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 — 论王安石的人格精神

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 — 论王安石的人格精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726 更新时间:2023/12/4 20:54:42

对于王安石而言,政治上的失败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失败。因为他与王安石变法所引起的社会动荡和激烈的政治斗争有着直接关系。

他一生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在这三朝中他都扮演着不同角色。在北宋的中期,宋仁宗、宋英宗在位时期,他积极推行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就;而在宋神宗在位时期,他则处于政治动荡和思想活跃时期,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

但是无论他实行什么政策,都必然会触及到旧的势力集团的利益。这一点从他主持变法开始就已经注定。所以虽然王安石具有过人的才华,但他并不适合于政治生活。

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和人生选择

王安石自幼就有很高的政治抱负,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和伟大的人格理想。《宋史》说王安石“少孤贫,力学”(《宋史·王安石传》),而《宋史》“少负奇气”(《王荆公传》)。可见他自幼就有很高的政治理想和远大志向,希望能有所作为。

但是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和党同伐异,使他屡遭挫折和打击,从而使他感到自己“不得志”,于是他决心与腐朽的统治集团决裂,要以自己的才能来挽救这个腐朽的政治制度。

王安石在青年时代曾任“越州通判”(《宋史》卷五十六)、“洪州通判”(《宋史》卷一百四十七)、“舒州通判”(《宋史》卷二百九十三)等职。

这个时期是王安石政治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在这些地方曾经领导过一些工作,并写了《荆公论》《答张方平书》等著名的文章和政论著作。

这段时期的经历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使他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以后提出改革方案奠定了基础;

二是使他认识到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社会问题是由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造成的;

三是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最根本的矛盾是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王安石一生都在研究如何治理好国家和农民,他的思想和实践在这一段经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经过这段时期的磨练,王安石变得更加成熟了。他开始认识到“治天下者先治己身”的道理,“人不学而能,不练而成”,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

夫圣人之治人也,皆由其所不知而得之。故善者因其所知而为之学,不善者因其所知而为之教。圣人知其所不知而为之行,不知者以为不知,知者以为知。故圣人不行而成其事,不行不成其事则以为不举

“圣人行”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下士”“下吏”则是对小人的要求。

王安石在这里提出的是一个治国、治民的系统理论。这个理论说明他不仅认识到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都是由其本身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来决定的,而且还认识到自身存在问题的原因是由于不能正确地理解、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果。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他后来提出“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社会政治主张所依据的哲学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说:王安石由青年时代开始就在自觉地追求一种能够体现自己人格理想精神和人格理想价值的人生道路。

王安石的思想与道德修养

王安石的思想和道德修养,受到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但又不同于儒家传统所提倡的道德修养,而是吸收了佛家的“无明”和道家“虚静”等思想,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答徐子山书》中,王安石这样评价自己:

“自吾始言无上道者,为其去人欲、存天理、尽人情、循礼仪、正人心之有以合于、舜也。”

王安石认为他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无明”和“虚静”等道家思想基础之上的,但又与佛教有所区别。

佛教讲“空无”,而道家则讲“虚静”,王安石对佛教思想不排斥,而更多地接受了其思想。

在《答徐子山书》中他说:

“人有好名色,虽不可以无佛性,然亦须有一种功夫。故佛性之在人心,可有不可无。必于一切人事中见之。”

王安石认为人欲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有一种方法使欲望得到满足,即通过修养去去除人欲来达到修道的目的。

王安石不仅接受佛教思想,还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吾少好老庄之书,及壮又好庄子之文、申韩之说。而自以为非庄老之学。今老于世利欲之中者久矣……非知之难也。”

在这里王安石把自己的思想与道家思想相结合,以求达到理想人格境界而又不背离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

在《答徐子山书》中他认为:“世俗所谓聪明、富贵者多矣.王安石在《答徐子山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无上道论”,认为只有通过“去人欲、存天理、尽人情、循礼仪、正人心之有”来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即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人格精神理论。

王安石认为人都有佛性,这种佛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不会随着人生经历而改变;但要发挥这种佛性或发展它、完善它,需要通过修养来实现。他说:“夫修道者,当以天理为本,以人情为用;既不失其天理,又不悖其人情;此谓得其平然之道也。”

