝与李自成起义军合力抗清。

结果后来由于李自成拷掠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于是吴李之间谈判就崩盘了。李自成亲率大军前往山海关准备灭掉吴三桂,而吴三桂为了抵御李自成只得向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投降,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在率军攻打吴三桂时,为了能要挟吴三桂,特意把朱慈烺三兄弟也带在军中,最后李自成的起义军被吴三桂联合清兵击败,在败逃途中,朱慈烺三兄弟则趁乱逃跑了。不过由于三兄弟在逃跑中失散,因此三人最终结局也各不相同,下面就说一说三兄弟的各自结局。

隐居老君山出家的朱慈烺

由于朱慈烺逃跑之后下落不知所踪,南明政权为了满清利用朱慈烺做文章,于是崇祯的堂兄朱由崧在南明登基称帝后,就替朱慈烺发丧,称其在清军入关时被满清杀害,并追谥朱慈烺为献慜太子,在鲁王朱以海监国时期又改追谥朱慈烺为悼皇帝。

但是现代老君山上出现了朱慈烺隐居当道士的事迹,还有太子墓的出现,因此不少历史学者认为朱慈烺后来很可能逃跑到了老君山上当了道士隐居起来。

其实朱慈烺很有可能逃跑到老君山,历史上崇祯在位期间曾多次派人到栾川开采银矿,朱慈烺也跟随崇祯来到过栾川县,他对这里应该比较熟悉。加上崇祯的爷爷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曾在栾川老君山敕建了金顶太清观,所以朱慈烺是很可能逃亡到了这里并在金顶太清观出家当了道士。

按照老君山下太子墓中的碑文记载朱慈烺一直活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才去世,终年51岁,现今老君山一带还流传着很多朱慈烺的传说。

让康熙头疼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崇祯第三子朱慈炯在逃跑之后也是不知所踪,不过谁也不会想到朱慈炯后来会成为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噩梦。

在康熙一朝但凡爆发反清复明的起义,都会打出朱三太子朱慈炯的名号,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杨起隆假冒朱慈炯一案。

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发了以清朝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在三藩之乱爆发的同时,京城也爆发了朱三太子率起义军企图攻打紫禁城一事。

朱三太子攻打紫禁城的事情由于消息被泄露,因此还没来得及攻打紫禁城,就已经被清朝政府给剿灭。但是组织者朱三太子朱慈炯却没有被抓住,此后一直在逃。

直到七年后也就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潜逃七年之久的朱三太子在西安被抚远大将军图海抓获,随即被押送京城审讯。

康熙为了审理朱三太子,特意找来了前明旧臣和宫廷太监辨认,后经辨认才知道这个人并不是朱慈炯,在被戳穿之后,朱三太子才招供自己真名叫杨起隆。

原来这个杨起隆是无业游民,自幼在京城长大,他和很多前明的宫廷老太监都很熟识,从他们那得知了崇祯和皇子们的生活习惯。

因此杨起隆后来看到三藩之乱导致天下大乱,于是他就萌发了趁乱冒充朱慈炯以反清复明为口号来号召一些无业游民还有汉八旗包衣奴才准备攻打紫禁城的想法。最终杨起隆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

虽然杨起隆被杀了,但是此后康熙时期爆发的福建漳州蔡演起义、江苏太仓张念一起义、江南金和尚起义、浙江四明山起义,这些起义军都打出了辅佐朱三太子反清复明的口号,朱慈炯就成了那个时期反清复明的金字招牌,让康熙头疼不已。

不过据清末民初的历史学家孟森先生考证,康熙最后还是真正捕杀了朱慈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时,康熙巡幸江南,康熙在南巡期间他又被人以朱三太子反清复明的名义行刺,康熙怒不可遏,于是命令全国各地的地方官暗中一定要加大力度排查朱慈炯的行踪。

后来山东汶上县当时已经75岁的教书先生王士元被当地官员盯上了,当地官员之所以重点排查王士元,就是因为这个人给子孙后代起名字十分怪异,起的名字都是五行字旁的生僻字,字辈排行也都很像朱明皇室的字辈排行,所以地方官就把这个王士元抓了起来审讯。

