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尧舜禹的禅让制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只是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

尧舜禹的禅让制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只是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693 更新时间:2024/1/15 19:34:38

禅让制是我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舜禹之间的权力禅让,标志着禅让制的正式形成。

关于上古时期禅让制的真实性,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禅让制自始至终也没有成为权力交接的主流方式,但禅让制确实是一种政治理想,是生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文明果实。

尽管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事迹表述得很清楚,很具体,但还是有很多人对“禅让制”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提出:“尧舜的禅让,是假说,是一些浅陋之人谣传的”,荀子不相信禅让制的真实性。

而法家的韩非子更是直接否定了禅让制的存在,《韩非子.说疑篇》中说:“舜逼尧,禹逼舜,汤逐,武王伐纣,四个人都是以人臣的身份弑杀自己的国君。”在韩非子看来,尧舜禹之间权力转移,不是禅让而是武力逼迫而成。

韩非子的观点尽管有一定的依据,但并不可信。在《十过篇》中,韩非子又说:“尧禅天下‚虞舜受之……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

也就是说,他又承认了尧舜禹禅让的真实性。在同一本书中,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只能说明韩非子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而罔顾事实。

到了近代,康有为认为禅让制是孔子托古之说,并没有客观依据。历史学家顾颉刚则认为,禅让制是墨家为了宣传他们自己的思想教义而主观臆造出来的。杨宽则认为禅让制来源于神话传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尽管有不少人质疑“禅让制”的真实性,但更多的人还是相信“禅让制”的存在,一致认为禅让制确实是在历史上出现过的。

而事实确实如此,从出土的竹简文物中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比如湖北荆门出土的竹简中,就有关于尧将帝位禅让给舜的文字记载。

《容成氏》篇甚至对尧舜之前的帝王禅让也做了记录。这些记录充分说明,禅让制不仅真实地存在,而且早在尧舜之前就有了,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只是延续以前君王的禅让传统而已。

《史记》是我国最重要的一部史书,也是最具权威性和可信度的一部史书。在《史记》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全面地看到禅让制的来龙去脉。

尧传舜

尧是一位仁德的君主,他考察百官,任用贤能,让各个部族和睦相处。随着年龄的增加,尧决定寻找合适的接班人。

本来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的,那就是尧的儿子丹朱,一些大臣也认为丹朱可以继承帝位。但尧认为丹朱的才德不足以担当此任,就没有传位于丹朱。

大臣们又推荐了共工,尧同样没有用。直到后来,尧才听从大臣的建议,让去治水。鲧用了九年时间去治水,却没有成功。

最后众人向尧推荐了舜。舜的父亲是个盲人,性格很粗暴,母亲和弟弟对舜很不好,甚至想害死他,但舜却用自己的孝悌之心,打动了家人,不仅维护了家庭的和谐,而且让家人远离了邪恶。

尧想对舜进行考察,便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想以此来考察舜的德行。结果,舜让尧的两个女儿很好地遵守了妇道。舜还对官员们进行了细致周全的考核,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

尧对舜的表现很满意,他认为舜的能力很强,考虑问题很周密,曾经说过的话也都能做到,这一点对君主来说,是很重要的。于是,在三年之后,尧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舜。

尧死之后,舜并没有贪恋权位,他决心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但此时的舜已经深得民心了,诸侯们根本没有理会丹朱,而是继续来朝见舜。舜认为这是天命,于是正式登上了天子之位。

舜传禹

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又把帝位禅让给了禹。尧死之后,舜登上帝位,来到文祖庙,打开四门,广纳言路。

接班人的问题,也成了舜考虑的主要问题。跟尧一样,舜也向大臣们征求意见,让大臣推荐贤德。

众人向舜举荐了禹,而禹就是前面鲧的儿子。鲧用了九年时间,没有取得成功,现在他的儿子又继承父业,继续治水。

舜让禹治水,是对禹的重用,也是对禹的考察。除了禹之外,舜还挑选了另外二十一个人分别担任不同的职务。

也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舜没有决定将帝位传给禹,而是想通过对不同后备人才的考察,最终选出合适的人选。禹能最终南面天下,关键是他通过了舜的人事考察。

为了治理黄河的水患,禹带着助手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遍行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通过不懈地努力,终于解决了黄河水患这个根本性的难题。

禹还带领人民开疆拓土,将华夏民族的疆域不断地扩充。

最关键的是,禹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拥戴,四方的诸侯与宾客都因此而恭敬舜。

舜的儿子商均也没有治国的才能,所以舜在生前便将帝位禅让给了禹。舜死之后,禹又把天子的位子让给商均。但商均是不被大众认可的,他们认可的天子只有一人,那就是禹,禹只好再次接过权杖。

