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抗战老兵李洛夫,坚持为一敌兵扫墓61年,称一定不忘他的付出

抗战老兵李洛夫,坚持为一敌兵扫墓61年,称一定不忘他的付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578 更新时间:2023/12/22 7:17:14

人善福自来,心慈少病灾,恶生千百祸,阴险果悲哀。一个人若得到了不义之财也会不义而去;一个国家若发动了一场不义之战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铩羽而归。纵然敌强我弱,纵然敌众我寡,但时间会来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二战期间,敌人对国民政府发动的战争就是一场不义之战,无正义之名,无多助之人,凭借着武力虽然占据了一段时间,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不起眼的刹那一瞬。

就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在战争中甚至到了后期就有敌国人站出来反对他们的不义之战。没错,就有这样的正派人。

他叫宫川英男,不仅反对他们国家,而且因为保护士兵洛夫而牺牲,这也让李洛夫坚持为他扫墓61年,这场民心所的战争无不体现着人们对和平的态度。

"歹念之心渐失,抗议之心愈强"

二战有多少好男儿葬身沙场,有多少仁人志士牺牲。看到一个个的战士们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人们心中之痛难以磨灭,但我国千年以来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这也成为了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

在这样的情况下,宫川英男就在亲眼目睹了国民政府的优良传统后幡然醒悟,看到人之善,军人之雄风顿然感慨。

宫川英男出身于1918年,家庭较为富裕的他有幸学到了中学化程度,在国家疯狂的把战争思想氛围放入学校时,宫川英男也随之进入了军队。

1931年,战争爆发,灾难的一年来临了。民国时期战争频发,宫川英男也在一次战斗中被我军抓获,受自己国家的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他更是对于我军这种思想教育嗤之以鼻,根本不理会。

在国内受到过文化教育的他,自然有自己的看法;但当俘虏期间,看到我军一次次为他们所做的事,都是与他的内心相互矛盾的,他很疑惑,俘虏不就该是要被严格看管吗,他们不就是要受到惩罚吗?心中这些想法却一件也没在出现他们身上,为什么?

相反,看到我军吃的饭甚至比他们还要不好,这让他心中对国家产生了动摇。

随着与国民政府的了解中,他彻底后悔了,此时,他才明白为这片土地历经千年却依旧不灭,竟是因为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家国情怀,纵然外敌当前,但他们依然是志向不改,依旧是信念不衰,坚决的拯救这个民族。

宫川英男也洗心革面,没有做出继续与国民政府斗争的行为,而是选择改恶向善,为这个民族的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国屠其民,焉能有胜之光"

民族有信仰,才能焕发出他们蓬勃向上的朝阳之气,当从内心深处认识一个民族的时候,才能看到她那无可撼动的民族之脊梁。宫川英男心中有了新的方向之后,开始着力于说服敌兵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也改恶向善。

他拥有着中学以上的文化,在这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有着一批又一批的敌军加入他的思想。

宫川英男不仅在做敌国俘虏的思想教育上有着优势,他还敢于亲身犯险,到津浦铁路沿线做他的宣传工作,他们的信任也是更加的日渐融洽。

好景不长,让很多敌兵弃暗投明后,他终于被敌人盯上了,敌军对他的这种"外交官"能力深感恐惧,他的行为对敌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于是,敌人部队开始了对他的搜捕,要把他害死。

在1945年,宫川英男在执行任务期间被敌军发现,而与他同行之人还有一名抗战战士李洛夫,处境危险、无法脱身,宫川英男竟选择只身前往,在敌人面前拔枪自杀。

宫川英男牺牲在了李洛夫的面前,可敌军之多让他无法现身,只待敌军撤退之后,他配合自己的部队,阻截了杀害宫川英男的敌军部队,把宫川英男的遗体夺回来后,进行了就地安葬。

他为了保护李洛夫而血洒战场,可谓是给敌人当头一喝,这个行为让敌人的士气一落千丈。而李洛夫也是忘不掉这位浴血奋战的宫川英男,在抗战胜利后,他每年都会亲自来吊唁和为他扫墓,而这一做,就是整整61年。

这就是国人的胸怀,人非圣,孰能无过,改过自新我们依旧接受你们,我们依旧不会忘你们。

"战则必应,应则必胜"

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地接近并来自人民才能更加熟悉这个民族的气节,国民不一心,哪怕这座高楼直入云霄最终也是会轰然倒塌。这也是宫川英男肯改过自新的原因,而他的付出却得到了我们人民的惦念,这也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在李洛夫老人去世之前,他郑重地嘱咐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要忘了宫川英男的付出,都要定时的去看望他,给他扫扫墓。

予中国,他是一位抗战的英雄;对李洛夫而言,这是他们一家的恩人,国籍虽不同,初心却一致。为中国抗战的英雄,值得被我们铭记;在他的身上我们也能够明白,不义之战最终也一定是以失败而告终。向所有英雄致敬!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有难,八方支援,在抗战期间,有多少英雄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不屈之精神、顽强之品质,定会让五千年历史之民族更为辉煌。

