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二品布政司与巡抚几乎平级,为何权力相差甚大?有何内情?

从二品布政司与巡抚几乎平级,为何权力相差甚大?有何内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508 更新时间:2024/1/18 10:35:43

1356年,朱元璋占领南京,设立了江南行中书省。从此以后,朱元璋开始承袭元朝的制度,大规模推行省制。

不过,虽然明制有不少承接元制,但由于刚刚经历动乱,朱元璋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例如,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先后设立了12个行省,但行省的权力过大,“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所以朱元璋为了出现地方做大,于是在公元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了行省平章事,将参知政事改为布政使,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熟知的三司制度,而布政使也因此脱颖而出。

一、布政司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按照早期的设置,布政使掌管行政权,按察使和都指挥使掌管司法和军事。不过随着制度的完善,布政使逐渐成为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核心人物。

正如资料所载,布政史司不仅负责地方税务摊派及征收,而且还掌管了整个地方的财政开支。这些开支不仅包括官员俸禄和军饷支出,同时也包括了供养中央的上缴支出。

这三项权力相当重要,收税使得布政使直接掌控百姓生死,是百姓眼中最具有权威性的人。而掌握财政开支,就不得不使得另外两司逐渐向其靠拢,并且使得布政使垄断了和中央的交流渠道。

——也正因为如此,布政使在明末清初被称之为“守土官之首”。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虽然朱元璋对行省制度进行了分割,但因为行政惯性,布政使还是成为了地方上的权力核心,虽然它只有二品的头衔。

靠着新出台的三司制度,布政使快速的完成了对地方资源的整合,帮助朱元璋建立了稳固的大统一政权。

从其影响上来看,布政使有力的避免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对于明朝早期的政治经济的恢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朱元璋早期的制度都过于强调为大统一服务,因此随着朱元璋的老去,随着制度的发展,三司制度逐渐出现种种问题。

虽然布政使号称“地方官之首”,但它终究只能靠着财政去影响其他官员,而无法真正做到对地方权力的有效统合。

在无事发生之时,布政使足以应对局面,可一旦有事发生,三司制约,各方调度迟缓现象就容易出现。

在明朝历史上,地方曾出现多次叛乱和大的战争,其中包括宁王之乱、土司之乱,还有著名的银匪之乱,以及倭寇之乱和北方边乱。

面对如此众多的问题,布政使无法做到有效的调度,以至于出现地方失守,中央对地方危机反应迟钝的现象。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危机来临之时,行政权和军事指挥权争权,闹到最后城破人亡,只能以死报家国。

二、巡抚的诞生与功能

——在这样的危机下,明朝统治者不得不将地方权力更为集中,因此三司制度的头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制度,巡抚制度。

明史记载:建文元年三月,遣“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巡天下。”“问民瘼,课吏治,皆得便宜行之。”

也就是说,明惠帝时期巡抚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而且他的登场如同汉朝的刺史制度一样,本质上是中央派出要员去巡视地方,是中央对地方的一种监察手段。

但正如前文所说,当中央采访使发现地方三司无法应对,各方调度失灵时

,他们必然会像汉末的刘表等人一样,建议设立更加强大的地方行政长官。于是巡抚制度正式登场。

《明史·宣宗本纪》记载:“洪熙元年八月癸末,大理卿胡概、(四川)参政叶春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此时的巡抚都为中央的派出大员,他们的登场是临时的,并没有对三司制度进行本质性的破坏,而他们的权威也来自于皇帝给予他们的信任,布政使只能对其恭敬有加。

但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各种地方动乱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明崇祯年间,为了应对恐怖的农民军起义,杨嗣昌等人甚至提出了建立五省总督的观点。

因此,巡抚制度随着地方动乱的持续性,变成了一种固定性的制度。而原先的巡抚也由中央派出人员,变成了中央的实职人员的兼职。

——例如,巡抚和总督不仅在中央有着极高的头衔,而且还开始加都御史头衔,监管军务。到此为止,基本上形成了巡抚全方位大于布政使的格局。

但是,根据《昭代典则》记载:“巡抚是以京官巡抚地方,布政使仍然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强龙不压地头蛇,中央虽然权力大,但人家的根基在中央。

而且,巡抚只是临时机构,终有一天是要回到中央的,巡抚走了以后,布政使依旧是大老爷。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布政使被彻底拉下神坛呢?