禹传子

禅让制从尧始,以禹终。禹是从舜的手中接过帝位的,他同样想把帝位传给有才德的人。

本来有一个很好的继承人选,他叫皋陶,可是皋陶活的时间很短。禹只好把帝位传给了益。

传位之后没几年,禹就死了。

禹死之后,益把君主之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躲到山里去了。一来老百姓对益还没有足够的信服,二来启很有才德,已经深受百姓的拥戴,最终启便登上了帝位,成为夏朝的开国之君,禅让制划上了句号。

尽管禅让制已经被史料所证明,但有两个情况必须要说明。

禅让制是建立在君主后继无人的前提下

不管是尧传舜,还是舜传禹,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尧的儿子丹朱和舜的儿子商均是不适合继承帝位的。

尧说自己的儿子凶顽,不具备治理天下的才能,所以与其让天下人受苦,不如让丹朱一个人受苦。

所以,尧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才德兼备、深得民心的舜。舜的儿子商均,虽然本性并不恶,但却才能平平,同样不能担当大任。

如果尧的儿子和舜的儿子都像禹的儿子启一样,既有才能,又有众人的拥戴,那就不可能出现尧和舜把帝位禅让给别人的情况。所以说,禅让制并不是约定俗成的固有制度,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机缘巧合的结果。

禅让制是建立在被禅让者德才兼备的基础上

与其说禅让制是因为禅让者的胸怀与格局,不如说禅让制是因为被禅让者的才能与仁德。

尧为什么把帝位禅让给舜?就是因为舜深受人民推崇,而且通过了尧的长期考察。当尧在寻找接班人的时候,舜已经名闻天下了。

他在父亲凶顽,母亲愚昧,弟弟狂傲的家庭里,凭借着孝行,维持了家庭的和睦,并且让家庭远离奸邪。

当四岳向尧推荐舜的时候,尧并没有马上就信任舜,而是对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考验。尧先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观察舜是如何让自己的老婆遵守妇道之礼的。接着又让舜整顿百官。

结果在舜的整顿下,百官遵纪守法,都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连四方的诸侯和宾客都表现得非常恭敬。经过这些考察,尧才最终决定在文祖庙把帝位禅让给舜。

即便尧已经将帝位禅让给了舜,但尧对舜的考察还没有结束,尧让舜代替他行使天子的职权,从而观察他的执政能力。

行使职权的舜,整顿政事,四处巡访,足迹遍及八方四地,不仅政事清明,考核有方,而且疏导河流,设立州府,真正让天下人都心服口服。

舜对禹的考察也是如此,甚至比尧的考察还要严格。刚开始的时候,在舜的心目中,有二十二个潜在的接班人。

他把这二十二个人分别安排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想通过观察他们的实际表现,最终确定接班人的人选。

最终,禹在二十二个人中脱颖而出,他不仅解决了黄河水患这一根本性的问题,而且划定了九州的疆域,开拓了华夏的领土,并且深受天下百姓的爱戴。

正因为禹所取得的功劳和他所受的拥戴,让他最终从舜的手中继承了权力。

如果舜和禹没有足够的才能和仁德,就不可能得到帝位的禅让,也就没有了禅让制的可能。

特别是尧和舜死后,舜和禹都曾将帝位又让了出去,是天下的百姓不允许帝位再旁落他人之手,可以说,舜和禹是靠实力将帝位拿到手的。

史料已经证明,禅让制是真实存在的,那我们又该如何评价禅让制呢?

禅让制是有水分的

尽管禅让制确实在上古时期出现过,而且在后面的朝代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但禅让制并非真正的禅让制,它是含有很大水分的。

首先,这个禅让制仅仅发生在几个政治家族内部。从《史记》中就可以看出,尧舜禹虽然隶属于不同的氏族,但他们的祖先都是黄帝,所谓的禅让,只是黄帝家族内部的传承而已,并非我们常人理解的禅让。

其次,禅让制的实现是一种偶然而不是必然。原来的天子后继无人,或者儿子没有才德,不被众人拥戴,是一个前提条件,有真正贤德的人,可以经受住考验,最终取而代之,这是另外一个必备条件。

禅让制是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

禅让制为什么被记载下来,而且被儒家美化推崇,并在中华文化中留下了印迹?就是因为禅让制是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

这种制度寄托了儒家,甚至是所有中国人的一种希望,那就是,政治的权力可以通过才德而不是血统去继承。

结语:

