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民国以后为何没有大师了?读懂陈寅恪先生就懂了

民国以后为何没有大师了?读懂陈寅恪先生就懂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985 更新时间:2023/12/14 7:57:50

民国以后为何没有大师了?读懂陈寅恪先生就懂了

民国多大师,在今日看成为好多人吹牛谈资,说起人物各个头头是道,讲起段子来那是口沫横飞!

话说,借别人光亮点评天下之余,除了满足了无数人物内心的虚弱感,有意义吗?

借力这事吗,个人是不太认同的,不是自己的,终究差点意思。

这差点的意思,就是辩证看历史后的反思和回归时代后的感悟。

(大师辈出)

民国大师多吗?确实多!但时代背景,却是促成大师纷纭的关键因素。

民国时代,切实地说,算是华夏除新中国之外,非常重视教育的时代!

清朝灭亡后的北洋当国时代,袁世凯就做了一件惠及后世的事情,那就是致力于普及基础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这点但凡有点见识的军阀都做到了身体力行。

可是咧,基础太过差劲,让努力事倍功半,长期的战乱也让教育事业止步不前!

由此才有了民国大师看上去的纷繁耀眼!

无数大师,在今日都有封神之势,进而成现在讽刺学术界的标杆。

(军阀混战时代)

但是这一切都和民国时代的特性有关!

在一个文盲率达八成,人均寿命不过35岁年代,天下读书人可不多,小部分读书识字的都是精英,读书种子就那么多,在同样的土壤,施同样的肥,这群人难免就有了一个小圈子。

这小圈子里面,都是精英,最后意气相投,顺理成章不就成了小团体吗?

大家互相转悠,闲扯巴拉久了,知根知底,熟门熟路后,商业互吹也就成了必然。

至于商业胡吹的类别,其实也很有时代特色,文人互吹多,至于理科?几乎无有!

今日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那个时候却不同。

民国时代,除了大量农业人口,少得可怜的轻工业,就看不见重工业。

没有工业土壤何来数理化?

由此可见,这产业格局,也深刻影响了文化界氛围!

话说写文作赋只需纸墨笔砚,这还是能造的,由此才有数理化不吃香,反而是文史哲紧跟西方的民国时代趋势出现。

整体大环境的黑幕,让擅长笔墨丹青的无数哲人大师们,有了用武之地。

于是,一个个敢言,直言的人物,纷至沓来,如时代星辰,在暗黑夜幕中,璀璨耀眼。

他们的繁星璀璨背后,是时代黑幕的雾霾深深,基于这样的背景,当然更容易暴得大名!

(读书人少,才女更少)

乱世引动思想,也促成无数大师光亮万古可能。

因为和平稳定的社会,需要的是稳、平、缓,不需要的是急、驳、骂.....

这对于贤者而言,算个人的悲哀,却是万民的幸甚。

百家争鸣出春秋战国,百花齐放出民国乱世,历史总是如此相似。

相似背后,自有定数。

这定数如何看?读懂一人就知,他就是学贯中西的陈寅恪。

陈寅恪这辈子,算得上民国标准大师成长史。

声明下下,陈先生学问我是欣赏的,非有不敬,仅就事论事而已。

家世而言,陈先生属晚清时标准官宦子弟,祖父陈宝箴那是当过湖南巡抚的人物,父亲陈三立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祖父牛,父亲牛,就连老妈俞明诗也牛,她和曾国藩沾亲带故。

强悍的家族基因给了陈先生学识底蕴,还有深厚的人脉关系。

底蕴厚,关系深,这就是别人家孩子啊!

(陈先生)

基于此,加上个人努力,才有陈先生读书的顺风顺水学贯中西。

1910年从复旦公学毕业后,为了开阔眼界,陈先生二话不说,去往西洋留学15载,没钱可能吗?

先去柏林大学、后去苏黎世大学、最后又游学哈佛。

三个世界名校转悠一圈后,陈先生依旧个性清奇。毕业证愣是一个没要,肄业都算不上,可学问却学了不少。

这放今日,是要挨打的,但他愣是一点心理负担木有。

海飘十六载,悠然回国,立马被推荐进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至于为何如此顺利?那就要寻思寻思,推荐人是谁了!

这三个推荐人,前两个是留学时期认识的小迷弟吴宓和傅斯年,第三个则是梁超。

有这三人轮番推荐,再加上梁启超的赞誉:

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所有著作加起来,也不如陈先生的300字有价值。

让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抓耳挠腮之余也不禁想,我的妈呀,这到底是何方大神?