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及其所代表的保守势力

王安石的政治理想是富国强兵,建立一个理想的太平盛世。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为政以仁”,他要实现“至道之精,至仁之极”。“至道之精,至仁之极”,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至道”,或者说是“孔孟之道”。

王安石把儒家的传统政治理念作为自己政治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在他看来孔子“性相近也”“性善”的理论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孟子则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把儒家传统思想推向了高峰。

王安石政治理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富国强兵”。他把富国强兵作为自己政治活动的基本纲领。

他主张“穷天人之理,达人情之变”,这就是他所说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分彼此,天人合一”。

王安石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太平盛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政治思想,也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的。

但是王安石的这种政治理想、政治主张和他所代表的保守势力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虽然王安石实行了富国强兵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而北宋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经济凋敝、军备废弛,与辽、西夏战争不断。国家财政支出庞大,老百姓负担沉重。

王安石虽主张加强军队建设,但由于历史上对军队建设重视不够,所以军队建设始终没有跟上国家经济建设的步伐。

而在王安石所代表的保守势力中又有一个强大的保守派即司马光集团。

司马光是北宋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王安石变法及改革派中最大的反对者。

宋朝家法和王安石所处的时代

王安石在其作品中始终对皇帝怀有一种极高的政治期望,他曾多次提出:“陛下之言,即为百世法”。如果说王安石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他有自己的一套政治理想和主张,但是这些政治理想和主张只能在宋神宗去世以后才能得以实现。

因为他是一位具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然而,在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所有这些都必须以儒家的基本思想为基础才能得以实现。

而宋朝的家法又规定了人们不能有任何个人理想。当王安石和他的同僚们在推行变法时,他们所实行的就是宋朝家法,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按照宋朝家法办事而已。

王安石对皇帝怀有的这种极高期望使他看不到任何一种政治方案在现实中可以得到实施。这是一个很不幸的事实,这其中有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政治家往往都具有与当时人们所处环境不协调的强烈个性;

第二个原因是,尽管他们个人都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但他们还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实现自己所提出或希望达到的目标;

第三个原因是,即使是最伟大的人物也不可能预见到所有事情会发生的全部可能性;

在王安石和同僚们为变法而积极奔走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王安石生活、活动于其间的那个时代中,不可能存在着可以直接影响他政治理想和主张实现过程而使它得以实施的具体政策。

如果要想了解王安石当时所处的时代,我们就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条件。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既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也不是后来的清朝康熙和乾隆时期。这一时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历史背景完全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人们对社会变革一般不会引起特别强烈的反应。而在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后,社会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人们对社会变革非常敏感,一旦出现可以影响到他们利益的社会变革迹象时,他们会不惜代价地去维护它们。

从历史上看,这种情形在宋朝体现得尤为明显。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后,科举出身的官员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敏感。为了使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好处,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去维护它。

在王安石生活、活动于其间的那个时代里,北宋王朝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危机,其中最突出、也最危险的就是国家财政经济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

国家财政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官吏队伍素质太低;

二是对国家财政经济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根据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北宋王朝出现了三种主要的财政危机:一是财政赤字;二是财政危机;三是金融危机。

在这三种财政危机中,金融危机最严重。财政赤字是由于政府支出大于收入所致;金融危机则主要由政府发行纸币太多所致。

笔者观点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他的改革活动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其人格精神却被后人所遗忘,王安石不是一位普通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人格精神却被人所忽视,这就是笔者要论述王安石人格精神的原因所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关于东晋门阀政治出现的必然性与特殊性的讨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田余庆先生:北大历史系教授,主研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序言:据田余庆先生所言,严格的门阀政治仅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之前的孙吴不是,之后的南朝也不是,而至于北方,则并没有出现过门阀政治。田先生此论意在表明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在本文,我们便按照田余庆先生所言的

  • 和珅虽有二子二女但并没有直系血亲后代,儿女中仅小女儿未受牵连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和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系血亲后代,尽管和珅生前有两子两女,但他最终并没有后人,下面就说一说和珅的子女在他死后的情况和结局。和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权臣,也是清朝历史上第一大贪官,在乾隆时期和珅权倾一时,尤其是清高宗让位给清仁宗之后,和珅的权力更是达到顶峰,在太上皇清高宗的操控下,和珅的权力比当时名义上

