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80年代中国普通人一个月工资,到底多少钱?

80年代中国普通人一个月工资,到底多少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42 更新时间:2023/12/22 9:23:05

在之前的章中,作者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80年代的故事,例如我国80年代的铁路里程、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我国80年代的工资情况。作者的很多朋友都出生于80年代中后期,目前,已经30多岁了。大家在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时候,时聊起80年代的工资水平。那么,在80年代,我国各地普通人的工资,到底属于什么水平呢?

首先,我们聊聊80年代之前的情况。众所周知,由于生产量有限等各方面因素,从5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凭票供应,例如粮票、布票、煤票、油票等各种供应票,就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类型的票据越来越复杂,先后出现了火柴票、洗澡票、酒票等等。在这一时期,仅仅拥有钞票是不行的,需要搭配各种供应票使用。

棉布、棉花、百货、针织、文化用品、农药、化肥、铁、竹、木、农具、灶具、五金、电器、石油、煤炭、麻、茶、糖、烟、酒、副食、食盐、酱、醋、肉、禽、蛋、调味、水产、药品、药械、药材、农副土特产品、畜产品、外贸物资、蔬菜、果品、营业食堂、旅社、理发等各个领域,都需要供应票,几乎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兴事物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例如收音机、缝纫机等等。但是由于供应量有限,购买各种时髦商品,仍然是各种供应票搭配钞票使用。因此,在80年代前期,陆续出现了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等非常有特点的供应票。

请注意,需要供应票和钞票共同使用。那么,80年代,人们的工资水平到底属于什么标准呢?不得不说,各个城市的工资水平可能会存在差异,尤其是南方沿海城市的工资水平,肯定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因此,大家在回忆自己80年代工资水平的时候,需要参考自己所在的区域。

当年,我国发行最小面值的纸币为1分,最大面值的纸币为10元。对于10元纸币,当时被称为“大团结。”在七八十年代,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小店,尤其是大爷大妈们经营的小商店,很有可能不收10元纸币。因为面值太大,自己的零钱不够,有可能找不开。此外,一旦是假币,意味着这个月都白干了。按照一些老年人的回忆,80年代初期,一碗大约只要3分钱或者5分钱。

按照当时的新闻报道和机构统计,80年代前期,我国各地人们一个月的工资,基本上维持在30元到80元之间。各地的工资水平,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1983年夏天,我国发布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份悬赏通缉令。里面有一段明确标注:任人凡提供二犯线索查证属实的,奖励人民币200元。提供二犯线索并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的,奖人民币2000元。

不得不说,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200元相当于自己几个月的工资,2000元相当于自己两三年的收入了。1983年,一个地级市的百货大楼,一天的总营业额大约只有两三万元。80年代前期,作者的父亲在海军部队服役,按照父亲回忆,自己一个月的津贴为14元。作者出生于80年代后期,按照作者母亲的回忆,自己80年代后期的每月工资,大约40元左右(教师)。

无独有偶,作者曾经和同龄的朋友们聊过这个问题。发现大家在回忆自己父母当年工资水平的时候,基本上都停留在30元到60元之间的水平。每个时期的工资水平对应了当年的物价水平,那么,80年代的物价,属于什么水平呢?按照当年资料描述,1986年秋天,吉林省长春市一斤白菜的价格为0.027元,也就是2.7分钱一斤。

这个价格是非常符合当年的水平,因为以作者童年时代生活的河北省为例,80年代末期,一份酸辣汤大约5分钱左右。当然,在80年代,由于供应量有限,肉类的价格比较贵。因此,出现了“吃肉改善生活”的说法。当年,如果谁家的资产超过了1万元,被称为“万元户,”属于土豪一般的存在。

在80年代,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被称为“三转一响,”几乎是城市青年结婚的标配。认真的说,对于城市普通家庭来说,凑齐“三转一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查阅了各种历史资料,1982年夏天,一支上海牌全钢手表,需要120元。一辆凤凰牌18型自行车,需要168.50元。一台蝴蝶牌缝纫机,需要175.40元。

收音机相对便宜一些,一台四管半导体收音机,需要32元。对于城市普通男青年来说,凑齐“三转一响”,大约需要自己一两年的工资。在作者的童年记忆中,一些富裕户已经开始拥有电视机。那么,一台电视机多少钱呢?1984年,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需要440元。一台14寸的彩色电视机,需要980元。一台海鸥牌DF相机,需要453元。

一台聂耳牌钢琴,需要2292.50元。这些物品,在80年代,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考虑的,最少需要中产以上水平。截止现在,拥有钢琴也有比较高的门槛。一个问题出现了,当时没有商品房,人们如何实现住房需要呢?第一,当年的很多工厂和单位,都有自己的家属楼或者家属院,能够分房子。只要达到各方面的标准,就能够分一套房子。

