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晚年时为何会变得昏庸无能的呢?

孙权晚年时为何会变得昏庸无能的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209 更新时间:2024/1/15 16:41:25

众所周知,吴大帝孙权在位前期是比较开明大气的,东吴政权在其治理之下也是蒸蒸日上。可惜孙权步入中年以后,却逐渐变得多疑昏聩。在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孙登死后,孙权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几年彻底放纵了自己,最终一手导致了东吴日后的悲剧。

孙权作为一个君王,他有三个长处要超出很多皇帝。其一是礼贤下士。不管他是真心也好,假意也罢,但他通过这个手段拉拢到了很多的人才。据《江表传》记载,“权克荆州,将吏悉皆归附,而濬独称疾不见。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谢。”其二是唯才是用。潘濬无疑是江东集团内的一个“奇葩”,他既不是孙氏集团的元老出身,也并非来自于江淮士族,但他素有清名,且为人刚正不阿,很受孙权倚重。潘濬四十岁入东吴,短短十余年,便做到了太常一职(九卿之首),可见孙权重视人才并非虚言,的确值得称道。其三,孙权作风节俭。关于这方面,孙权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他称帝以后依然在一座旧宅住了整整18年。

遗憾的是,孙权最后还是“晚节不保”。孙权晚年许多昏聩无能的表现,让他受到了后世不少史家文人的口诛笔伐。在笔者看来,孙权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转变,首要原因便是他志满意得,不思进取。据《三国志》记载,“权於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重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孙权夺回荆州又斩杀了名震天下的关羽,此时正是得志之时。张昭对此感到担忧,以商纣王“酒池肉林”的例子来劝谏孙权。孙权表面欣然采纳,实则在不久之后便找借口将张昭排挤出朝堂,可见孙权此时已经初显刚愎自用。

除此之外,太子孙登的病逝,也给予孙权造成了沉重打击。自此之后,孙权再无半分精明可言,最后给整个东吴集团埋下了深重隐患,这也是拉开东吴乱象的导火索。那么孙权对于儿子孙登,到底有多么宠爱多么重视呢?

众所周知,孙权为保住江东基业,不惜屡次向曹操、曹丕、刘备等人折腰,以此换来暂时性的和平。然而当曹丕为挟持孙权,要求让孙登入洛阳为人质时,一向习惯妥协的孙权却露出了自己的血性——他立即派出善辨的直臣赵咨,向曹丕首次展示出自己的强硬态度。孙权在武昌称帝之后,孙登也迅速被孙权立为太子。为培养孙登,孙权给他安排了江东集团内的一流人才,其中有顾谭(丞相顾雍之孙)、张休(张昭之子)和诸葛恪(诸葛瑾之子)。可以预料到,这些人身后的家族,日后也会成为孙登最得力的臂膀。在孙权迁都建业之后,他又安排大将军陆逊辅助孙登监察百官。

孙权对孙登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后者自然也没有令其失望。从孙登的行事举动来看,颇有明君气度。据《三国志》记载,“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休、谭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孙登尽管贵为太子,但他却发扬了其父的孙权节俭风格。不仅如此,从他对自己伴读的表现来看,也颇有当年刘关张三人“寝则同榻”的风范。即便是手下犯了过错,孙登也不忍责罚。“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身为太子,他始终以身作则,从不会因为个人喜好而行铺张浪费之举,也不会凌驾于任何人之上。“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间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在一次游猎过程中,孙登差点儿被弹丸所伤,当时有一个侍卫因为手中拿着弹弓,便被孙登左右怀疑为凶手。不过孙登却明辨是非,亲自证明了这个“嫌疑人”的清白。久而久之,孙登凭借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很多人的诚心效忠。

孙登不仅关心民生疾苦、善待手下,而且他身上还一直秉承着“孝道”。孙登生母记载不详,只知道出身寒微,所以孙登在幼年之时便被孙权托付给徐夫人赡养。徐夫人后来失宠,被流放到吴郡,孙登还经常派人前去探望。据《三国志》记载,“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郡)。’权默然。”

哪怕孙登后来身患重病,他也始终不忘国家大事。因为孙权曾经重用奸臣吕壹为亲信,对朝臣进行打压,所以在临终前,孙登不忘上奏嘱咐父亲在注意自己的身体的同时,更要多亲近陆逊、诸葛瑾、步骘这样的贤能之士。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孙登病逝于武昌,时年33岁,孙权这一年刚好60岁。晚年的孙权,时常会拿出爱子孙登临终前的最后一道奏折,每读上一次便会泪流不止。在这个时候,孙权的身份也仅仅只是个痛失爱子的可怜父亲。

