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人类史上的灾难,黑死病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为何没有波及中国

人类史上的灾难,黑死病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为何没有波及中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556 更新时间:2024/1/6 9:33:39

遂令邪风伺间隙,潜中瘟疫於疲氓。——《晏太尉西园贺雪歌》

如今这个后疫情时代,经历了2020年初新冠病毒爆发伊始在家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绪,也经历了举国动员通力合作,各地人民服从安排的责任,又体会到国内疫情平复后,我国对外援助的大国担当。中国历史上的防疫奇迹远不止这些,在110年前,一位海外归来的博士,用他的才智拯救了东北的千万人民。

黑死病的历史

黑死病,起初并不叫这个名字,它被称作“查士丁尼瘟疫”,这个名字是因它的第一次爆发所起。很多人都听过查士丁尼的这个名字,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也会提到他。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东罗马帝国将其因分裂而损失的所有古典罗马的领地全部收入帝国的麾下。正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皇帝,上天与其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正如很多病毒的起源一样,起初只是一个人的死亡,后来是一个家,一个商队,一个村庄,最后是一座城。瘟疫在公元542年的春季全面爆发,随着病毒的迅速传播,每日死亡人数很快就到达了5000人,甚至有时候会到达10000人。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君士坦丁波利斯,几乎变成了一座死城,因为这场瘟疫,东罗马帝国中兴的美梦随着诵经班的音消失在了天边的落日中。瘟疫爆发17年之后,东罗马帝国的人口损失达到了40%。同年,保加利亚人抵近君士坦丁堡,瘟疫悄然而至。

在很多感染鼠疫相对严重的地方房屋的墙上都会写上一个“P”字,以其在警示来往的过路人,这里住着鼠疫病人,要赶快离开。这个时候的黑死病传播,实际上和当时的淘金热以及水路发达有很大关系,也有记载说,是蒙古西征的时候,投掷尸体传播瘟疫攻城,所带到欧洲的,但是不管种说法,最早的记载,鼠疫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登陆,从水路和陆路传播到四面八方。

作为当时古典罗马的明中心,亚平宁半岛的商业经济文化发达,各路商人或者是传教士,都从此路过或者从此离开,这无疑加剧了病毒的传播,从亚平宁半岛,到小亚细亚,去往西欧,从多塞特郡登陆,肆虐不列颠岛,又从法兰克跨过莱茵河,到达德意志,最终到达俄罗斯。这持续了6年的瘟疫,夺走了欧洲将近2500万人的生命。这让本就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更蒙上了一层死亡的面纱。

黑死病祸起东北

1910年的中国,大清国摇摇欲坠,这个古老而又庞大的国家历经沧桑,在满朝文武还在康乾盛世的美梦中尚未醒来时,一声声隆隆炮响,坚船利炮轰开了清国的国门,短短七十年,这个朝的中兴之梦就化作了泡影,现在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时分,似乎上天想让他离开得更快些。

鼠疫,这个被称为黑死病的致命病毒从西伯利亚传到了东北,这个满清的龙兴之地,似乎将在最后时刻,断送他的未来。10月26日第一起病例出现在满洲里。10月27日哈尔滨宣告沦陷。10月30日长春危在旦夕。11月2日沈阳岌岌可危。11月16日感染最为严重的哈尔滨,近3/4人口被感染的傅家甸被隔离。

一张张被加急递送的奏疏呈上书案,大清朝野震惊,又逢俄日争夺东北,两国都以防疫为名加派人员企图控制东北,施肇基是当时的防疫大臣,他邀请各地名医,但是却都遭到了拒绝,这些医生都害怕自己也感染上鼠疫。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的伍连德,年仅31岁,他带着助手就踏上了前往东北的列车。

在那个年代,抗生素刚刚被发明,而中国正在刚从封闭到打开国门走世纪短短几年,内地地区仍然处在一个封闭状态,东北虽然是多国争夺的地方,有很多的来自外国医生商人或者时节在那里,但是,他们又怎么引来足够的药物和刚刚发明的抗生素。

伍连德超前的举措

当时即将春节,有大批在关外闯荡的人带着一年的收获回到家乡,带着瘟疫回到家乡,疫情失控近在咫尺。伍连德向施肇基汇报现状,那里的医生医学素养不够,药物短缺,财政资金不够,隔离房间还没有来及筹备,又不能及时封城,彻底断绝来往交通,焚烧尸体不合风俗等等。在当时的医学史上认为,老鼠是病毒的主要载体。

在东北动辄零下数十度的地方,老鼠不应该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活动,为什么还会在不停地加重。冒着大清法律的禁止和同行医生的劝阻,伍连德解剖了尸体,摘取了身体的部分组织,将病毒加以培养,经过数日的观察,伍连德确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呼吸和唾液的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而并非是先前所认为的有老鼠传给人类。

伍连德急忙向清政府奏表,希望清政府可以封城隔离患者,这一行为正中下怀,清政府直接同意了他的要求,并任命他为东三省防鼠疫总医官。伍连德确认了瘟疫的传播途径为呼吸传播,他因此而制作一种口罩,此种口罩主要制作成分为棉纱,这种制作方式的好处为价格低廉,制造简单,他加之以调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制作,储备数量巨大,故可以不断地供给给市民。