三、布政使们的黄昏

——这就不得不说到清朝布政使们的诸神黄昏。

众所周知,清朝和明朝一样也继承了前朝的制度,在顺治皇帝时期,清朝政府就先后设立了十几个省份的巡抚和布政使。

但清朝统治者似乎意识到了三司的问题,所以他开始有意识的将权力倾向于巡抚,而不是布政使。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顺治4年,仅仅只有广东省事先设置布政使后设置巡抚,其他的省份几乎全是先设巡抚,后设立布政使。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

随着战乱的平定,清朝进入了所谓的康雍乾盛世,这一时期社会较快的发展,政治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完善。

于是在乾隆时期基本形成了八总督和十八巡抚的固定格局,虽然巡抚的权力还未完全确定,但也基本上形成了布政使从属于督府的格局。

史料记载,乾隆13年清,政府议准:“外官官制,向以布政使司领之,但督抚总制百官,布、按二司皆其属吏,应首列督抚,次列布按。

学者评价:布政使仅仅成为了一省钱粮之总汇,从此失去了守土官之首的地位。

然而,在封建王朝,权力的博弈不是分个高低,而是零和博弈。

正如前文所说,巡抚和布政使存在着地头蛇与空降司令的斗争,但随着巡抚制度的明确化,巡抚不再由中央高级官员兼任,而是“不拘品秩,择贤能者。”

所以布政使也进行过相当激烈的反抗,巡抚和布政使斗争相当激烈。

然而比较残酷的是,到1840年以后,这种斗争局面被彻底改写,属于巡抚的时代到来。

——众所周知,1840年以后,清朝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危机,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几乎摧毁了地方权力的平衡。

为了更好的集中权力守土,中央授予巡抚空前的战时权力,例如著名的李鸿章,他就掌握了行政军事和财权,几乎成为一省的王。

当然也有的布政使想要对巡抚进行掣肘,想要从税收和工资支取方面想办法。

但以曾国藩为首的巡抚大员们却提出了收取厘金,于是巡抚直接绕开了地方税收机构,开始独立掌握财权。

这是相当恐怖的现象,因为巡抚彻底摆脱了布政使对其最后的影响,而且这一现象逐渐发展为地方权力下放,中央再无力约束地方督抚。

连中央都对此无能为力,那么法理上本就不如巡抚的布政使,自然也就逐渐的落寞。

而且,明朝时期布政使因为掌握着上交税赋的权力,所以拥有与中央沟通的单独渠道。

但自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掌握着上书中央的权力,甚至他们还垄断了这一渠道,布政使只能通过巡抚来向中央表达诉求。

于是,从那以后布政使的名号逐渐的消亡,频繁出现于我们眼前的则更多的变成了总督和巡抚。

——不过面对地方权力下放,地方权力空前集中于巡抚,清政府也曾想要进行阻止。

例如宣统元年,清政府就曾改阁外省官致仕图,集中财政,而且再次提出了要集中财权统归于藩司。但可惜清政府自己烂泥扶不上墙,三司也早就被打断了脊梁,再也不能重现当年的荣光。

不仅如此,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东南五省居然能够公开自保。而辛亥革命爆发时,各地方巡抚能够直接支持革命。

因此,巡抚迎来了最巅峰的时刻,连中央都无法阻挡,更何况是小小的布政使。

四、总结

最后进行总结,明初实行三司制,其本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颇有分权与制衡的影子。

但封建政府和民主政府有着巨大的差异,封建政府的权力是私有的,权力具有极强的排他性,所以一旦有大事发生,三司制度就变得滞后和资源的浪费。

于是巡抚制度就诞生了......

但巡抚制度本质上也没有脱出封建权力逻辑,所以他们在掌握各大权力以后,开始脱离中央,极大的破坏了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导致清朝的崩坏。

因此,巡抚和布政使是两种阶段的产物,一个是地方权力遭到极大削弱时的时代产物,另一个则是中央权力下放时的巅峰产品。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二者都不可同日而语。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新婚之夜,夫人提出一个过分要求,曾国藩十分尴尬但不答应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之一,他的人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不过他的经历也颇为坎坷,会试时两次名落孙山,为官前期仕途也不太顺利,然而最让他揪心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的“蛇皮身子”。据说在曾国藩结婚时就被夫人欧阳氏给奚落了一番。曾国藩有一幅传世的照片,前额宽,皱纹明显,扫把眉下是三角眼,口阔唇薄,长胡须。湖南知名

  • 多尔衮十世孙至今仍穿黄马褂,希望住回皇城,曾买不到票大闹车站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灭亡之后袁世凯是给予了清朝皇室优待政策,不过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22日夜,第二次直奉战争之中直军将领冯玉祥倒戈,吴佩孚垮台。溥仪被赶出宫了,对于清朝皇室成员不再有优待。皇室成员跟满洲贵族也大多是改姓搬家,在这些人之中也存在着一小部分不愿意承认事实的,比如说一个叫爱新觉罗·州迪的人,他下

