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端的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吕端的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068 更新时间:2023/12/9 23:00:32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县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的弟弟。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吕端出身官宦之家,好学上进。后晋时期,凭借父荫,候补千牛备身。后周时,担任著作佐郎、直史馆。北宋建立后,历任浚仪知县、定州通判、太常少卿、成都知府。清廉俭约,百姓安宁。宋太宗即位,充任开封府判官,因事贬为商汝司户参军,迁太常丞,出任蔡州知州,政绩良好,历任开封知县、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大理少卿,拜右谏议大夫、开封府判官、卫尉少卿、枢密直学士、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正式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任门下侍郎、兵部尚书。为政识得大体,清简处事,“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宋太宗驾崩后,力挫阴谋,扶立宋真宗即位,担任右仆射。咸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去世,时年六十六,获赠司空,谥号“正惠”。《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主要影响

在宋太宗传位真宗的过程中,吕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真宗即位之初的稳定政局也离不开吕端,他在对待拥立赵元佐集团的人的问题上,很稳健老练。他首先让李皇后之弟李继隆为使相,表示尊崇,出镇陈州。接着,吕端以王继恩、李昌龄交接请托“泄露宫禁语言”的罪名,对王继恩较重处分是(安置均州),对李昌龄只是以大幅度贬官(贬为忠武军司马)了事。处理秘书监胡旦,只说他起草诏书“颇恣胸臆”,有诽谤言辞,除名流放浔州,处理也是偏重的。但在处理时,吕端都没有指明他们是因拥立赵元佐而得罪的,而且除王继恩以外的诸人,也都得到了从宽处理。

轶事典故

镇定自若

吕端渡海出使高丽时,风暴折断了船的桅杆,船上的人都非常害怕,只有吕端仍旧在读书,像在斋阁时一样。

大事不糊涂

《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这句话,原出自北宋太宗多年体察吕端后对其处事为人的一种无可辩驳的评价,而且也确实反映了吕端的人品和才干的真实情况。从历史书籍中能找到的,能说明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事例有以下两件事:

其一,太宗曾向吕端问过计策,说自从汉唐以来,有过封乳母为夫人的事情,要吕端拿个主意,如今该怎么办才好呢?吕端回答说:“以前汉唐朝代跟现在不同,那个时候或者是因国大,或者是因为名声好,才那样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这么说吧,法无定法,礼无定制。”吕端这番话使得太宗大开心窍。

其二,吕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几年的时间,他就主动的奏请圣上将相位让给了寇准,由寇准接任宰相,吕端自己又做了参知政事那个有相职无权的谋事官职。后来寇准也做了参知政事,按理说吕端在前,寇准在后,其名次排列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可是吕端偏偏奏明圣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准之后,并得到了恩准。吕端不计名利地位,遇事顾全大局,处事以清廉简洁为原则,在当时传为佳话。

有这样的事实,加之平时吕端临朝很少发表高谈阔论,就有些人误认为吕端是个糊涂人,然而宋太宗却认为这都是一些小事,吕端只不过是“小事糊涂”罢了,遇有“大事不糊涂”。

太宗的话是言出有据的。宋时,天下战事此伏彼起,内部也不够统一。西夏李继迁造反,搅得西部边境不安,宋出兵攻夏。保安军逮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来想把她杀了。为此,宋太宗单独召见寇准,询问他有何意见。当时,寇准没有不同意见拿出来献上。在寇准退朝的时候,被吕端瞧见。吕端猜得朝中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在谋划当中。就让寇准留步问个究竟。吕端问寇准:“陛下是不是提到找我吕端商量事情的意思?”寇准说:“没有!”