孙登死后,孙权很快便将孙和立为太子。至于册立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孙和之前与孙登关系亲厚,孙权曾在孙和身上看到了孙登的影子。据《吴书》记载,“弟和有宠於权,登亲敬,待之如兄,常有欲让之心。”不可否认的是,孙登确实给孙权带了沉重打击。在人生最后的十多年中,孙权变得不问朝政也不管民生,一心只想着把江东士族彻底打压下去。也就是说,孙登之死间接拉开了东吴乱象的序幕。在此之后,孙权在暗中一手主导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并以此为借口沉重打击了江东士族。孙权死后,朝中大权被孙氏宗亲掌控,从而直接导致了东吴集团的没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女囚流放千里路途遥远 官差为什么还要抢着去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女囚发配千里,为何官差不怕累不怕路途艰辛,争抢押送差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从古至今,我国的司法体系都十分完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减少犯罪,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安全保障,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法律体系

  • 南北朝时期军队的主力是起兵,他们的装甲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南北朝时期,军队的主力军仍是骑兵,骑兵部队的核心是骑兵和战马,而其都披裹着护甲为“甲骑具装”。而“具装”就是战马所披的铠甲的名称,或称为“具装铠”。考古发掘获得的该时期的陶俑、壁画和画像砖里,经常可以看到头戴兜蝥、身披柄裆铠,骑着披有具装铠的“甲骑具装”的形象,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敦煌莫高窟第285号

  • 如果明代宗对明英宗下圣旨的话,明英宗要下跪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明代宗就是朱祁钰,明英宗就是朱祁镇,那么这俩之间的关系怎么梳理?如果明代宗对明英宗下圣旨的话,明英宗要下跪吗?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朱祁镇当皇帝当得好好的,被身边太临撺掇着“御驾亲征”去了。结果出去又脱离了大部队,被也先捉了俘虏。这边大明群龙无首,赶快拥立了朱祁镇的弟弟

  • 古代一般都不重视女性教育 北魏为何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古代一般都不重视女性教育,为何北魏却非常重视女性教育?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引言重男轻女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但在北魏时期,却并没有这一思想的约束,在最初,它属于母系社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 同为百科全书,为何《四库全书》的评价不如《永乐大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世界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百科全书式的书籍,而中国古代两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在国外也非常有名,特别是前者,在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里“百科全书”这一条目中,称中国明代《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而《四库全书》作为保存度极高的百科全书在国内也非常有名气,但很少有人知道,

  • 皇太极提出了议和,为何明朝选择了拒绝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皇太极和明朝议和的事情,发生在1642年。这一年,皇太极和明朝之间发生的,历时两年的松锦大战终于结束了。松锦大战之后,明朝最重要的将领祖大寿、洪承畴都相继投降了清军。明朝精心打造的九边军镇的精锐力量,几乎全部被剿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军事力量的,只有吴三桂驻扎在宁远的三万残兵。关外的防御城池,除了吴三

  • 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如何灭亡的 所谓自掘坟墓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战国时期,楚国因何原因走向覆灭,是自掘坟墓还是另有原因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战国时期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正因为如此,它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时代,以及自秦国之后两千多年

  • 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族——杨家将,是否有后代延续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杨家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故事主要描绘的是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事迹。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家将的后代,今天不但在世,而且人数还不少。2019年的时候,遵义杨氏祖堂,还曾举行过一场先人追思会,前来参加的杨家人,总

  • 都说农民种地是不挣钱的 古代地主靠什么发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都说“农民种地不挣钱”,那么历史上的地主是靠什么发财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其实历史上的地主,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有钱,地主的“美好生活”,是靠对比出来的,可在客观的物质水平上,并不是很高。农民种地,为的只是吃饱肚子活下去。我国古代布衣皇

  • 清朝太子和叔辈的亲王相遇了 两人到底谁向谁行礼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的太子和叔辈的亲王,谁应该向谁行礼?需要下跪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亲王向太子行两跪六叩礼。清朝自康熙帝立爱新觉罗胤礽为太子之后,再没有正式当朝册立过储君,一直到咸丰皇帝实行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不立储君,而是将秘密立储诏书藏于正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