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449年,朱祁镇被活捉,为何他的士兵不反抗,反而纷纷脱衣

1449年,朱祁镇被活捉,为何他的士兵不反抗,反而纷纷脱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608 更新时间:2024/1/3 17:26:57

1449年,瓦剌人冲进明朝军营,看见此生难忘的滑稽一幕:大明士兵不仅不抵抗,还纷纷脱掉衣服,26岁明英宗朱祁镇则跳下马,向南席地而坐,闭目养神……

这是土木堡之战中真实发生的一幕。

当时,朱祁镇率领50万大军出征瓦剌,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

大家反对的理由有2点:

第一,朱祁镇的马术不行,需要别人牵着才行,也没什么指挥作战的能力;

第二,瓦剌只来了2万人,骚扰边境,抢点东西,并没有打算大举进攻明朝都城。

所谓,杀鸡焉用宰牛刀。

事情还没有到要皇帝御驾亲征的地步。

但是,年轻的朱祁镇,一心想要证明自己,不想输给父亲朱瞻基,便一意孤行。

短短两三天,他就召集京城周边50万大军,没做任何准备,直接率军出击。

(《明史纪事本末》记:“遂偕振并官军五十余万人,至龙虎台驻营”;《罪惟录》记:“官军兼从五十余万人,八月出居庸争大同”。)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这50万大军中,起码有一半是私兵,没什么战斗力。因此,也有人认为,朱祁镇带的正规部队,满打满算只有25万。

当然,不管是50万还是25万,打瓦剌2万人都是绰绰有余的。

没有人认为朱祁镇会输。

甚至连瓦剌首领也先,也不认为自己能赢。

但事情就是这么滑稽,朱祁镇不仅输了,还被对方活捉了。

这件事主要原因是,朱祁镇偏信太监王振的指挥,而王振半点都不懂军事战略。

当年,朱祁镇想要御驾亲征,满朝文武反对,只有太监王振力挺。因此,整个行军路上,朱祁镇谁的话都不听,就听太监王振的。

王振说走哪条路,他就走哪条路,王振说休息,那就休息。

但问题是,王振完全不懂军事,而朱祁镇出征太召集,压根没给辎重部队准备的时间。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朱祁镇匆忙出征,本就落了下风,而王振又是个乱指挥的主。

当大军抵达大同时,连续暴雨,当地尸横遍野。看到这样的景象,朱祁镇打算撤退。王振却说:“几十万大军,没打仗就撤回去,太丢脸了……”

朱祁镇觉得有道理,就放弃了撤军。此时,王振提出,绕道蔚州。

蔚州是王振的老家,皇帝陪着他前往家乡,可比衣锦还乡还要风光。这是他的私心。

但大军快到蔚州时,王振突然反悔了。

他担心大军过境踩坏了他的庄稼,硬是劝说朱祁镇原路返回。

就这么胡闹,朱祁镇居然也没砍了他,还乖乖带着大军原路返回。

只是,这一来二去,辎重跟丢了。

粮草是大事,朱祁镇再不乐意,也只能率军在原地等候。

但他又闲不住,便趁着大军休息时,带着少量轻骑悄然离开,打算来个御驾出游。

但他没想到,瓦剌首领也先听闻50万大军来袭,打算玩智取这一套,占点便宜就回老家。

他撞上了朱祁镇的队伍,不过,他完全没想到,这一支小部队里,居然藏着明朝皇帝。

朱祁镇等人被围困在土木堡,断水断粮,好几天后,胜利在望的也先,突然跑出来说:“我们和解吧。”

然后,他就率军撤退了。正常人看到这种状况,肯定能猜到,瓦剌肯定不安好心。

事出反常必有妖嘛!

但朱祁镇和王振高兴坏了,他们真以为瓦剌要投降,便带着人退了出来,结果刚退到河边,就看到瓦剌大军直接挥师过来。

他们一边冲,还一边喊:“脱掉盔甲,丢掉武器,就不杀。”

此前,这些人可能被王振折腾得够呛,后来又断水断粮好几天,此时已经失去了斗志。

听到这话,他们连忙脱盔甲、丢武器。但瓦剌压根不打算履行承诺,而是直接对着他们砍了过去。

(《天顺日录》: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

瓦剌部队杀回来时,朱祁镇身边还有300锦衣卫,他们誓死保护君主,坚决不退。

(《黄金史纲》:“三百余名明军固守阵地,英勇顽强,宁死不退。“)

然而,打到后来,朱祁镇却绝望了。

他放弃了突围,从马上跳了下来,独自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着被抓。

(《明史纪事本末·卷32》:“初,师既败,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而这,就是开头那滑稽的一幕。