如果房子的地理位置或者其他方面,不符合自己的需要。例如房子在城东边,孩子上学在城西边,需要穿越整个城区。80年代,经常出现换房子的情况。例如两家人的住房需求,正好相互通用。地理位置和面积也非常合适,这样的情况下,两家人可以写书面文书“换房子。”

关于80年代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上海这个老地标又回来了!网友:一不小心就暴露了年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在上海,只要提及“淮国旧”,年轻人问问家中长辈,很多都知道,这里曾是很多老上海人“淘”各种二手货的宝藏地。现在时隔30年后,68岁的“淮国旧”又回来了!听说重启“淮国旧”,网友纷纷留言表示期待↓满满的回忆淮国旧重回淮海路当年的“淮国旧”集上海旧货之大成,不仅有老古董、皮大衣、旧钟表,还有派克金笔、徕

  • 那一时刻,甄嬛对苏培盛的尊重,让苏培盛一辈子甘愿为她效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甄嬛传》中后宫佳丽三千,但是真正能够得到宠爱的少之又少,这些女人们为了争宠,明争暗斗,甚至不惜去收买皇帝身边的人获取情报,为自己办事。比如说太监总管苏培盛,面对嫔妃们的拉拢充耳不闻,甚是衷心,可谁都没想到的是,最后却偏偏选择倒戈了甄嬛,并且心甘情愿的为她效力一辈子,这其中有什么不可描述的苦衷,还是

  • 古代女子穿上肚兜,为何却不穿内裤?原来是为了方便这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现如今,我们一提到“肚兜”二字,脑海中就容易浮现男欢女爱之事,但事实上,肚兜却是古代女子都会穿的一种衣物。自人类有了羞耻心开始,就出现了各种用小动物毛皮制成的衣服,人们穿上它一来是为了抵御严寒,二来就是为了遮羞。当然,肚兜也是诞生的。只不过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也在不断改良,以至于肚兜被逐渐淘汰了

  • 从嘉靖祸害到万历,让明军痛恨的这群资深带路党,为啥总有人洗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应该学习匡衡克服困难,刻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胸怀大志,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历史解读在明朝中后期有这样一个团体,他们从嘉靖初年就开替日本人带路,一直带到丰臣秀吉上台,坚定了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决心,这个团体就是王直的倭寇余部。历史解读王直被胡宗宪杀死

  • 走近《我和我的父辈》中真实的冀中骑兵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据《党史纵横》刊载的《燕赵英雄马仁兴》记载,冀中骑兵团前身是国民党40军庞炳勋部骑兵14旅28团,抗击日军侵华的态度十分坚决。在抗战最艰苦的1941年,28团在团长马仁兴的带领下率部起义,后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骑兵第2团,又称冀中骑兵团。冀中骑兵团是军区直属一支特殊部队,也是我军在冀中平原杀敌的王

  • 雷锋的“铁岭足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19622月26日雷锋随所在部队来到铁岭县横道河子公社下石碑山大队驻扎。雷锋和战友负责运送施工材料和部队的给养。3月16日雷锋带领着运输连四班战友将驻扎地选在了红带沟自然屯。3月26日为了确保行车安全,雷锋绘就“下石碑山至抚顺道路情况图”。4月14日雷锋夜学《黄继光的故事》,从中汲取“营养”,激励和

  • 被太监误了终身大事的朱厚照,127个儿子却无一是亲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王朝,它的开始有着传奇色彩,它的发展历程更是令人惊讶,不仅有爱猫如命几十年不上朝的朱世宗,还有昏庸无道的朱武宗。但是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虽然这些万人之上的皇室可以肆无忌惮的享受奢靡的生活,但是世间因果轮回,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就比如说朱武宗朱厚照,被太监误了终身

  • 首位加入中共的美国人:定居35年,两次蒙冤入狱,退休后回到美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二战时期,中国和美国是反法西斯战线的盟友。在那个动荡的大时代,中美携手同肩,击败了狼子野心的日本。平心而论,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太过薄弱。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美国曾为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在这种背景下,中美两国的感情相当深厚。尤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更是把美国人视作上宾。二战结束后,仍有部分美国士

  • 开国大将黄克诚回忆参加庐山会议是谭震林搬的救兵,哪知是反兵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庐山风云1959年的庐山会议已成为我党、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影响深远。彭德怀于6月底收到庐山开会的通知在此以前,他在上海会议上受过毛主席的批评,心中不快当大跃进刚刚开始时,他也曾兴高采烈积极得很。但他在接触实际以后,几个月就改变了看法而我则是从一开始就持保守态度,对大跃进有怀疑、有保

  • 曾国藩留在京城为官后,是如何告诉家人的?家书中透露一个细节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从曾国藩的为官过程,解读《曾国藩家书》系列之1:能留在京城为官,对农家子弟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30岁的曾国藩得以留在京城为官,成为翰林院一名从七品检讨。这对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曾国藩一家人来说,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那么,曾国藩是如何告诉家人的呢?在曾国藩的家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