清华之父好奇心起,结交之后,也对陈寅恪才华佩服无比。

进而顺利地让陈寅恪和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就职国学研究院,组成了清华F4。(四大导师)

(清华四大导师)

在这段典故中,我们不难发现二大定律。

第一,家世好是陈寅恪成功最大助力。

这份因家庭传承而来的学识,让陈寅恪在出生那刻,就已然超过八成同龄人,因为那八成人都是文盲。随后,因家庭富有,他又获得了无忧无虑去国外留学机会。

这机会今日看仿如多见,可在哪个读书人少,留学生更少年代,无疑是稀缺的。

剩下的二成读书人中,他无疑成了站在学术顶点的人物,说万里挑一,也不为过!

第二,读书人小圈子,给了他敲门砖。

我之前说过,在文人扎堆混的时代,商业互吹是常态。

可胡吹的前提是,你要先认识他们,随后才有用才学让他们认可的可能。

认识需进圈子,认可则需实力。

世间事往往是实力加努力,但圈子却难进,陈寅恪却是一个既有圈子,又有实力的人物。

家族贵气的陈寅恪,通过祖父、老爹、老妈加持,有了这个圈子的门票,也成了后续无数人提携他的先决条件。

要不,贵为文人标杆的梁启超会说出: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所有著作加起来,也不如陈先生的300字有价值。

这样明显吹捧的话吗?

其实这背后,不过是梁启超用自己身份给陈寅恪背书而已,背书的目的就是让他出头。

至于出头的目的吗?一为不荒废人才,二为不背弃圈子。

有了这两大定律加持,加上陈寅恪家学传承和留学时候虽没拿证却学到的真本事,才有了大师的升起。至于这个大师,在升起后为何如此光耀,其实也有时代背景在内。

这背景也很简单,说段趣事就懂了。

话说陈寅恪有一次拜访史学家夏曾佑,两人闲谈之余论起读书。

夏曾佑说:你啊,能读外国书,很好,不像我只能读中国书,读完就没得读了。

这话初听,不知其意,可细思却有深意,深意背后,就是中国文化的弊端,看上去浩如烟海,却有脉络可循。

(西学东渐)

中国学问到底有多少?估摸无人可说出一二三来。

但水有源,树有根,文化也是如此,把控了源头,就易于弄清。

中国文化,起于商周时期的《易经》、《尚书》、《诗经》,后续经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又兴起了一大波学问。

除此后咧?实事求是说,并没有多少跨越式发展。

除了各朝史书外,至多都是在前人经典上注释或修修补补。

比如儒学就是如此,在儒家经典基础上,马融一个说法,朱熹一个说法,王阳明一个说法,说法虽换了,可研究的本质却没变。

于是乎,中国读书人,除了读史书外,其实是没多少书可读的,读完就完了,理解靠个人。

这就让西学东渐盛行后的读书人意犹未尽,并扪心自问,国外是否还有更多学问咧?

于是留学成读书人心之向往的事物,为的就是,学习新的,未见过的知识。

恰好,那个时代又是一个学术大爆发时代。

基于工业革命,还有启蒙思想,民本主义的广为流传,无数流派纷至沓来,一个个著书立说,成了显学,这也让少有的民国留学生们,大开眼界之余,升起了原来如此的感悟!

这感悟!

在积贫积弱时代,成了他们心中的坚持和骄傲,也成了他们后续归国后,掌握话语权的关键。

我们学贯中西,我们什么都懂,你要和我论对吧?国学我有研究,西学我也有研究,你又如何论赢我?

认知差,还有时代差,让留学大师们,理论功夫深厚

(降维打击)

海龟面对土鳖,实现了认知领域的降维打击,交锋过后土鳖军团溃不成军。

溃不成军的后果也很显著,学成归国的海归们,本就物以稀为贵,一个个又都成了天之骄子。

他们不需要多么精深的学问,就能用强势的外国学术话语权,获得偌大名声,进而一个个成了西方学术领域,在国内的代言人。

都成一个学科代言人了,你说他不是大师?可能吗!

