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建安十三年,孔融羞辱曹操被处死,7岁女儿留一句话英勇赴死

建安十三年,孔融羞辱曹操被处死,7岁女儿留一句话英勇赴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081 更新时间:2024/1/2 12:05:17

相信七零后、八零后都读过《孔融让梨》的故事,那是教科书中必读的名篇。如今是不是还有不清楚,但孔融这个名字,几乎成了父母教育孩子必提的人物。

但古人的命运在很多时候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所谓文人气傲,大抵如此。

孔融从小聪明,读书过目能诵,被人赞誉“必为伟器”。

这对于孔融是好事,其实也是坏事,过于突出的才华容易养成“恃才傲物”的个性,他恰好就是如此。

而在当时(实际在今天也是如此),这种过于直接的个性是很难容于社会的,不论是待人还是处事。

事实上,孔融是个个性张扬的人,不畏权贵,更不怕死。以理立世固然不错,但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必定要有相对圆滑才能安稳。

当时,名士张俭因为与中常侍候览不对付,所以惹下杀身之祸。张俭深知性命堪忧,于是逃去朋友孔褒家里。

孔褒是孔融的哥哥,与张俭为好友。收留他也算是义举,但问题是当时孔褒并不在家,只有16岁的孔融竟然站出来,大义凛然:“我哥哥虽然不在家,但我就不能尽地主之谊吗?”

于是,张俭盛情难却,留在了孔融家里。但事情很快就败露了,张俭连夜逃走,只剩下孔褒与孔融及母亲,三个竟然争着要赴死。

当时孔融的哥哥与母亲都认为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必须要承担责任,可他却说:“收留张俭的人是我,这个罪名应该放在我头上。”

这气势,想要让孔融不出名都不行。最终,他因此名气日盛。但显然,这也让他更张扬的个性更加不羁。

其实,人生从小的时候还是要吃一点苦头更为有益,至少会让人了解所谓的人间险恶,明白真实的人性与人际关系。

孔融从小出名,高高在上惯了,这让他不向权贵低头的个性随着年纪越来越清高,自然也为自己的日后埋下了伏笔。

因为有才气,进入仕途是必然的出路,可以孔融这样的个性,想要与人家良好相处如何容易?

相同情怀的同事可能有那么几个,但大部分还是明争暗斗,以自我存私为主的竞争者。孔融在他们心里,那就是一根刺。

曹操这样一个世间枭雄,其为人、做事何等乖张?他与孔融那注定不是一个盘里的菜,奈何世界就这么大,他们必须要在一起共事。

当看不惯曹操,又灭不掉他的时候,孔融能做的是什么?除了冷嘲热讽,恐怕也就只剩下相互对立了吧?

比如,曹操做事爱卖乖,天下饥荒,战乱不断,他就为了邀买人心而禁酒。事实上,喝不喝酒能改变什么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但这对于真正爱喝酒的人就绝对不友好了,孔融就在这些人之中。他不但不理会曹操的禁酒令,还多次向曹操写信,对此举进行百般抗拒与挑刺。

曹操那是坐在“惜才、合人”的高墙之上居高难下,只好在心里暗憋一口气,不与孔融计较。

没想到,后来的孔融有恃无恐,大到打仗,小到儿子抢个老婆,他都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而且直指曹操。

这让曹操心里各种气恼不说,重要的是他竟然因为没有文化差点丢了脸。

原来,当时曹操的儿子抢了甄氏为妻,孔融便在给曹操的信里这样说:“武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曹操一看懵了,还有这样的事?我竟然孤陋寡闻了?于是忙问孔融:“这是出自何典呀?”

孔融对此不屑一顾:“按现在的事情来推测一下,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这话把曹操给气得,这是明目张胆地损我呀?你欺负我教子无方也就算了,竟然还欺负我没文化!

可想而知,曹操在心里有多记恨孔融可想而知。但孔融不自知,一味地过嘴瘾,直到大祸将至时为时已晚。

建安十三年,孔融终于被曹操抓到了小辫子,明知是郗虑的诬陷,他还是为孔融扣上了若干大帽子:欲图不轨、不遵超仪、谤讪朝廷、招合徒众……

按当时法典,孔融被处以死刑,且诛连全家。

当时,孔融有两个孩子,儿子孔怀谷9岁,女儿孔怀玉7岁。当官兵到了孔家进行查封、抓人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像没事人一样在后院玩琢钉游戏。

据《世说新语·言语》所记,当时孔融要求曹操放过自己的两个孩子,毕竟他们年纪还小。但只有7岁的女儿却说了一句话:“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这就是后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出处,一个区区7岁的孩子,都能说出这样的话,想来曹操是万不肯留的。

所以,最终孔家老小都被处死。最让当时百姓称奇的是,孔融不但有才,且教子绝对比曹操有有一套,因为他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竟然“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

更甚至,临死之前,孔怀玉这样对孔怀谷讲:“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孔融一生好大喜言,不自知为家人带来祸端。但有其才且教其子女,可见他的才华也不是传闻。

