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靖难之役时,为何朱棣身边少有叛徒,而建文帝大臣却纷纷投降

靖难之役时,为何朱棣身边少有叛徒,而建文帝大臣却纷纷投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014 更新时间:2024/1/2 8:42:40

靖难之役,是一段很神奇的历史,为什么呢?因为朱棣竟然以藩王身份,去对抗强大的中央势力,最后还成功了。后来明朝有几位藩王效仿他,可是都失败了。朱棣为老朱家子孙开了个坏头,却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长达四年的战争中,我们可以通过史书,明确了解到为何朱棣会赢,建文帝会输。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靖难之役时,朱棣身边少有叛徒,大家都忠心耿耿,即使是跟着他去“造反”。而建文帝身边的大臣,却纷纷选择投降,并没有坚持与皇帝一条心。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先从朱棣这边来分析,看看为什么大家对他都如此忠心,理由如下。

一、朱棣有军民基础

朱棣出生的时候,父亲朱元璋还在和陈友谅争天下。甚至在他出生当天,由于军情紧急,朱元璋连儿子都来不及看一眼,就赶往前线指挥作战了。所以朱棣从小,就是在战火中长大的,直到战争结束,朱元璋准备第二年登基了,朱棣才与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即位后,认为这个天下还是要靠子孙来守,于是将儿子们分封为藩王,其中朱棣为燕王,封地在北平。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由于从小耳濡目染,所以他到了藩地后,很快组建起一支强劲的部队,在这里扎下根基。

在他就藩期间,势力不断扩张,还有两次成功北伐的经验,甚至曾招降元太尉乃儿不花。跟着这样一位强悍英明的领导,论谁都舍不得离开,跟着燕王有肉吃。

二、朱棣有起兵理由

太子朱标去世后,按理来说,朱元璋次子朱樉是最有希望被立为太子的。但在朱元璋晚年,次子朱樉、三子朱棡接连去世,朱棣就成为最年长的皇子。但朱元璋完全没管那么多,直接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已经让朱棣心中很不满了。

更没想到的是,朱允炆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开始削藩,先后处置了五位叔叔,手段又快又狠。谁都知道,朱允炆最终的目的是朱棣,于是在姚广孝的劝说下,朱棣决定起兵靖难。

朱棣起兵名义上是“清君侧”,实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身边的人仍然不会背叛他,这是因为朱棣起兵,完全是被朱允炆逼的。朱允炆才是不念亲情,残忍弑叔的“反面人物”,朱棣反而能得到支持。

三、朱棣是位好领导

朱棣就算个人能力再强,要想推翻侄儿,也得靠士兵为他卖命。而要想大家死心塌地为他卖命,就必须要与下属打好关系。

就好比有一次,一位士兵在行军途中病倒,情况很严重。朱棣知道后,立刻叫人将其放在自己的备用马匹上,并送回去治疗。有的将领认为这样不妥,毕竟朱棣身份贵重,他的马怎能让小兵骑。但朱棣却说:“人命比马重要,救人是我应尽之责。”

试问他这样的举措,被别的士兵看到后,还不被供到天上吗?果然,这件事很快传遍军中,后来士兵在打仗时就更加卖力了。至于背叛朱棣之事,不存在的。

四、朱棣深谙权谋之术

建文四年,眼看朱棣就要打到南京城,情急之下,建文帝先后派了三拨人去谈判。

第一次是朱棣的堂姐庆阳公主,朱棣知道堂姐心软,于是一见到她就失声痛哭,然后对她说:

“此奸臣欲姑缓我,以俟远方之兵耳。”

言下之意就是我这都是被逼无奈,而且我并无野心,只是要铲除奸臣,我不这样做,死的就是我。庆阳公主向来与朱棣感情深厚,她自然不忍见到他去送死,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第二次是大将军李景隆和茹瑺等人,对于这些人,朱棣知道要展现自己强悍的一面,一来让他们知难而退,二来让其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于是朱棣对他们说:

“皇考已分封,今割地何名?公等归奏上,但奸臣至,我即解甲谢罪,退谒孝陵,归奉北藩。”

大意还是说,我不是要造反,我只是要除奸臣。而且皇考(指朱元璋)已经分封过了,如今割地又有什么用呢?只要奸臣被铲除,我立刻退兵回北平,老老实实不再出来。

他真的摸透了李景隆和茹瑺的心理,结果回去后,李景隆就开始动摇。后来朱棣入南京时,茹瑺更是第一个建议他登基的,《高祖实录》记载:

“及燕王入南京,召瑺,瑺首劝燕王即帝位,是为成祖。”

第三次是朱棣的兄弟谷王朱橞、安王朱楹,《明通鉴》记载:

“上复遣谷王橞、安王楹等往,王卒不奉诏,唯与诸王相劳苦,宴罢遣归。”

就是说朱棣盛情款待了兄弟,然后向他们诉苦,同时安慰他们有多不容易,接着派人将他们护送回去。

比起建文帝狠心清算叔叔,朱棣这样做,让谷王和安王瞬间感到很难过。自己代替侄儿来谈判,可是成功后,侄儿下一个会不会就拿自己这个藩王开刀呢?于是回去后,谷王就和李景隆商量投降,最终二人打开了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城。

看了为何朱棣身边少有叛徒的理由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建文帝大臣要纷纷投降了。朱允炆固然是位仁慈的帝王,但他对叔叔们下手太狠了。虽然削藩没有错,可错在他太过心急。这些叔叔都对明朝有贡献,他二话不说就将他们削爵囚禁,实在令人心寒。