审讯过程非常顺利,王士元很坦然地交代自己就是崇祯皇帝第三子定王朱慈炯。原来当初朱慈炯在逃亡过程中被一名前明王姓官员所救,这名官员先带他逃回了浙江余姚老家,但是随着后来清军攻入江南,他们觉得不安全,于是就跑到了山东汶上县定居。

此后朱慈炯就改姓为王,并起名为王士元,这个名字也是原是王的谐音,他还认这名王姓官员为父亲,二人以父子相称。

后来朱慈炯一直隐姓埋名以教书为生,朱慈炯娶妻生子之后,他不忍背弃祖宗宗谱,加上他以为改姓为王也不会再引人注意。于是他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给明成祖朱棣这一脉定下的字辈中“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以自己“慈”字辈的下一辈“和”字以及第三个字的“土”字偏旁部首给儿子起名字。

就这样已经75岁的朱慈炯及他的子孙都被押到京城交由康熙亲审,但是康熙却坚持不承认朱慈炯的身份,原因就是清朝为了安抚天下汉人之心,曾承诺将奉朱明皇室后裔为王爵,奉养朱明皇室后裔。

但是把前朝皇室后裔留下来总是定时炸弹,尤其朱慈炯的朱三太子名号还这么有号召力。所以康熙坚决不承认王士元就是朱慈炯,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王士元及其子孙后代全部处斩。

后来经历史学家孟森先生考证,康熙就是故意不承认朱慈炯身份,他想借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所以才把王士元全家满门全部诛杀,否则仅一个冒充明朝皇室罪名也不至于牵扯满门老幼,这就是康熙做下的杀人灭口之事。

归根到底朱三太子在康熙时期能成为反清复明的金字招牌,还这么有号召力,还在于南明最先给真正的太子朱慈烺发丧,这样一来朱慈烺不管是失踪还是怎么着,在名义上就已经没了,而朱慈烺这个大太子没了之后,朱慈炯这三个太子就比较名正言顺了,加上朱慈炯一直找不到踪迹,所以在康熙时期朱三太子朱慈炯就成了反清复明的金字招牌。

隐居贵州子孙后代繁衍至今的朱慈炤

在2000年经贵州明史学家兰东兴教授考证,认定在贵州遵义巷口镇发现的清朝康熙时期邹公夫妻合葬墓的墓主人系崇祯皇帝第四子定王朱慈炤夫妻合葬墓。

原来当年朱慈炤趁乱逃跑之后,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明朝吏部侍郎邹元标之子邹之麟,朱慈炤得到了邹之麟的救助。

邹之麟先是带朱慈炤跑到了自己的老家江西吉安,但是由于清军后来很快攻到了江南,邹之麟担心朱慈炤会被查出来,于是又不远千里带他奔赴大西南,跑到了贵州遵义定居。

此后朱慈炤认邹之麟为父,改名为邹启贵,他和邹之麟就这样在巷口镇定居,以农耕为生。

而朱慈炤所生的后人也都放弃了明朝皇室的字辈名字,朱慈炤一辈子隐姓埋名结婚生子都没有被发现,他在临死时向子孙交代了自己实为崇祯帝第四子朱慈炤,并告诫子孙后人不可外泄身份,而身份的传承只能长辈临死时口述传承。