  • 百岁高龄的考霸,清朝三代皇帝的见证,他是历史有记载的最老童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现代人想做官,一般通过政府公务员招考或者选调,而在我们古代,能够当官只有一条路,就是300多年以来从隋唐传来的科举制度,这是一条相对公平的道路,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科举制度并没有任何年龄限制,所以很多人一直到古稀之年还在考试。在历史记载上,就有这样一位考生,把清朝的三个皇帝都耗死了,他就是年龄最

  • 令妃10年生6胎,宠冠后宫,可她每生一个,乾隆就送一个给别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大清朝的乾隆帝是影视剧中出镜率最高的皇帝,在《戏说乾隆》中,郑少秋演出了文武双全、风流倜傥的多情皇帝乾隆;在《还珠格格》中,张铁林演出了霸气威严,性情多变的慈父乾隆;在《延禧攻略》中,聂远又演出了略带痞气、孩子气的乾隆。乾隆后宫佳丽众多,其中一位妃子宠冠后宫,堪称乾隆后宫中最幸福的一个女子,她升迁的

  • 和珅睡了那么多乾隆的妃子,名利双收,为何子嗣那么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和珅,为什么能够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其中有很大的一项就是因为他长得俊俏,和珅能做到如此,不仅靠的是脸,还有才华。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身边有很多女人,有的女人甚至是乾隆的妃子真是太可怕了,但是为什么他的子嗣就那么少呢?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和珅一共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儿子都是和妻子冯氏生的

  • 百年前最强赘婿:他当了上门女婿,成了开国皇帝,儿子是皇太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什么是“赘婿”?赘婿就是入赘的女婿,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上门女婿。古代男尊女卑,很少有男子愿意去女方家做赘婿,以女之父母为父母,所生子女从母姓,承嗣母方宗。祧毕竟,是男的,都想娶妻生子,延续家族血液。但是,很少并不代表着没有。比如,几百年前就有一个男子,去到了女方家,做了赘婿,做了上门女婿。他不是一般的

  • 清朝大名鼎鼎“铁帽子王”的世子固然可以继承爵位,那其他儿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大名鼎鼎“铁帽子王”的世子固然可以继承爵位,那其他儿子呢?首先,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要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明代的“袭爵”制度。明代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十分简单且粗暴,采取“世子世袭,余子降级”的规定。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世子”可以继承“王爵”,而其他儿子则要降一个等级。PS:明代宗室爵位:亲王→郡王

  • 鳌拜死后,康熙为何不杀他子孙,反而让他们乡下务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了解清朝历史,或者是看过史诗级电视剧《康熙王朝》的读者或许知道,鳌拜这个角色可以说是让人深恶痛绝,幼年康熙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连孝庄太后也要让他三分,而鳌拜也是得寸进尺,就差废掉康熙了,可是在正史上,在鳌拜死后,康熙为何不杀了他的子孙,以泄心头之很呢?我们来看看鳌拜和清朝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和爱新觉罗

  • 民国侠女施剑翘忍辱10年,3枪击毙仇人孙传芳,法院宣判:无罪!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1935年11月13号,天津的“居士林”佛堂里,一名女居士突然起身,从怀里掏出一把手枪,对着一名男居士的脑袋开了一枪,那人顿时血溅三尺,当场栽倒在地!女居士还不放心,紧接着又朝那人的背部和头部,继续“砰砰”连补两枪,只见那人满脸是血,身体抽搐几下,再也不动了。死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军阀混战时期大名鼎

  • 刘备看不上的三员大将,两人武功卓越,一人有名无实!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刘备大家都很熟悉了,从白手起家到割据一方,历经了无数的艰辛磨难,最终凭借着不服输的韧性,成为了坐拥荆襄和巴蜀两大地域的割据势力,并最终在成都称帝。他能有如此的成就,和其不耻下问、慧眼识英雄以及属下诸位武将谋臣鼎立辅助离不开的。刘备爱才是出了名的,比如三顾茅庐只求诸葛亮的加盟,在初遇赵云时,也是惺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