国在家就在,人民在,华民族就不会亡,为国家计、为民族计,只愿共守泱泱华夏,使之屹立于东方大地,灿若朝阳!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她跟甄嬛很熟,为六十五岁的乾隆生下公主,女婿是和珅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乾隆的一生之中,爱过很多女人,也负过很多女人。富察氏、那拉氏、魏氏这些女人都被乾隆爱过,也深深地辜负过,一般都是先爱后辜负。但是对于乾隆晚年时的一个宠妃——惇妃,乾隆却是先辜负,后宠爱有加的。原因是惇妃,在乾隆六十五岁时还为乾隆生了一个女儿——皇十女!惇妃汪氏是乾隆五十三岁时进宫的,进宫就封为永常在

  • 从二品布政司与巡抚几乎平级,为何权力相差甚大?有何内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1356年,朱元璋占领南京,设立了江南行中书省。从此以后,朱元璋开始承袭元朝的制度,大规模推行省制。不过,虽然明制有不少承接元制,但由于刚刚经历动乱,朱元璋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例如,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先后设立了12个行省,但行省的权力过大,“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

  • 新婚之夜,夫人提出一个过分要求,曾国藩十分尴尬但不答应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之一,他的人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不过他的经历也颇为坎坷,会试时两次名落孙山,为官前期仕途也不太顺利,然而最让他揪心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的“蛇皮身子”。据说在曾国藩结婚时就被夫人欧阳氏给奚落了一番。曾国藩有一幅传世的照片,前额宽,皱纹明显,扫把眉下是三角眼,口阔唇薄,长胡须。湖南知名

  • 多尔衮十世孙至今仍穿黄马褂,希望住回皇城,曾买不到票大闹车站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灭亡之后袁世凯是给予了清朝皇室优待政策,不过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22日夜,第二次直奉战争之中直军将领冯玉祥倒戈,吴佩孚垮台。溥仪被赶出宫了,对于清朝皇室成员不再有优待。皇室成员跟满洲贵族也大多是改姓搬家,在这些人之中也存在着一小部分不愿意承认事实的,比如说一个叫爱新觉罗·州迪的人,他下

  • 雍正即位后,15位兄弟的最终结局,只有三人幸免于难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当九子夺嫡落下帷幕,雍正即位之后,他面临着众多兄弟的不满和挑战。康熙皇帝崩逝之后,京城九门关闭六天,诸王非得令旨不得进入大内。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他们是雍正的大哥胤褆、二哥胤礽、三哥胤祉、五弟胤祺、七弟胤祐、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十弟胤、十二弟胤裪、十三弟胤祥

  • 御史自备棺材参劾和珅,不过这一次他命大,只得了革职留任的处罚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乾隆初中期,政治较为清明,诸臣可以随时随事奏报,对于合情合理的谏言乾隆大多也予以采纳。但到了乾隆晚年,这种君明臣贤的大好局面逐渐成了明日黄花,不可复现,敢说真话的大臣已经不多了。乾隆五十一年,出现了御史曹锡宝上疏参劾和珅家奴刘全的事件,这一事件就很好地诠释了乾隆晚期政治已经出现每况愈下的趋势。曹锡宝

  • 她是康熙早年的宠妃,为康熙生下了第一个女儿,晚年却不知所踪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根据清朝时期的记载,康熙的妃子总数量达六十多位,后宫更是人丁兴旺。皇太极在位,只是建立了五宫,后宫完全制度还未呈现出来,但到了康熙时期,后宫已经发展的很完备了。康熙前期,不受宠爱且无身家背景的女子,没有太多差异,统一称为庶妃,后期才设置了更分明的等级,称呼上也各有不同,但是母凭子贵的封建习俗却一直都

  • 清代推崇满汉一家,其他皇帝大多是嘴上说说,仅有顺治是出自真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顺治皇帝冲龄即位,由摄政王多尔衮辅佐,期间他受到了种种限制和打压,甚至一度皇位不保。这种少年时代的阴影一直伴随他终生,因此在亲政以后,他一方面打击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亲贵集团,另一方面又推崇汉臣,尤其是前明的遗老。其中有几个例子是比较典型的。明朝尚书张凤翔,仕清后官至刑部尚书,时年已经七十多岁。有一次

  • 义乌兵抗倭戍边援高丽,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戚继光统御秘诀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自洪武一朝,明朝沿海百姓,就一直深受倭寇之苦,尤其是嘉靖一朝,倭寇对社会的破坏性最惨烈。加上明代的卫所制度,在中后期日益破坏,根本无法抵御倭寇。此时在山东抗倭有功的戚继光,被调入受倭寇侵扰程度最强的浙江,他一改传统募兵制,在浙江金华招募本地兵,组成以义乌兵为主体的戚家军。义乌兵跟随戚继光南征北战所向

  • 忽必烈两征日本,为什么都失败了?问题出在高丽人的身上 2023-04-14 08:48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两征日本失利,失败的原因让人很尴尬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当时的蒙古大军可以称得上是战无不克攻无不胜,而蒙古大军最主要的两任统帅就是忽必烈与成吉思汗这一对祖孙。成吉思汗打好了蒙古帝国崛起的基础,要不是子孙不和,估计蒙古帝国还能持续更久,好在忽必烈这个孙子还不错,后来又重拾了蒙古帝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