禅让制是真实出现过的,但禅让制并不是一种可行的权力转移方式,它只是一种理想,禅让制的背后,寄托了中国人对于权力更替、交接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皇帝诵经敲得睡着了,13岁侍女偷偷笑出了声,从此她的命运被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古人有句话说伴君如伴虎,说的是陪伴在君王身边就像是陪伴在老虎身边一样,随时都可能有杀身之祸。就像是北齐的初代皇帝高洋,高洋执政早期励精图治,这样下去绝对算得上是个好皇帝,可惜他后来不知怎么了,变得无比残暴滥杀。他有一个十分宠爱的薛贵嫔,高洋一边宠爱她,一边又跟薛贵嫔的姐姐不清不楚。某天,高洋去薛贵嫔

  • 李商隐长于用典,用典不着痕迹且余味无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这类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他比较寒微的处境。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 渤海国曾参与契丹反对武周的战争,直到灭亡一直奉中原为正朔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渤海国首任君主大祚荣所部的靺鞨曾经在唐高宗时期被唐朝征服,迁居营州(辽宁辽阳),参加了契丹李尽忠反对武周政权的军事行动,被武周军队击败逃亡靺鞨的故地。开元元年(713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政权,民族主要以靺鞨和高丽人组成,主要控制区域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东北和现在俄罗斯领土的一部

  • 汉末胡人内迁埋下“五胡乱华”伏笔,五胡乱华时各族人均深受压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五胡乱华,其之所以乱,一个是认识上的乱,就是理不清楚;另一个是现实中的暴,就是杀伐太重。从汉人的角度说,是至暗时刻;但从胡人的角度说,也绝非高光时刻。在这段时间里,普通百姓,无论胡人还是汉人,都要经历乱世痛苦。乱世的恶魔一旦被放出,就只能问恶魔能够饶过谁了,但它谁也饶不过。所以,被乱世乱死的胡人,也

  • 明朝的封闭催生了走私,而倭寇中也有大量明朝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为啥明朝倭寇最多?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要先了解一下倭寇的组成部分。所谓“倭”,其实就是古代人对日本人的简称。所谓“寇”,这就很明显了,也就是盗贼、匪徒的统称。现在就能搞明白,为啥明朝的倭寇最多了。倭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日本人,一部分则是贼人。其中贼人可就不仅限于日本人了,还有很多明朝人在里面

  •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趁十三世纪封建帝国衰落而以铁蹄踏破亚欧大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成吉思汗父亲为其乞颜部酋长也速该。传说成吉思汗出生时,手中正拿着一血块,寓意天降将掌生杀大权。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初,烈祖征塔塔尔部,获其部长铁木真。宣懿太后月伦适生帝,手握凝血如赤石。烈祖异之,因以所获铁木真名之,志武功也。”成吉思汗是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

  • 中国有一大姓,人口近一亿,但是历史上却连一位皇帝都没出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有很多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一大批的人在传承。历史上有不少的姓氏都有过辉煌的历史,或者出了文学大家,或者成为一代帝王。但是,有个姓氏却很奇怪。人口接近一亿,堪称中国第一大姓。可是,上千年来,这个姓居然没有出过一个皇帝!这个姓就是王姓。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王姓人口(中国大陆)达到

  • 朱元璋正要跪下向龙椅磕头,刘伯温一脚踢出个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是一个不亚于汉唐的大一统王朝,而开国皇帝出身却十分卑微,家境贫寒,小时候曾为地主放牛,后来还当过和尚。年纪轻轻的他却有着远大的志向,立志要推翻压迫,摆脱困苦的生活。之后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机缘巧合之下,他参了军,正是迈出的这一步,让他从此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为了天下在最尊贵的人,他就是朱

  • 导致皇帝被俘的奸臣王振,明英宗复位后为何没有记恨反而先祭奠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提起王振,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干涉朝政,盲目地怂恿明英宗亲征瓦剌。并在战争中多次决策失误,导致明军全军覆没、朝中大臣死伤无数,英宗被俘,酿成"土木之变"之事。可是为什么明英宗复位以后,还要祭奠王振呢?王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王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他的专权导致了王朝衰亡。让我们先来看看,王振

  • 古代没有银行转账,官员却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是如何领工资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打工人每个月最快乐的一刻莫过于听到手机短信一声脆响,打开一看显示工资已到账,顿时喜上眉梢。接下来的几天就可以呼朋唤友,小酒局小烧烤走起来了。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支付体验,转账、扫码、刷脸、指纹支付都慢慢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场景。大街小巷,餐馆商场,很难再见到纸币,取而代之的都是"支付宝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