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的特色官报,是如何做到口碑一般但销量领先?

清朝的特色官报,是如何做到口碑一般但销量领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54 更新时间:2023/12/26 7:02:19

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侵吞清朝利益的同时,也给清朝带来不少新鲜事物,报刊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原本有和报刊类似的的信息传递工具,“塘报和坻报”。塘报是自下而上,由地方官员朝廷上报地方信息;坻报则是自上而下,朝廷将可公开的朝政信息整理并发抄,以便各地官员了解朝廷动向。

不过它们和现代报刊的区别也很明显。例如,并不对全体国民公开、信息范围相对更窄(如塘报更侧重军事信息)、信息采编方式、对信息不做评论分析.......“塘报和坻报”的信息传递能力相对于现代报刊还是要差不少。

但是朝廷并不认为自身有满足臣民“知情权”的义务,也不认为臣民皆有议论、监督官员、朝政的权力。因此清廷并不在意这些差异,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重视“报刊”这个新鲜事务。

注:在1901年推行新政前,清廷只在百日维新期间通过官书局创办过《官书局报》《官书局汇报》等五份报纸。

不过随着各类民报的创刊和发展,清廷也慢慢意识道了一个问题,原本被朝廷把持的信息传播权开始松动了。

一些朝廷不想公示的朝政和信息,开始在皇朝上下传播;一些朝廷想处理的话题,也被市井小民所热议;甚至于一些“逆党、反贼”公然通过民报,刊发诋毁皇朝的言论……

清廷虽然有意整治,但是这些民报要么有洋人背景、要么开办于租界,朝廷缺乏有效的手段去管束它们。因此“庚子之乱”后,借着推行新政的机会,朝廷也开始大力办报,以期夺回丢失的“阵地”。

1901年到1912年清帝逊位的十年间,朝廷共创刊了110多种报刊,而且发行量很大,各省排名前列的报刊基本都是朝廷的官报。但是朝廷在取得这个成就的同时,也有尴尬–民众对官报非冷淡。

因为这十年间官报没有出过一个知名的记者、编辑或报人;也没有发出过一则重量级的报道,而且官报对于皇朝的热点事件也常常兴趣不足。例如“乃武与小白菜案”,上海的《申报》对此案追踪并深入报道三年。但若只看同时期的官报,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个普通地方小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异的现象呢?可以用1902年创刊的《北洋官报》为例(袁世凯督办),来看看朝廷具体是怎么办报的。

上图红框中为第一代“媒体广告”

首先《北洋官报》的报馆架构就和《申报》之类的民报迥然不同。

朝廷对北洋官报局的管理团队非常重视,主管“总办”及其下属人员皆是朝廷官员并有正式品级(总办四品,其他依次递减)。但是对于报刊的另一个重点–采编,朝廷又是另一种态度。

北洋官报局没有设置专职记者,而是以兼职的“报告员”代之。这些报告员大多由各主要城市、港口、府衙的官员临时充任。也可以说官报的信息采集还是在用传统的“塘报”模式,由各级官员向上汇报。

各省在组建自己的各类报刊局时,人员、组织架构等基本都照搬了北洋官报局的模式。

因涉及自身的政绩、利害冲突、裙带关系等等,这些“报告员”上交稿件的内容是可想而知的–以汇报成绩为主。虽然偶尔也会涉及到朝廷的一些不足,但主要都是替上官辩解、粉饰。至于挖掘这些信息背后隐藏的问题,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原本应该占据版面的“新闻”,很快就被读之如嚼蜡的书、文牍所替代。而且官报对此也直言不讳:

民报以新闻为主,文牍为辅;官报则以文牍为主,新闻为辅。《四川官报》甲辰第32册本报只登载官文书,不述新闻、不撰论说,亦不转载别报论说、刊发诗词,及无关政事之文建,以符合官报名义。《两广官报》1911年6月11日

另一方面,朝廷为了尽可能地消除“负面”影响,对于内容的审查也很严苛。《申报》在1911年8月报道了一则相关事例:

吾国政府瞻循情面,顾忌太多…如前日详参内务府一折中有某项浮冒若干等语,指责内务府吞蚀积弊甚详,上月二十四已有内阁交《政治官报》刊登,排印已就,忽传谕收回此折。《政治官报》只得临时拆版登他稿。

虽然是御史依照自身职责的弹劾并由内阁“报告员”转报,但顾虑到民众可能会因腐败问题而“怨恨”皇朝,所以朝廷还是要求撤稿。朝廷直属的《政治官报》都这样,其它各省对自己下辖官报的态度就可以想而知了。

因此当时的官报对于时事消息,大多只刊载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杂事来吸引眼球,如抓获奸夫淫妇、偷盗贼人等等。

民报带火的“论说”(类现今的时事评论),官报虽然也有涉及,但大多不直面问题。例如1905年8月《南洋官报》一篇涉及社会腐败、管理混乱的论说,给出的改进建议是“禁止随地大小便、查禁街头春药贴士(广告)”等等。

对于自身的办报理念,当时民报提出当为“人民之喉舌也,官吏之监史也”,以起到“监督朝廷、向导国民”的作用。而官报与之对应的主张则是–当为朝廷的宣讲机:

代官立言,而谕斯民……官所已言者,固为述而刊之,官所未言者,又必为详而揭之……《南洋官报》1909年2月10日

所以各官报的版面充斥着歌舞升平、安居乐业的内容。虽然能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大清正在蒸蒸日上”的幸福感、自豪感,但放下官报后就会明白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实际看到的是行将就木的皇朝。