曹操这样一个奸雄,宁错杀不放过的人物,又如何会放过孔氏之人?只是可惜了那样有见地又有思想的孔怀玉,若能活着,大概又会成为第二孔融了吧?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甘肃米案,大清灭亡的开始:当“潜规则”亮明时,说明问题很大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原本是一场慈善捐款,却牵扯出清朝第一大“创收”案,造成地方官府为之一空。让极度奢靡的乾隆皇帝感慨“亘古未有之奇事”,这便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丑闻——“甘肃米案”。小人物牵出大问题乾隆四十六年春天,西北一带的矛盾再次升级,有位叫苏四十三的牧民带领当地民众举义反抗朝廷。地方出现“反清”活动,在大清朝也并不

  • 我们知道祝融是铸剑大师,其实他还是帮人们做了许多事情的火神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祝融我们都知道他是铸剑大师,你听过祝融大战共工的故事早已为人所知,但你知道火神的来历吗?相传炎帝一脉一直控制着五谷和火种,而在他的子孙中,祝融表现出了比他更强的控火天赋,深受炎帝的喜爱。夏天,年轻的祝融蓉可以从南护神那里带下神火。夜晚的大地被神火照亮了,饥饿的凶猛野兽不敢轻易踏入人族的世界。因为祝融

  • “万婴之母”林巧稚:一生虽无儿女,却是“最伟大”的母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林巧稚,很多医学生想必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她就是中国人心中的“万婴之母”。这一位伟大的女性,虽然接生过很多孩子,却一直膝下无子,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的医疗事业。这种伟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真像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万婴之母”林巧稚:一生虽无儿女,却是“最伟大”的母亲视线回

  • 彭云:身为英雄江姐的独子却定居美国不愿回国,是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四川这块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就走出无数的名人俊杰,而在其中,还涌现出多如星辰的女性名人。古代有写下“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花蕊夫人,还有追求忠贞爱情的卓文君。而在近现代,有一个人的名字更是让大家耳熟能详,她就是江姐。江姐身世坎坷青年丧夫,曾因难产失去生育能力江姐是四川自贡人,她出生于192

  • 皇帝为羞辱宰相,赐给他50岁老妇当新娘,宰相却立刻回府举办婚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在古代封建社会,君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朝局的安稳与否。大臣会为了获得更高的官职与权力而取悦君王,而君王也会为了安抚大臣时常派下各种赏赐。作为笼络大臣的手段,财富升官也就罢了。有的时候,皇帝还会赏赐女人给大臣们做妻子或妾室。对于一些大臣来说,这种赏赐无疑是大大的恩典。而皇帝偶尔也会通过这些赏赐下的

  • 古代男人怎样娶到漂亮的老婆?曹操的方法最独特,恐怕谁都学不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男人都梦想自己能娶到如花似玉的娇妻,在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人结婚前怕老婆长啥样都不知道。那么怎么保证自己娶到的老婆美艳如花呢?曹操有一种方法百试百灵,不过却不是人人都学得会的。那么曹操究竟怎么保证自己娶到的老婆一定是美女呢?那就是——抢别人的老婆,尤其是抢达官贵人

  • 英国使臣见到乾隆,究竟跪没跪?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据记载,一开始,英国使臣是不愿意双膝下跪,向乾隆行三跪九叩大礼的。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只能对上帝双膝下跪,对英国国王也只是单膝下跪。清朝官员不敢将实情如实对乾隆汇报,只得说英国人习惯用布带绑腿和膝盖,因此不方便下跪,一旦跪下就起不来了,在大殿上恐怕有失体统。谁知乾隆回复说,可以体谅他们,那就让他们跪

  • 大唐有两位公主,执意出家做了尼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705年,武则天终于走完了她毁誉参半的一生,其子李显继位。按理说恢复了李唐天下,李氏子孙应该再过上锦衣玉食的皇族生活,可偏偏有这么两位大唐公主,接连住进了一个道观,心甘情愿当起了女道士。武则天驾崩后,武则天和高宗的第四子李显继位。恢复李唐王朝对于老李家人本来是一家喜事,但皇上的弟弟李旦icon却

  • 为什么说《桃花扇》是洗白文?才子佳人很美好,但真实历史很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昆区《桃花扇》著名清朝小说《桃花扇》的故事,即便不知道内容,但这个题目大家也都耳熟能详。小说《桃花扇》是康熙时孔尚任所创,故事取自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李香君秦淮少女时的可爱,敢于反抗阉党的贞烈,国家灭亡时的凌然,看破红尘后的悲剧,这四种形象展现了李香君一生的不同阶段。秦淮八艳中仅有李香君

  • 新中国刚成立时,曾想选此地作首都,如今它却沦为四线小城市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渊远流长,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特色与领土范围,核心城市不仅限于当今的北京,许多地区都曾扮演过类似首的角色。日前,就有学者指出,位于当今河南的老城市“开封”,一度是新中国定都的选择之一。▲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定都考察。我们都知道,选首都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需要考察的层面众多,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