朱祁镇被抓后,瓦剌士兵见他衣着不凡,便带他去见自己的首领。直到此时,也先才知道,自己居然活捉了明朝的皇帝。

他心里百感交集,又开心,又发愁。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对待朱祁镇,杀了吧,怕大明报复,放了吧,也太可惜了。

最后,他的弟弟说了四个字:“奇货可居。”

也先这才反应过来,这是个行走的金窝窝。

此后,也先好吃好喝招待朱祁镇,然后和大明谈判要金银珠宝。在瓦剌,也先还差点把妹妹嫁给朱祁镇,让他当个上门女婿。君王被活捉,一般没好下场。但朱祁镇在瓦剌的生活却非常潇洒,还有婢女伺候,主要原因是明朝军事实力太强大,闹狠了,直接挥师北上,是真的能踏平瓦剌。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弱国无外交吧。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北洋军阀中的龙、虎、狗分别是谁?他们最终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大家都知道北洋军阀是清末民初势力最大的军事集团,其是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它的形成阶段是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它发展阶段是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袁世凯去世;它的衰落阶段是1916年袁世凯去世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它的覆灭阶段是192

  • 看清朝如何惩治科考舞弊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伴随着中华文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走过了1300年的风雨路程,加速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是在清朝这个科举制度最完备的时期,科举考试舞弊却尤为盛行,出现多次大型要案,且手段多样,频次增加。我们不可否认科举制度曾经对社会起着极大的作

  • 影视剧里的“掌柜,结账”竟然是错的,那些年被电视剧误导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如今很多影视剧都喜欢以历史现实为大背景,然后再进行故事线的创造,对历史现实进行再加工,迎合大众口味的需要。因而,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好好的历史剧,最后竟然成了大众的言情偶像剧,让历史添加了人伦之情。著名作家二月河曾经在参加访谈节目时,主持人问他;“很多描写清朝的影视剧里,食客在付账的时候总会拿出很大一块

  • 百年前越南首都河内罕见旧照,犹如中国南方小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由摄影师Firmin-AndréSalles在19世纪后期的河内三十六行街的图片,这是河内古老街道最有价值的照片之一。河内三十六行街是越南首都河内市区一处古街区,位于还剑郡境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该区域是河内众地区中最早因人口规模逐渐扩大而形成城市的地区,是河内的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河内旧街的形象让

  • 如果没有这些偶然,中国的文物奇迹可能要推迟数十年,造化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作为现今世界文明唯一没有断流的国家,中国一直备受世界关注,相较于其他国家短暂且屈指可数的文明起源,我们中华文明的文化积淀也一直让国外人所羡慕。20世纪初,外国在我国进行的多次所谓的考古发掘可以证明中国文化对外国的吸引力。同时,现今的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点聚焦于中国,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正在蔓延世界。现在我

  • 从四方面来看,朝鲜犯越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清朝的交涉模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清自皇太极以来一直在制定和实行禁止犯越的政策,利用明朝遗留的辽东边墙,修缮凤凰城至碱厂边门一段作为边防,顺治帝继续扩展城墙修建了柳条边,设立卡伦管理关隘,柳条边之外的地区也都设置成了围场,不许移民居住和开辟,规定“凡外国人不论蓄发与否,均不许擅进边口,违者守边官弁皆从重治罪。”康熙七年(1668年)

  • 历史惊人的相似,现在的美国像极了灭亡前的明朝,有三点可以印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总是让人感到神奇和魅力无穷。尽管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不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中,但是我们会发现,历史的相似之处总是不可避免。例如,我们可以将中国明朝和现代美国进行对比,虽然两者的国家形态和政治体制迥然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可能会让一些人大感惊奇,因为一个封建王朝和一个现

  • 慈禧“真实照片”被美国博物馆收藏至今,这才是她真正的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蓝字,Beforereadingthisarticle,pleaseclickontheBlueFontatthetopofthe"Chinesepainting"andthenclickonattention,sothatyoucan,everydayforfreetoreceivewonderf

  • 慈禧人生最后一天:上午还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删改遗诏后穿上寿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1908年11月14日,清王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帝驾崩,天下为之震动。对于清人而言,光绪是一位还算不错的皇帝,光绪一朝,曾经发起过戊戌变法,试图变革求新,富国强民。虽然这场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光绪本人也因此彻底被慈禧架空,再难施展拳脚,但是,这起事件也为暗无天日的清王朝照入了些许阳光。因此,光绪

  • 陈友谅:一个渔家小子的发家史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1363年,鄱阳湖上,陈友谅他回不去了。一元末明初,涌现了很多的风云人物,陈友谅,一个沔阳的渔家子弟,昔日他的祖辈入赘于陈家,谢姓变成陈姓,于是,有了陈友谅。和很多人不同,年幼的陈友谅,靠着打渔维持生计的同时,他还喜欢读书,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是这些书,让他和别的渔家子弟有了不同的人生。有懂相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