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屈原是司马迁杜撰的人物吗?真相是什么?

屈原是司马迁杜撰的人物吗?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903 更新时间:2023/12/20 16:43:16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认知当中的端午节,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而屈原这个爱国诗人的形象,早就已经深入人心,可是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有人跳出来说,屈原其实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都是司马迁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你会怎么想?为什么会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究竟有什么证据?屈原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这个怀疑由来已久。疑团主要有四:其一,清末的经学大师廖平、民国的大学者胡适等人,发现在先秦的文献都没有“屈原”的记载,因此他们认为屈原是虚构。其二,最早提到屈原的文章是西汉贾谊写的《吊屈原赋》,而且在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介绍了屈原生平后,“屈原”才横空出世,为人熟知,以前一直默默无闻。其三,屈原爱国,受楚国人崇敬,敌国凭什么也要崇敬他,为他投粽子喂鱼?其四,端午节起源于西晋,比传说中的屈子时代要晚五百年,和屈原八竿子打不着。针对对这些历史疑点,我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一.在先秦史籍中,为什么“屈原”没有见诸记载?

我想,可能跟秦朝“焚书坑儒”事件有很大关系。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郡县制”,要求按古制分封。遭到丞相李斯驳斥。秦始皇采纳李斯言,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非博士官所职,天下人敢有。私藏《诗》《书》和百家言的人都到守尉那里一起烧掉,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九族;官吏知情不报与之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大刑劳役侍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可以保留。如果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可见,秦始皇为了净化统一后六国人民的思想,维护秦王朝专治统治,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整顿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导致思想混乱的社会局面。在秦始皇如此强大社会舆论压力前,哪一个人敢冒杀头示众灭九族的风险去私藏书籍?

在此事件中,受害最大的当然是秦国以外的六国历史文化。而且楚国又是六国中受害最重的。楚国历来是南北民族矛盾制造者,是影响国家统一的绊脚石。南北矛盾由来已久,不仅在战国,在周朝就已经显现,否则周昭王怎么会葬身鱼腹呢?屈原作为反秦急先锋,是秦国头号通缉犯。为什么秦王派张仪到楚国用重金贿赂了靳尚和楚怀王宠姬郑袖,离间楚怀王与屈原关系?说明屈原早就被秦国盯上了。不要说六国统一了,就是没有统一时都恨不得挑拨楚怀王杀了他。屈原注定是要被秦国赶尽杀绝的。

屈原的诗文大多数都是忧国忧民,维护楚国利益的诗歌和言论。秦王怎么可能容忍屈原这样狭隘的爱国思想留下来祸害自己统治?

可以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焚就是要焚像屈原这样的狂热爱国主义的诗书,坑就是要坑像屈原这样的政治儒生。

所以,我认为在先秦史籍中没有出现“屈原”的记载根本原因:一.屈原官位最高时只相当于部长级别(左徒),而且长时间被楚怀王疏远不受重用,所以当时各国可能对他不太熟悉,记载本来也不多。二.秦国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大清洗运动。像屈原这样早就被秦国盯上的政治文人,即使有记载,也会被赶尽杀绝。焚书坑儒的铁律实际上就是为他们量身订做的,不信,你仔细看看秦始皇焚书内容就知道了。所以这样看来,屈原不从史册中灭迹,谁灭?

二、为什么屈原跟贾谊不是同一朝代人,司马迁把他们拉到一起写《屈原贾生列传》不是历史虚构?

许多人一看到屈原是战国人,而贾谊是西汉人,就认为司马迁把屈原与贾谊放在一起列传,风马牛不相及,怀疑司马迁虚构造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贾谊为屈原作《赋》时离屈原死只有百余年。屈原(前340-278),贾谊(前200-168),屈原死后78年贾谊就出生了,出生在秦朝(前221-207)灭亡后没几年。这代人可以说对秦朝文字狱印象是有,但心情亢奋之时,发发牢骚,估计还是有可能的,毕竟不是秦朝统治嘛。

秦王焚书坑儒,人灭人,但天不灭人。就在屈原(前340-278)怀石投汨罗江死后百余年,历史一幕又重演了。贾谊在朝廷主张变法,被反对派周勃灌婴等人污蔑陷害,遭孝文帝疏远,贬为长沙王太傅。当他经过湘水时,看到涛涛的江水,想起了自己境遇何不就像当年那个怀才不遇投江而死的屈原,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慷慨激昂的《吊屈原赋》。这才使得忧国忧民的屈原,涅槃重生。好人自有好报!

据《史记》记载: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资料记载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35或145,死不详。我认为前145更准确些。因为贾谊死为前168,按古代16年一代计算,孙子应该生于前136年。根据此段叙述语气,司马迁是把贾嘉当晚辈看。所以我认为司马迁出生前145年好些。

这样从时间上看,司马迁与贾谊也没有磨面的机会,更没有私交。他对贾谊的个人情况了解大部分可能也是从其孙子贾嘉书信里得到的。因此司马迁跟屈原和贾谊都没有关系,把他们放在一起列传,完全出于贾谊与屈原两个出生年代相近,人物命运相同。他们同样是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同样是被奸人所害,不被重用,同样是怀才不遇,郁闷而死。所以我认为司马迁把屈原和贾谊两个放一起列传,实在适合不过了。

三、屈原爱国,受楚国人崇敬,投粽子喂鱼,其他敌国凭什么也崇敬他?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屈原是楚国人,他忧国忧民,出生入死,一心想挽救国家于狂澜,但始终不被楚王理解,直至国破人亡,含恨而死。楚国人崇敬他可以理解,但其他国家崇敬他似乎不可理解。这个问题,只要放在历史长河中看,就迎刃而解了。秦朝的统一可以简单归纳为硬件设施的统一,而精神文化等软件设施远没有统一,而这方面统一从汉朝才真正开始。

一个优秀的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吸收古今内外所有民族的文明成果,为其所用。所以,秦朝不喜欢屈原爱国忧民思想,不代表其他朝代都不喜欢。历史证明,一切无私为民的思想永远是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灯塔,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永远会被人民牢记!