同时朱慈炤在临死时还定下祖训任何情况下邹姓后人都不得与朱姓通婚,并把当初他逃跑时随身携带永王玉印传给了长子这一支,让长房这一支珍惜信物传承下去。

朱慈炤去世后他的后人不敢给他的坟墓立碑,因此在清朝朱慈炤的坟墓只是一处坟堆,直到民国时期,清政府被彻底推翻,邹氏后人才敢给朱慈炤立下了墓碑。

直到现代,朱慈炤的后人已经在贵州遵义繁衍生根,到目前为止已经传承了十三代,现今遵义邹姓后人300余人共分6支,分居遵义各地,这些邹姓后人皆为朱慈炤后裔。每年清明节遵义各支的邹姓后人都会齐聚在巷口镇,为祖先邹启贵也就是朱慈炤扫墓,朱慈炤的永王印信至今还在长房这一支传承。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山水田园诗逐渐在唐朝流行起来,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唐代诗坛可谓群星灿烂,在名为盛唐的文学宇宙中,无数明星熠熠生辉,而这一颗颗文学明星,无疑就是那一位位的墨客骚人。我相信,说到唐诗,人们脑中会显现出无数个潇洒挥墨的身影,而他们彼此分离却又有不可分割

  • 古代的城门都是朝里开的,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北京城,就不得不说一说北京城门,城门是抵御敌人入侵的屏障,不仅仅有军事防御功能,同时也具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城市最坚固的屏障。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去深思,古代的城门都是朝里面开的,这是为什么呢?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说一说门的构造,先说现代的门都是把门板安装在门框里面,而门框是被固定在墙上,门与门框之间则

  • 监察御史的权力有多大?为何连东厂的人都忌惮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自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国家采用了郡县制,对朝廷的官职和职责都给与了明确的划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公九卿,还有后来的三省六部,由于三公九卿在时间上距离我们很远,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户部、吏部等,在古代的朝代中,有这样一个官职,他的等级不高,权力却极大,有些人想当,有些人却不想当。

  •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为何还能延续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此时距离唐朝立国(公元618年),已经过去了整整137年。在此之前,唐朝经历了百余年的繁荣发展期,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国势逐渐达到了极盛。可一场安史之乱,却让巅峰中的唐朝突然“折翼”,迅速走向了衰落,但唐朝的国祚并未就此终结,经过唐德

  • 古装剧中的银针试毒是如何做到的?真的管用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现在古装电视剧非常受大家的喜爱,不少古装剧中皇帝或妃子在用膳前会进行银针试毒,若银针变成黑色,就说明食物里下了毒。那么银针在接触有毒的食物就会变黑,这到底是真的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一般古装剧中的毒,大多是砒霜,也称之为三氧化二砷,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毒物之一,因为在古代呈现

  • 神龙政变后,那五位大臣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神龙政变”无疑可以算作武则天整个人生的“谢幕演出”。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中国古代社会,大臣帮助皇帝夺取皇位以后,他一般都是会受到皇帝猜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大臣所立下的是“拥立之功”。古人认为,皇位不是通过人力可以获得的,而是上天赐予的。你有当皇帝的命,因此才能获得皇位。

  • 毛遂自荐成功后,为何最后的下场却很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世人都知道毛遂自荐的故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毛遂最后的下场。毛遂在功成名就之后,倒也过了几年好日子,但最终却是死在了荒郊野岭。在秦军撤退之后,赵国的世仇燕国看到赵国的国力大损,于是就开始攻打赵国。此时,赵国的一些名将不是领兵在外,难以调派,就是生病了,不能出征。一时之间,赵孝成王竟无人可派。此时,有人

  •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王的地位分别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许多王爷,他们身份地位尊贵,弹指间就能决定许多人的命运。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其地位仅次于皇帝,高于侯爵、公爵。在世人眼中,王爵也有高低之分,最上一层的要属秦王、晋王、楚王、齐王。那么,这几个王爷中,哪一个更尊贵?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权威的消失,强大的诸侯纷纷自称为

  • 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何会有这种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中国古代,皇帝们大概都熟知一句俗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一句根据古人言论及历史教训总结出来的警示格言。虽然很多王朝的建立未必跟得到民心有关,但大多数王朝要想延续下去,就一定不会忽视民心。历代王

  • 要是汉献帝在刘备手里,会发生什么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汉献帝在曹魏至少生命无忧,吃穿保证,要是汉献帝在刘备手里,会发生什么事?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丕没有“称王”。曹操在世的时候,曹丕已经被立为“魏王世子”了。曹操一死,他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爵。曹丕篡位是称帝,不是称王。曹丕篡位,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