吕端心想口出:“边关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让我知道,若是有军国大事,商量大的计策,我吕端身为当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寇准听了吕端这番话,觉得这件事确实重大,就将方才太宗召见他是为了处置李继迁之母的事情如实地告诉了吕端。吕端问寇准:“圣上打算怎么处置呢?”寇准回答:“圣上的意思是把她在保安军北门外斩首示众,打算用这种处置方法来镇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们。”吕端听到这个地方忙说:“若是这么处置了,可不是什么好办法。”于是吕端又亲自上朝奏本,提出不要斩杀李继迁母亲的意见。他为了说服太宗,还用秦、汉项羽欲杀邦之父的故事相劝说,他说:“李继迁是个反叛之人,今天杀了他母亲,明天能逮住李继迁本人吗?如果不能的话,不就结下了更大的冤仇了,不就更加坚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吗?”太宗听了吕端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问道:“照你这么说,对李继迁的母亲该当如何处置呢?”

吕端见太宗有了活话,便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他说:“以本人想到的不算高明的办法,请圣上想想,是否把她放到延州那个地方去,派人好好护养着她,以此招睐李继迁回心转意,不再造反。这样的话,虽说李继迁不可能马上就降宋,但是,我们终究可以用他母亲在宋来拴住他的心。至于他母亲的生死大权,还不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太宗听了吕端的这种深谋远虑的想法,心里想吕端真是聪明过人。想我朝中有这么多大臣,没有人提出过吕端这样的高明意见,差一点误了我的大事。于是,就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起来,直到病死延州。后来李继迁也死了,其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对待他祖母的情份上,就暂时归顺了宋朝。

还有更重大的事件,就是在拥立太子真宗继位的问题上,发生的拥护和反对的斗争。那还是宋太宗在世的时候,太宗的身体有病,就安排了后事,立真宗为太子,以备将来由他继位,执掌宋朝天下,并且让吕端负责太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等项事宜。太宗病情严重的时候,朝中有一些内侍和大臣,对太宗死后由谁来继位发生分歧,甚至演变成一场宫廷斗争。

朝中有个内侍叫王继恩,他嫉妒太子过人,怕太子继位后对他不利。他就起了歹心邪意,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告谋另立太子,以便让他们认为合适的人继承王位。

太宗的病不治而终。太宗驾崩了,但朝中不可一日无主。皇后命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觉察到可能有什么变故,就叫手下把王继恩锁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许他出入。然后自己急奔朝廷。吕端被召到朝廷以后,皇后对他说:“皇上不在世了,按说立太子就是为了让他继承王位,这也是合乎情理,顺理成章的事情,看看现在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吕端听罢皇后的话,就毫不犹豫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么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对于这么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后。”皇后听了吕端的话,让太子到福宁庭中坐上了皇位。

太子真宗继位后,第一次登殿时,垂帘接见朝群臣。当吕端率众臣前来殿中晋见时,一看是这个样子,宁是站在殿下不拜。当时皇后问吕端因何不拜?吕端寻思了一下说:“请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让我们看清楚了再拜。”这时皇后让真宗照吕端所说的卷了帘坐上了正位。吕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确实是太子无误后,才率群臣跪拜,并且三呼万岁。

接着真宗对阴谋另立太子的那几个奸侫,一一外贬,使得真宗的地位更加稳固。

真宗继位后,每次接见朝中大臣,都对吕端很恭敬,肃然拱揖,不呼其名;因为吕端长得体大肥胖,宫廷台阶稍高一点的,真宗都特别关照有人扶他上去。遇有奉召到殿中商讨军国大事时间长了议论不休的时候,吕端却能说出轻重缓急,并且条理分明,条条是道。吕端的意见每次都被真宗所采纳。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权是如何看待诸葛瑾的?为何如此信任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汉中王刘备在成都称帝以后,一心要为前将军关羽复仇。尽管翊军将军赵云等大臣反复劝谏,他仍然一意孤行。不久,车骑将军张飞因为虐待部下,被帐下将张达、范疆两人杀害。随后,两人拿着张飞的头颅去投奔孙权。这无疑是给刘备火上浇油。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七月,蜀汉昭烈帝刘备决定亲率各路军队进攻吴侯孙权。孙