  • 雍正即位后,15位兄弟的最终结局,只有三人幸免于难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当九子夺嫡落下帷幕,雍正即位之后,他面临着众多兄弟的不满和挑战。康熙皇帝崩逝之后,京城九门关闭六天,诸王非得令旨不得进入大内。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他们是雍正的大哥胤褆、二哥胤礽、三哥胤祉、五弟胤祺、七弟胤祐、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十弟胤、十二弟胤裪、十三弟胤祥

  • 御史自备棺材参劾和珅,不过这一次他命大,只得了革职留任的处罚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乾隆初中期,政治较为清明,诸臣可以随时随事奏报,对于合情合理的谏言乾隆大多也予以采纳。但到了乾隆晚年,这种君明臣贤的大好局面逐渐成了明日黄花,不可复现,敢说真话的大臣已经不多了。乾隆五十一年,出现了御史曹锡宝上疏参劾和珅家奴刘全的事件,这一事件就很好地诠释了乾隆晚期政治已经出现每况愈下的趋势。曹锡宝

  • 她是康熙早年的宠妃,为康熙生下了第一个女儿,晚年却不知所踪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根据清朝时期的记载,康熙的妃子总数量达六十多位,后宫更是人丁兴旺。皇太极在位,只是建立了五宫,后宫完全制度还未呈现出来,但到了康熙时期,后宫已经发展的很完备了。康熙前期,不受宠爱且无身家背景的女子,没有太多差异,统一称为庶妃,后期才设置了更分明的等级,称呼上也各有不同,但是母凭子贵的封建习俗却一直都

  • 清代推崇满汉一家,其他皇帝大多是嘴上说说,仅有顺治是出自真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顺治皇帝冲龄即位,由摄政王多尔衮辅佐,期间他受到了种种限制和打压,甚至一度皇位不保。这种少年时代的阴影一直伴随他终生,因此在亲政以后,他一方面打击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亲贵集团,另一方面又推崇汉臣,尤其是前明的遗老。其中有几个例子是比较典型的。明朝尚书张凤翔,仕清后官至刑部尚书,时年已经七十多岁。有一次

  • 义乌兵抗倭戍边援高丽,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戚继光统御秘诀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自洪武一朝,明朝沿海百姓,就一直深受倭寇之苦,尤其是嘉靖一朝,倭寇对社会的破坏性最惨烈。加上明代的卫所制度,在中后期日益破坏,根本无法抵御倭寇。此时在山东抗倭有功的戚继光,被调入受倭寇侵扰程度最强的浙江,他一改传统募兵制,在浙江金华招募本地兵,组成以义乌兵为主体的戚家军。义乌兵跟随戚继光南征北战所向

  • 忽必烈两征日本,为什么都失败了?问题出在高丽人的身上 2023-04-14 08:48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两征日本失利,失败的原因让人很尴尬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当时的蒙古大军可以称得上是战无不克攻无不胜,而蒙古大军最主要的两任统帅就是忽必烈与成吉思汗这一对祖孙。成吉思汗打好了蒙古帝国崛起的基础,要不是子孙不和,估计蒙古帝国还能持续更久,好在忽必烈这个孙子还不错,后来又重拾了蒙古帝国的

  • 宋仁宗嫡母太后就是歌女出身,知否里顾家真的敢说歌女低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知否》电视剧里,顾廷烨所出的侯府因为曼娘是歌女出身,强烈反对她进门,顾廷烨之父口口声声说歌女低贱,不配作为妾室。然而当时的社会风气当真如此吗?事实上,北宋初期社会风气相当宽松,宋仁宗的嫡母皇太后,也就是宋真宗的正宫皇后,就是歌女出身,而她不仅当了皇后,甚至临朝执政十一年,正是在她的执政期间,北宋发

  • 宋徽宗的女儿茂德帝姬赵福金,靖康之难被金军俘虏,惨遭折磨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茂德帝姬赵福金是宋徽宗赵佶的四女儿,长大之后被嫁给了蔡京之子蔡鞗。靖康之难爆发时,赵福金只有21岁,因美貌而被完颜宗望点名索要,在宋钦宗的默许下被充入第一批歌姬舞女中献给金国。至于赵福金是怎么死的,史料方面并无详细记载,但在小说野史当中,赵福金乃是被折磨的谷道破裂而死。本为皇帝女儿,却因靖康之难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