四、端午节起源于西晋,比传说中的屈子时代要晚五百年,为什么八竿子照样打得着?

风俗需要在民间和统治阶层中间慢慢酝酿,淘汰掉其中各自认为消极的成分,留下共同认可的精华。所以,风俗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洗礼和沉淀的过程。比如“过年”风俗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定下来,历时上千年,比”端午节”耗时更长。所以,端午节起源于西晋,比传说中的屈子时代要晚五百年,非常正常,不足为怪。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科举考试中有哪些舞弊的手段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科举制是以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朝创立,至清朝灭亡,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一千三百多年当中,既有说不尽的十年寒窗,一朝高中,也有道不完的不学无术,科场舞弊。在这些无数的舞弊手段中,“走后门”无非是最为普遍,也是最难禁止的一种。考生通过贿赂考官,或与考官拉关系,使其为自己的卷子判高分,以赢得金

  • 大秦君主到底姓什么呢?真的是姓赢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有不少人在争论,秦国君主到底姓什么,有的人说姓嬴有的人认为姓秦。有部分“网络侠客”“引经据典”说明别人都文化不足,秦国君主当然姓秦。说起大秦君主,我们先谈谈秦国。秦国的国号来自于地名。西周时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905年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

  • 皇帝身边的侍卫一般是如何选拔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皇帝其实对自己的贴身侍卫是很不放心的。不少人皇帝特别规定,没有自己的命令,贴身侍卫是绝对不准到自己身边来的。这也造成了古代一些皇帝因为得脑溢血等急症,没有及时得到治疗而死亡(古代很多皇帝猝死,大约就是这种情况)。或者一些刺客高手进入皇宫,从容杀掉皇帝,结果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比如雍正去世的传

  • 张飞的丈八蛇矛是如何制作的?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张飞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以其勇猛、鲁莽、悍将而著称。他和关羽有着“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之称。在古代打仗武器是最重要的,一把好的武器可以直接取人首级。很多人都知道关羽的武器,青龙偃月刀,名字就非常的霸气,但很少有人知道张飞的武器,那么张飞的武器是什么呢?张飞的武器名叫丈八蛇矛,又名丈八点钢矛

  • 唐朝时期的房价如何?和如今相比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人自古就有成家立业思想,而要成家,则必须要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然而如今各个地方房价之高,令人瞠目结舌,有时候我们便会想,如果生活在古代该多好,就不会有这么高的房价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妨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房价吧。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大唐的正牌公务员。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

  • 宋朝发生过很多起义,为何都被镇压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要看咱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还真是应了那句话,天下之大,总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实这话在新中国还没有成立之前来看,是非常正确的。毕竟在封建制度下的国家,是没有办法实现所谓的真正人人平等,而且各种法律制度都是不健全的,没有办法让老百姓们感受到安全,也没有办法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平均的利益。所以这才会出

  • 王朴胆子有多大?与朱元璋争辩还不服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王朴是明朝初期的一个正七品的谏官。作为谏官,他的性格非常刚正不阿,可惜遇到的是脾气不好的朱元璋,面对王朴的多次忤逆,朱元璋最后选择杀了他。性格刚直的他,在此期间多次直谏忤旨,把朱元璋惹得不高兴了,直接将其罢黜,但不久后又将其起任为御史。经过了这么一番波折之后,王朴依旧没有改变其直言快语的性格特点,尽

  • 汉武帝母亲地位低微,为何他能被选为太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皇位传承往往父死子继,以立嫡立长为依据。如果没儿子,则兄终弟及。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非嫡非长,母亲王娡是楚霸王分封的燕王之曾外孙女,虽有贵族血统,但已沦落为平民,且又有过婚姻,后台不硬,地位不高,汉武帝却从十四个皇子中脱颖而出,成了天之骄子,让人满腹孤疑,他们到底有何能耐,使何手段,

  • 秦武王除了爱好举鼎,还做过哪些正经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的儿子,也是秦昭襄王的哥哥,他算不上什么明君,平生最爱彰显自己是个大力士,结果在自己去举龙文赤鼎的时候,被龙文赤鼎砸到右腿,当天晚上就没了。那么除了这些事情,这位秦武王有没有做过正经事?答案是有的,他做的最对的一件事情,就是打下宜阳。秦武王之所以能得到这么个谥号,不仅仅是

  • 古代才女能不能上学?有哪些培养方式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大约两千年前的东汉,临朝的邓太后(邓绥)下了一道旨意:征召五岁以上的皇室和邓氏子女共七十余人,一律到专门开设的学馆中学习经书。而考核他们学业的监考老师,正是太后本人。这是不是让人大跌眼镜?古代女子不仅能上学,还是男女同校?虽然在汉代,进学堂的女子,主要还是身份贵重的宗室女或外戚女,但是也足以证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