他又上疏希望能够将尸体火葬,但是这一行为,在当时是难以理解和难以接受的,但好在他有一位友人,就是上文提到的施肇基,他以他优秀的才华和政治手段,说服清廷同意火葬,并将死者触碰过的物品火葬。

拯救一代中国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

在新年的爆竹声中,在焚烧尸体的烈火中,东北的死亡人数大幅减少,感染者也越来越少,此时距离伍连德到达哈尔滨67天,1911年3月1日,24小时之内,哈尔滨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感染,之后也无感染及死亡。这座城市终于迎来了劫后的曙光,在这次东北大鼠疫下,共有六万多人死亡,其中傅家甸为七千两百余人。

在伍连德宣布傅家甸解除封禁后,百姓走上街头,奔走相庆。鼠疫结束后,伍连德继续研究,提出了一项里程碑的学说:肺鼠疫。伍连德对于那一代中国人来说,有着极高的地位,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国士,庇佑着中华大地上的可爱人民。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外滩钟声》60年代物件大盘点,带你重温当年的氛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40年风雷激荡!40年神州巨变!《外滩钟声》用真挚纯洁的爱和情,浓浓的邻里情勾起60后满满回忆杀!今天就跟随咖宝宝来一起回忆属于60年代的古董物件。穿着单一且统一,军装裤白衬衫外加一个军绿色帆布包,成了那个年代人们普遍的穿着,女生再加上两个大麻花辫。从外表就能看出来是

  • 英国人看清朝砍头刑罚,当场说出一句话,否定中国文化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有一种比较严重的死刑就是砍头,它属于比较古老的死刑惩罚方式,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只知道人类比较重要的地方就是头部,所以将头给砍下来,人的肉体就会慢慢消亡,就算是大罗神仙也无能为力。古人当时对心脏还不了解,不知道它也是对生死进行衡量的器官。而且在古代进行砍头的话,是非常有仪式感的,首先会

  • 《末代皇帝》幕后:太和殿取景,梁家辉拒演,溥仪太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1967年3月17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去世。在溥仪的一生中,曾三次登上皇帝的宝座,却又三次仓皇的被人赶下来。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牢笼之中,只有最后的十多年时光,溥仪过得还算是惬意,更是写了自传《我的前半生》,在出版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电影《末代皇帝》就是改编于这部自传,以及溥仪老

  • 陈炯明:曾轰炮总统府,晚年为生活四处借钱,死后用母亲棺材入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时间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没有边界,失去的时间不能找补回来,而未来的时光也无法预判。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淡忘曾经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千千万,他们虽然已经不在世上了,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没有被时间所洗礼。但是有一些人,他们生前的一段时间辉煌,但是死后却被人们遗忘了。孙中山先生是近代开天辟地的人

  • 1967年溥仪临终前,反复嘟囔地说:我想见他最后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溥仪的一生可以说是屈辱的一生,虽然从小身居高位,可是从始至终都是他人手中的傀儡,直到最后被我党改造,他终于能够以一个正常人的身份生活下去。1967年,溥仪的悲惨人生走到了结局,在临终之前,他曾反复嘟囔着一句话:我想见他最后一面。那么,溥仪到底想见谁呢?溥仪所说的这个人其实就是溥杰,两人是同

  • 《琅琊榜》从策略逻辑到抛出大于《大明王朝1566》?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电视剧《琅琊榜》与《大明王朝1566》:权谋与逻辑的比较电视剧《琅琊榜》和《大明王朝1566》是非常受欢迎的古装剧。两者都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人物,但在策略和逻辑上,哪一个更胜一筹?在《大明王朝1566》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客们争论不休,帝王们应对各种挑战的地方。这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场面无不

  • 采药人迷失在大山,意外看到坠毁飞机,被尘封52年的历史由此揭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大自然浩瀚无穷,无边无垠的大海,广袤浓密的森林,宽广是他们共同的属性,人类作为大自然当中的一分子,不断地繁衍着自己的文明,在地球上,人类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孕育过不同的时代,而大自然岿然不动,默默地观察着人类的一切活动。而在大自然当中,也掩盖着无数人类曾经存

  • 因为不能自证身份,90岁山西老兵,指着纪念馆照片说:这就是我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诗集》在世界人类史上,日本对于中国开展的全面侵华战争,是必须载入史册的一次罪恶,日本侵略者在这一次战争当中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他们凭借着自己在当时的国力优势,对当时相对落后的中国开展了残忍的攻击,在当时的国内环境当中,中国的武器以及士兵的战斗力都低于已

  • 以前人人夸赞太平天国,现在反而开始推崇曾国藩,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不知道从何时起,晚清重臣曾国藩逐渐成为后人备受推崇的一个人物,甚至有很多人都不了解他的事迹,就各种学习他的处世之道。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对曾国藩的认识,应该停留在他建立湘军,并领导湘军打败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其实,在这过程中,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曾国藩甚至曾因打不过太平军,差点跳水自杀过

  • 500士兵防守的东交民巷,为何“十万”义和团,两个月无法攻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这是发生在清朝晚期的一个真实故事,以至于现在成了一个笑话被人常常谈起。十万的数字有些浮夸,实际上直接参与攻打西方列强使馆的义和团民众只有数千人。而驻扎在列强使馆的士兵也不仅仅是500人,还有近1300人的武装人员,外国使馆内可谓全员皆兵。在力量如此悬殊之下,始终无法攻占使馆区的最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