因此民间对官报毫无热情、视而不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那么官报为什么在读者口碑一败涂地的同时,又能在发行销售量上远胜当时大多数民报呢?因为它们能强制摊派销售--看不看不重要,必须买才是重点。

像朝廷直属的《政治官报》,要求各省、重点城市、口岸等至少订阅三百份。各省的官报也有学有样,向省内的府县摊派,甚至于玩出了新花样。以各府县的地亩数来折算摊派数量(每亩按一二百文钱折算),相当于增加府县的税赋,并且将完成情况跟地方官员的考评挂钩。

由此官报的刊行数量动辄上万,相对应的民报,印数过万的不超过三家。如此骄人的成绩,也难怪《南洋官报》会自诩“二十世纪之新中国,其以吾官报为之代表”。

既麻痹了自己,某种程度上也让大清在赞歌中安静的迎来了自己的终局,也算是官报为朝廷做出的贡献。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大规模交战后的尸体是怎么处理的,有种方法听起来真的诡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大规模交战后的尸体处理方式因各种因素而异,包括文化、宗教、环境等方面。在古代战争时,尸体处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会导致疾病和臭味等问题。以下是一些古代大规模交战后尸体处理的方式。首先,火葬是古代处理尸体的一种方式。在印度教和佛教,火葬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印度教信仰丧葬主

  • 中国古代战役:大明王朝的哀歌,萨尔浒之战,三路明军为何皆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1619年2月,大明王朝关外白雪纷飞。然而一场大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明朝派出四路大军围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萨尔浒之战战争背景自万历朝鲜战争时后明朝国力衰弱,对东北女真部落管辖松懈,瞅准时机的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趁势崛起,统一女真各部。(叶赫部除外)努尔哈赤终于在西元1616年建国后金,宣

  • 太平天国曾给各省改名,名字一个比一个搞笑,看看你家被改成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太平天国运动可谓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然而,除了起义的激进和壮烈之外,太平天国还曾在其短暂的统治时期,为各省和地区进行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改名大会”。这场“改名大会”不仅改写了地名,还将人名和称呼涉及其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改名故事,看看你的家乡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改成了什么样子。一

  • 实力强大的东北军,在西安事变后,怎么销声匿迹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东北军的前身就是张作霖建立的奉军,在北洋军阀时代,这可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队。正是基于背后的实力,所以张作霖才几次三番地打进关内,成为北洋政府的末代统治者。不过在惨败给国民军后,张作霖败退东北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了。张学良接班后,通电全国,宣布接受南京政府管辖,这也是东北易帜。随后奉军改编为东北军,开

  • 主动退位还是被逼下台?扒一扒明朝第一位废后胡善祥的坎坷人生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历朝历代,皇后作为一国之母,协助皇帝管理后宫,身份地位极为尊崇。皇后是否贤德,也是判断皇帝是否贤明,乃至国运是否昌盛的重要指标。故而历朝以来,皇帝对于废黜皇后都是慎之又慎。今天笔者就想谈一谈大明王朝的第一位废后,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胡皇后。这位以“贤”著称的皇后,一路上千辛万苦地从太孙妃、太子妃再成为

  • 夏朝明明有文献记载,可为何西方学者却一直不承认?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但西方学者却一直不承认夏朝属于古文明,甚至认为夏朝是不存在的。那么西方人为何不承认夏?众所周知,现代考古学的文明界定标准是由西方人制定的。西方人判定文明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成熟的文字系统;一个是大规模建筑群,也就是城市;后来中国人又加了一条青铜器。按

  • 从宫女到皇后的距离有多远?对她来言,就差太监犯一次错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自古对于皇上来言,总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从皇宫内放一批宫女出去,自然也会再选一批入宫,如此循环运转,保持皇宫内的新鲜血液。汉朝虽初建也是这种模式,不过这事基本上都是由皇后主持,皇上很少管的。吕后身为有史以来第一位皇后,也曾主持过释放宫女出宫的事,但跟后来不同的是,这次放出的宫女,是被派往各地皇子的封地

  • 从英主到昏君:明英宗形象嬗变探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多位皇帝历史形象不佳,连带影响了后人对明朝历史地位的评价。然而他们在明清史籍中的形象前后并不相同,而是存在一个演变历程。最典型的案例非明英宗莫属。他在明清史籍中由最初近乎尽善尽美的英主,渐变为功过参半的中主,最后定型为始终昏聩、大权旁落的昏君。一、英主:《明英宗实录》对英宗形象的塑造明英宗朱祁镇

  • 历史解密:杨坚的皇后有什么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文献皇后独孤氏,名伽罗(公元543——602年),隋朝云中(今大同)人,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后,封为文献皇后。文献皇后柔顺恭孝,谦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宠爱。文帝上朝时,她与帝同辇而进,至阁乃止。候其退朝之后又一起回宫,同吃同乐

  • 从建文到永乐,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朱棣篡位后又会如何对待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荆州湘王府。看着前来捉拿自己的朝廷官兵,29岁的湘王朱柏一脸淡然,只是紧紧握住王妃吴氏的手,把最后的温柔给了这位心爱的女子:苦了你了。吴氏是开国元勋靖海侯吴祯的女儿,可不是只会哭哭啼啼的寻常女子。一颦一笑之间,夫妻二人心意已通。湘王府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很快便将朱柏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