  • 古代打更都是在三更半夜的 古人睡觉不会被吵醒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古代晚上为什么要打更,睡觉老是被吵醒难道不烦?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特别是古代查案的电视剧,总是可以看到更夫在半夜还在熬夜打更,告诉大家什么时辰了,让睡在床上的人知道现在什么时辰了,不过有些人就在想,为什么晚上还要打更呢?睡觉的时

  • 如果石达开不死,能够挽救太平天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太平天国短短的十四年里,当时农民战争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厉害的程度,这是一场虽然兴起于南方但是已经涉及到了全国的农民战争。而且尤其是在新时代,这样的一场农民战争还具有以前的农民起义所不具备的许多特征。比如说这是第一次遭到了内外镇压的起义,也是第一次反资本主义,并且还具备一整套完整策略的起义。这一场在清

  • 班超能够凭一己之力降服西域的秘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班超能够降服西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班超并不是凭借一己之力降服偌大的西域的。提到汉朝和西域的渊源,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他就是张骞。汉朝之所以能够知道西域,还要拜他们的老对手匈奴所赐,当时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连续不断,匈奴为了能够击败汉朝,也开始搞起外交,当时汉朝并不知道在广袤的西域土地上还有这么多的小

  • 在古代,太监手上总是拿着一柄拂尘,是做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皇帝都是比较迷信的,一些皇帝对道教的某些“法术”非常迷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拂尘最早见于晋朝·无名氏《白紵舞歌诗》之一:“袍以光躯巾拂尘,制以为袍馀作巾。”拂尘又被人们称作尘拂、拂子、尘尾、云弹,是一种在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拂尘原为道家

  • 孙权杀了关羽后,为何将人头送给曹操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19年的时候,针对刘备而言它是喜忧参半的1年。这一年他历经半生的拼搏,总算即位了,可是守候他半生的好哥们关羽,却在年末的那时候被孙权砍了头。关羽是刘备一辈子的好哥们,对他的忠实更在张飞之上,在以前为了刘备的2个媳妇,关羽甘愿作上了曹操的将领,而之后给刘备守备荆州,还回绝了东吴的联婚。就这样1个

  • 汉武帝的凉席是怎样的?为何很少有人能用得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季,天气十分燥热,大家一定是想闷在空调下不想出来吧,或者说用用解暑神器,而且每一到夏天,家家户户都必备了凉席,这个凉席其实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至于要追溯它的历史,这个就不是小史要去研究的,这些都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事,对于古代的凉席呢,大多和现在的凉席是一样的,大多也是用竹子做的

  • 商鞅为什么非死不可?详解秦惠文王杀他的3个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俗语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无数功臣最后的命运就是被帝王杀掉,那么商鞅为什么非死不可呢?除了被秦惠文王猜忌之外,还有其他的理由,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来给各位详细讲讲。一、奋六世之余烈,卸六世之磨,杀六世之驴。秦国真正强大,还是要从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秦孝公在位期间,什么都不管,把整个秦

  • 为什么说二代帝王会决定王朝的走向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回顾历史上历代王朝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一个王朝的繁荣与稳定不是开国皇帝所能决定的事情。往往是第二代真正影响这个王朝的发展方向。例如,在辉煌的秦朝和隋朝,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是伟大而有才华的皇帝。在他们的管制之下,秦朝和隋朝一度的繁荣。然而,当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胡亥和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

  • 古代赘婿到底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你真的了解古代真正的赘婿是什么样的吗?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所谓赘婿,指的就是上门女婿,古代人说话文雅一点,称之为入赘女婿,简称就是赘婿了;所谓赘婿,其实就相当于男方嫁给了女方,以女方父母为父母,所生子女从母姓,承嗣母方宗祧;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变通,毕竟如果女方家里全是女儿,又颇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