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能延续一百年呢?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能延续一百年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322 更新时间:2023/12/30 15:09:30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虽说,最终大唐王朝还是以及其惨痛的代价镇压了安史之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唐朝已解决了藩镇之祸。

在唐代后期的藩镇里,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对外作战,中原藩镇则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河朔藩镇与中原藩镇在割据与防割据的相持关系上,中原藩镇与边疆藩镇在维系内外均势的平衡关系上,边疆、东南藩镇与中原藩镇在武力和财力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从而,唐朝相对稳定统治了一百多年。

但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直到大唐王朝覆灭的百余年时间里,各大藩镇虽然从名义上效忠于朝廷,但是,实际上二者之间还是暗流涌动。

唐朝的国力,在玄宗登基后的天宝年间达到巅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的国力急速下滑。此后,仍有安史残党在河朔地区活动,与朝廷分庭抗礼。由于,此前朝廷在岭南乃至江南一带设立了大量藩镇,朝廷日渐衰微的控制力已无法控制各大藩镇,只能坐视藩镇割据。

不过,此时的唐朝与没落时期的东汉有本质上的差别,并未因群雄割据而变得奄奄一息,反而,统治中原长达一个半世纪。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亦与藩镇割据有很大的关系。各藩镇与朝廷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可以说,就是这种微妙的平衡,才使唐王朝没在朝夕之间分崩离析。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著名学者韩国磐,就针对藩镇崛起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韩国磐认为: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中国的庄院经济蒸蒸日上,大土地私有制成为大势所趋。众所周知,每个统治藩镇的节度使往往坐拥良田千倾,且名下有大量庄园经济。

所以,这些节度使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避免自己的资产受到朝廷的染指,势必会采取一定措施,进而形成藩镇割据的形势。因此,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问题非但没有迎刃而解,节度使们反而竞拥强兵,藩镇问题日渐恶化。

许多史学爱好者赞同这一说法,并进一步推断,藩镇兵强马壮,且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战斗力强横的牙军,原本这些军队都是地方富豪的私人武装,也是藩镇地区地主阶级的武力代表。各地节度使之所以能够手握重兵,离不开这些地方地主阶级的支持。

正是这种军阀势力与大地主经济的紧密结合,使节度使们拥有了割据一方的资本。

不过,也有一部分朋友否定了该观点,他们提出,并非所有藩镇都参与到割据中,例如:郭子仪等一些本身拥有大量田产庄园的节度使依旧安分守己,其治下的地主阶级也不支持、拥护割据。反观同样以大土地所有制治国的北宋,朝廷还曾推行了一套支持武将购买田产的政策,但是,北宋却并未出现割据现象。

所以,藩镇割据是一种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现象,与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是一种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的政体形势。

除了上述两种论调外,还有人觉得,藩镇完全受到武人支配,因而,造成割据现象的始作俑者正是军士。这些地方色彩非常严重的私兵出身于劳苦大众,他们以当兵作为谋生的职业,依靠武力巧取豪夺。因此,割据地区的社会基础是完全建立在军士之上的,节度使必须维护这一人群的利益,代表这一人群的意志,才能收获他们的支持。

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藩镇割据的最大受益者不仅是野心昭彰的节度使,还有最底层的军士。军士是否拥护节度使,都是围绕着利益进行的。

简而言之,“嗜利性”才是导致藩镇问题的重中之重。

还有些学者改变了视角,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他们提出,五代时期的商人们往往会选择依附于某个军队,许多军阀也会进行经商活动。在利益的驱使下,军阀往往会与商人有债务关系。当军阀选择进行割据时,商人自然会理所应当地成为藩镇的经济后盾。

根据这种说法来看,经济才是割据势力最重要的社会基础。自唐中期以后,军阀与商人的地方利益大体一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使他们在反叛朝廷的旗帜下联合勾结。商人是藩镇势力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而割据政权又是保护商人利益的保护伞。

实际上,唐朝中期以后的藩镇形势复杂,每个藩镇治下都有相当规模的土地、人民,又有独具特色的私人武装,在财赋上又与中央朝廷互不相关。因此,藩镇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们不能将藩镇问题视作某种单一社会条件的产物,而是因各方面社会因素及社会矛盾综合造成的结果。

所以,关于藩镇问题,史学界的观点虽多,却都不尽然,还需综合考虑。

标签: 安史之乱唐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张石顽著有哪些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学都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石顽,清朝医学家,历史解密