由此可见,民国大师的出现和井喷,时代才是驱动力关键。

贫弱时代,有八成文盲,两成读书人中,能留学的寥寥无几,因此这群人各个都是宝。

混乱时代,学术无新意,无突破,一个能带回新学术的人物,就成了大师。

他们都是时代的追赶者,但说是时代的赶超者却是不对的。

不过在那个时代,做个追赶者,就足以当大师了。

反观今日,我们这个大时代,就完全不同了。

今日最需要的从不是追赶者,而是赶超者。

要求不同,标准不同,大师的出现,当然是难上加难,少之又少!

由此看,今人又何必苛责今人?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50年前的中国什么样?曾禁播30多年的影像,揭晓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是越来越快。尽管说很多人早出晚归为生计奔波,但是依然每天处于各种焦虑中,仿佛挣的钱永远都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有时候人们就很好奇,几十年前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们那个时候会为生活感到焦虑吗?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部被封禁了三十多年的真实影像,来看看五

  •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窒息的操作?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有许多令人窒息的操作,这些操作不仅令人震惊,而且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其中一些令人窒息的操作。1.大屠杀: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这是二战期间最为残忍的事件之一,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包括在集中营中进行的毒气室屠杀和强制劳动等。

  • 南京大屠杀暴行再添铁证!他带来98件文物史料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4月26日上午,美籍华人鲁照宁来到纪念馆,将他收集的日军军人手牒、美国《纽约时报》等98件(套)海外文物史料捐赠给纪念馆。一本军人手牒:来自加害者的罪证军人手牒是军人的身份证明。此次捐赠的这本手牒,其持有者为侵华日军第六师团步兵第四十五联队步兵炮队伍长福岛正久。该手牒详细记载了他从1937年1月10

  • 历史重演,美国出现的“新情况”,竟然和100多年前的中国相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是时光的缩影,只有以史为鉴,才能够不忘初心。世间万物都在不断转变,但好像冥冥之中都有着一些联系。如今的中国已经国力强盛,不再是任人欺凌宰割的国家,但回顾历史,100多年前的中国,却十分屈辱。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闭关锁国”,不学习进步,再加上清政府的无能,导致了国力的衰弱,但100年前的中国,实力究

  • 以史为鉴,清朝如何一步步收复湾湾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以史为鉴,清朝如何一步步收复的?各位大人,您看与当今局势有几分相似?(明清战争“湾湾”专题共8篇,此为第7篇,关注书瑶,我们一起从古论今。)(一)首次交锋:见证历史的时刻在康熙22年(公元1683年)的一个六月午后,清军统帅施琅正站在战船上,为即将发动的攻击做着最后的准备。此时,晴空万里,夏日的阳光

  • 东北海军的缔造者,他从青岛撤退之前,炸毁20多家日商工厂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陆军抗日的事迹,大多数被世人熟知,就连空军也涌现出了高志航这样家喻户晓的空军英雄,唯独中国海军的抗日事迹,一直鲜为人知,海军抗日英雄更是寂寂无名。其实在中国海军有不少抗日英雄,也有不少抗日烈士,在这些英雄中沈鸿烈是比较突出的一位,他也是中国东北海军的缔造者,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心腹骨干,官至东

  • 史铁生:相逢何必曾相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相逢何必曾相识文丨史铁生等有一天我们这伙人真都老了,七十,八十,甚至九十岁,白发苍苍还拄了拐棍儿,世界归根结底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已经是(夏令时)傍晚七八点钟的太阳,即便到那时候,如果陌路相逢我们仍会因为都是“老三届”而“相逢何必曾相识”。那么不管在哪儿,咱们找一块不碍事的地方坐下——再说那地方也清静

  • 吕思勉: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已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

  • 韩国10000年历史,到底怎么算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可以说这就是代表历史最悠久的了。唯一延续的中华文明也才5000年文明史,可是韩国史书还有电视节目,专家,都宣称韩国有10000年历史,是中国的两倍,简直让人瞠目结舌!那么韩国万年历史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一本神话书”韩国之所以宣称自己有10000年历史,完全在于一本书,

  • “最后一片净土”夏尔西里,1998年才回归祖国,是如何被收回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夏尔西里,国内很多人都会很陌生,甚至连它所处的地区新疆省内知道的人也不多。正是由于人们的陌生,更加显示出它的神秘,此地像一块“世外桃源”,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净地和不可多得的天然基因库”。回看历史,夏尔西里1998年才被我国收回,当时是如何失而复得的呢?众人皆醉我独醒——左宗棠如今无论从地理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