另外,他一味只听黄子澄齐泰这些人的话,这些人虽然饱读诗书,却毫无政治经验,空有忠心却没有能力。他听了黄子澄的话,让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可当李景隆连吃败仗,群臣都请求处死他时,朱允炆非但不追究,反而还下旨安慰李景隆,这让群臣怎么想。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建文帝并非明主,既然朱棣也是老朱家子孙,那么谁当皇帝不是当呢。事实上朱棣对于投降的大臣,大多都很宽容。就好比他即位后,就让茹瑺仍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并且封他为忠诚伯,食禄一千石,终其一生不改。

所以说为人君者,光有仁慈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如此,在关键时刻,仁慈甚至会成为致命弱点。而在其手底下的人,除非像黄子澄等顽固迂腐,不然都会明白“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

(参考文献《高祖实录》《明通鉴》《明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儿子请老师,老师问:不听话能打吗?朱元璋如此回答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朱元璋为儿子请老师,老师问:不听话能打吗?朱元璋如此回答他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的封建王朝延续了几千年,这其中出现了成百上千位的皇帝,但是在这些皇帝中很少是平民草根出生的,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少数中的一员。朱元璋一开始只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还由于天灾人祸的发生做过一段时间的乞丐,乞讨为生,后来还出家做

  • 都知道“司马光砸缸”,司马光救的那人是谁?他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大多数人在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他的故事了,原因就是他的故事被编写进了教科书,这样一来几乎全国的人从小的时候就对他有了很深的印象,而且也对他增添了许多的尊敬。当然司马光这个故事不是被后来写史书的人挖掘出来的,而是通过被司马光就下的那个孩子把他的故事给传扬下来的。可能很多

  • 朱元璋是赵匡胤的粉丝吗?他为何崇拜忽必烈?他俩都传位给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朱元璋崇拜的,从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朱元璋的成就,都要超过赵匡胤。那么朱元璋是谁的小迷弟呢?这个人其实是忽必烈。在朱元璋眼中,元朝也是中华正统。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开国之君,一统天下,问鼎中原,坐拥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自然可以成为朱元璋崇拜的对象。一、赵匡胤只得了半壁江山,且

  • 明英宗留下遗诏,将来钱皇后与自己合葬,为何最后没有顺利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之前笔者写了“被汉武帝宠爱过的4个女人”,文章中提到,这4个女人都曾受到汉武帝的宠爱,但是她们结局都很悲惨。这就说明,被皇帝宠爱,不一定就是件幸福的事。而今天我们要说说,皇帝与自己的妻子之间,也是会有真爱的,关键是看有没有遇上对的人。陈阿娇、卫子夫、李夫人、钩弋夫人都被汉武帝宠爱过,可是在皇权之下,

  • 此人乃是“北宋第一炮”,为何不受重视而屈居地煞之列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梁山好汉的排名,不看单一指标,而是综合考虑的结果,其中背景、资历、职务是最重要的考量环节,像小旋风柴进,虽然武力平平,但人家有资历,有背景,财大气粗,所以排名非常靠前,像扑天雕李应,能耐也不大,但人家的职务是掌管钱粮的,入伙之前,也是一个财大气粗的庄园主,对梁山的后勤支援极大,所以排名也在天罡之列。

  • 苏秦:改变命运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赚太多钱,大部分是下面这四个 2023-04-16 19:14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01古人云:“财禄已定。谁不想致富?大部分人似乎都认同“天定命运”这个道理,不管他们做了多少,最终会发生什么,他们都无法控制。其实古人也说过“时间造就英雄,我的天命我做”。当然,愚人认命,而智者明智地改变自己的命运。思维逻辑不同,命运就不同。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他出身于一个朴素的家庭,后来成为

  • 雅俗兼备的宋代茶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的宋朝是一个全民饮茶的时代,社会各阶层都喝茶。可以说,茶进入了宋人雅与俗生活的多重领域,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处处彰显宋人的风雅和社会气度。南宋·刘松年《撵茶图》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蔡襄可谓是宋代品茶高手第一人。他在福建路转运使任上,创制小龙团和曾坑小团,完成了贡茶品质的提升,并开启了增创新

  • 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 — 论王安石的人格精神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对于王安石而言,政治上的失败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失败。因为他与王安石变法所引起的社会动荡和激烈的政治斗争有着直接关系。他一生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在这三朝中他都扮演着不同角色。在北宋的中期,宋仁宗、宋英宗在位时期,他积极推行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就;而在宋神宗在位时期,他则处于政治动荡和思想活

  • 关于东晋门阀政治出现的必然性与特殊性的讨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田余庆先生:北大历史系教授,主研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序言:据田余庆先生所言,严格的门阀政治仅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之前的孙吴不是,之后的南朝也不是,而至于北方,则并没有出现过门阀政治。田先生此论意在表明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在本文,我们便按照田余庆先生所言的

  • 和珅虽有二子二女但并没有直系血亲后代,儿女中仅小女儿未受牵连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和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系血亲后代,尽管和珅生前有两子两女,但他最终并没有后人,下面就说一说和珅的子女在他死后的情况和结局。和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权臣,也是清朝历史上第一大贪官,在乾隆时期和珅权倾一时,尤其是清高宗让位给清仁宗之后,和珅的权力更是达到顶峰,在太上皇清高宗的操控下,和珅的权力比当时名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