    论治外感热病首重虚实辨证,力辟“伤寒以攻邪为务”之偏见,为纠正当时医界弊端,石顽宗先师仲景之经旨,理诸家之纷纭,明确提出论治伤寒必须首明“阴、阳、传、中暇字”(印三阴、三阳、传经,直中)。如其自述: “夫治伤寒之法,全在得其纲领、邪在三阳,则当辨其经.治一人。素禀阴虚多火,且有脾约便血证。十月间患冬

  • 为什么美国人喝咖啡比喝茶多?只因这一事件的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美国,英国,历史解密

    说起美国人喝咖啡的问题,得从英国人喝茶说起!英国最早的时候,是满城咖啡店的盛况。只不过作为一个全世界公认的不善于烹饪的国家,冲煮咖啡颇具难度。所以后来当茶叶跑到英国的时候,英国人发现,这个玩意整起来比咖啡方便,于是抛弃了咖啡,开始了辉煌的下午茶时代。英式下午茶北美洲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欧洲移民以茶叶

  • 明末辽东三杰其中两人的结局:被皇帝斩首,送到边关展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辽东三杰,明朝,历史解密

    崇祯年间进士夏允彝,在明亡后第二年因抗清失败投水殉国,他在《幸存录》里曾写道:“自有辽事,所用人,鲜能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为庶几。”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也因此被称为辽东三杰,三人虽然都名震辽东,被称为最有可能帮明朝翻盘的人,但下场却一个比一个惨。下场最好的是年纪最大的孙

  • 古代夫妻同床时,陪嫁丫鬟竟然要在一旁守候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出嫁之前要听父母的话,出嫁后要听丈夫的话,生下儿子后还要听儿子的话,而且在出嫁前,她们要整日待在家里学习女红,不能随意出门走动,可以说是没有自由的,嫁人后也要整日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如果没什么事的话也是不可以出门的。古代男子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他们不仅可以三妻四妾,还可以

  • 雍正头号宠臣李卫,为何乾隆要焚毁他的石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卫,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雍正朝有三大模范总督:李卫、田文镜、鄂尔泰,都是雍正最宠爱的臣子。雍正曾经让大学士尹继善评价这三位总督,尹继善巧妙回道:“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大局好,宜学处多,然臣亦不学其愎也。”李卫的“勇”和“粗”雍正对尹继善的回答非常满意,那说明大学士总结的很到位。尹继善

  • 揭秘:蔡国的政治军事及外交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蔡国,春秋,历史解密

    蔡国(前1046~公元前447年),周朝诸侯国,建都蔡(今河南上蔡县),始封之君为周武王之弟叔度,因叔度跟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于郭邻。蔡叔度死后,周公旦封其子蔡仲(名胡)于蔡(今河南上蔡县),重建蔡国。政治蔡国为姬姓国家,与周王室同宗。其始封者为蔡叔度。作为文王嫡子、武王同母弟的蔡叔度,因血缘的关

  • 历史上的孙膑为什么会被处以膑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膑,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兄弟处好了,能成大事,处不好也能坏大事。亲兄弟如此,师兄弟也是如此,甚至师兄弟之间出了问题会比亲兄弟更严重。庞涓的能力虽然不及孙膑,但毕竟也是鬼谷子的学生,到了魏国之后,很受魏王器重,便被任命为大将,兼任军师很快便把魏国军队操练成了一只威名赫赫的劲旅,打了很多胜仗。而此时的庞涓,早已忘了自己

  • 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后,为什么还能把燕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国,战国,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之中,燕国一直是最弱小的那一批,常年和韩国争倒数第一。而且其地理位置比较尴尬,被齐国和赵国这两大强国给堵在了蓟辽一带,还经常被欺负。虽然当年五国伐齐硬气了一把,但也只是昙花一现,一直是弟弟。正好当时秦国在范睢来了之后,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燕国自然而然的和秦国走到了一起。早在长平之战前,即公元

  • 大臣妻子怀孕,皇帝知道后说:怀的一定是女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棣,明朝,历史解密

    明成祖永乐年间,朝中有两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才子:解缙和胡广。二人同朝为官,又是吉水(今江西吉安市吉水县)同乡,解缙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的进士,而胡广成名虽晚,却是建文帝年间的状元郎,在学问方面可说是并驾齐驱,旗鼓相当。明成祖朱棣在做了皇帝之后,对他们非常信任,任命二人做了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

  • 如果太子朱标没有病逝,那么朱棣还会谋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棣,明朝,历史解密

    朱元璋打算迁都开封,让朱标去勘探开封情况的时候,太子朱标突然病逝,从此大明朝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帝王。朱元璋为了表示对朱标的思念,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储君,并且将天下传给了他。然后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那就是朱棣为了称帝,在北平起兵南下反抗建文帝的朝廷,并且成功夺取了帝位。如果朱标没有死,按照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