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大名鼎鼎“铁帽子王”的世子固然可以继承爵位,那其他儿子呢?

清朝大名鼎鼎“铁帽子王”的世子固然可以继承爵位,那其他儿子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210 更新时间:2024/1/3 20:51:46

清朝大名鼎鼎“铁帽子”的世子固然可以继承爵位,那其他儿子呢?

首先,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要先大家介绍一下明代的“袭爵”制度。

明代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十分简单且粗暴,采取“世子世袭,子降级”的规定。

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世子”可以继承“王爵”,而其他儿子则要降一个等级。

PS:明代宗室爵位: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而如果降到最低一等,也就是“奉国中尉”之后,全部的子孙都不再降等级,而是所有人都是“奉国中尉”。

到了大明灭亡的时候,各个王府一共出现了924个郡王。

如此数量庞大单位郡王对于明中后期脆弱不堪的财政简直就是个灾难。

每年二十三万的宗室俸禄成为了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清朝建立之后,必然会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为了避免“爵位”泛滥成灾的情况,清朝的规定十分细密且严格。

1.除了特别允许“世袭罔替”的人之外,只要继承都要降级。

PS:清代宗室爵位: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镇国将军、辅国将、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又细分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禄米有差。

清朝不降等级世袭的人很少,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雍正皇帝最信任的怡亲王胤祥、大清最有权势的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等。

除了这些人之外,其余的人,无论爵位多高,在继承的时候,都要降一个等级。

2.保留“学籍”

虽然每一次继承爵位都要下降一个等级,但降级是有底线的,降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再下降了,并且以这个爵位传世。

“亲王”的底线是“奉恩镇国公”,“郡王”的底线是“奉恩辅国公”,其余的爵位也基本是按照这个规则的。

如果降到最低等的“奉恩将军”后,虽然不会降级,但如果三代以后还没有皇帝的特别恩惠,就会成为“闲散宗室”,为“四品官待遇”。

这些“闲散宗室”如果得不到皇帝认可,那么会永远不能翻身。

3.考试制度

承袭爵位的人只有一个人可以无条件“世袭罔替”或者“降级继承”。

其余的世家子弟如果不能得到皇帝的认可,那么就只能走“考封”这一条路了。

在清朝,那些“权贵老爷”大多“儿孙满堂”,一个孩子继承爵位后,其余的孩子都要“考试”。

更让人“恶心”的是:这些需要“考封”的世家子弟们还需要根据父亲的爵位和母亲的出身获得一个“基准值”。

如果你的“基准值”很低,那么就算才华再优秀、能力再出众也不会有多么高的爵位。

而那些父亲爵位高而且母亲出身名门的“世家子弟”则可以轻而易举获得一个低一点的爵位。

毕竟封建时代,“出身”是个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无论多么“天纵奇才”,都不能超过这个“基准值”。

当然,如果获得了皇帝的认可,那就另当别论了。

正如乾隆皇帝他老人家说的那样“谱列银黄,名中《玉碟》”却又“身无职级,竟至与庶民无异”。

因此,清朝出于用情,哪怕这些“宗室子弟”再无能,也给了这些“金枝玉叶”相当于正四品官员的“闲散宗室”待遇。

如果你不想“浑浑噩噩”,那就必须在二十岁以及之后参加“考封”。

清朝两百多年的江山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闲散宗室”直到五十岁都没有“考封”成功。

4.“罪大恶极”的“考封”制度

“考封”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翻译、骑马射箭和步箭。

每一部分都有“优、平、劣”三个等级。

如果三门都是“优”,那么就可以根据你的“基准值”授予最高的爵位。

两门优,一门平则要降一个等级。

两优一劣、一优二平,降两个等级。

三个“平”或者一劣、一优、一平,则要降三个等级。

剩下的则“考封”不及格,没有爵位。

凭借着严格的“考封”制度,以及“降爵继承”规则,清朝的宗室人数得到了大大的减少。

直到清代灭亡,那些有爵位的人也只占宗室人数的十分之一,大部分人都只是一个“闲散宗室”。

哪怕到了清朝末年,清代也没有因为臃肿的“宗室”造成和明代一样的经济问题。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鳌拜死后,康熙为何不杀他子孙,反而让他们乡下务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了解清朝历史,或者是看过史诗级电视剧《康熙王朝》的读者或许知道,鳌拜这个角色可以说是让人深恶痛绝,幼年康熙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连孝庄太后也要让他三分,而鳌拜也是得寸进尺,就差废掉康熙了,可是在正史上,在鳌拜死后,康熙为何不杀了他的子孙,以泄心头之很呢?我们来看看鳌拜和清朝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和爱新觉罗

  • 民国侠女施剑翘忍辱10年,3枪击毙仇人孙传芳,法院宣判:无罪!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1935年11月13号,天津的“居士林”佛堂里,一名女居士突然起身,从怀里掏出一把手枪,对着一名男居士的脑袋开了一枪,那人顿时血溅三尺,当场栽倒在地!女居士还不放心,紧接着又朝那人的背部和头部,继续“砰砰”连补两枪,只见那人满脸是血,身体抽搐几下,再也不动了。死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军阀混战时期大名鼎

  • 刘备看不上的三员大将,两人武功卓越,一人有名无实!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刘备大家都很熟悉了,从白手起家到割据一方,历经了无数的艰辛磨难,最终凭借着不服输的韧性,成为了坐拥荆襄和巴蜀两大地域的割据势力,并最终在成都称帝。他能有如此的成就,和其不耻下问、慧眼识英雄以及属下诸位武将谋臣鼎立辅助离不开的。刘备爱才是出了名的,比如三顾茅庐只求诸葛亮的加盟,在初遇赵云时,也是惺惺相

  • 曹操在战争胜利之后,喜欢抢别人老婆,曹操为什么这样做?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在历史战争中,像曹操这样的杰出人才,应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上。然而,没有人是完美的,曹操也是。在曹操的缺点中,有一个是抢劫别人的妻子。曹操的嗜好是可耻的。曹操为什么有这么坏的爱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说到三国时期的曹操,我相信没有人知道。在整个中国封建历史上,曹操应该被看作是为数不多的全能

  • 西汉初年人口紧缺,刘邦想出了一龌蹉办法,却让古代女性苦不堪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汉朝初年,因为刚刚经历完秦末起义军的暴动和楚汉之争的摧残,天下经济萧条,人口几乎损失了一多半,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加上当时西汉政权不稳定,国家根本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制度,历来王朝分分合合,最不缺乏的是战争。而在那个冷兵器时代里,无论是外族入侵还是中原群雄争霸,打仗主要靠的就是人力数量。然而,跟随着战争的

  • 周武王灭商后,册封地位最高的诸侯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去世,其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姬发继位后继续秉承父亲的天命,利用周朝东征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没多久商朝发生内乱,纣王诛杀叔父比干,囚禁另一个叔父箕子,致使众多被牵连的商朝贵族投奔周武王。武王见时机已经成熟,决定联合在盟津的与盟诸侯共同出兵伐商。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

  • 赵括和马谡,都是被高估重用的将军,他们分别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被高估重用的将军第一名:赵括!能够获此殊荣,赵括绝对是实至名归。他用自己的小命和40万赵国士兵的生命做代价,发明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赵括他老爹赵奢,本来是赵国税务局局长,一生致力于给老赵家多收点钱。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廉颇、乐乘这些名将不肯接单,于是他就接单干了一票,一不小心把自己干成了名将。赵

  • 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几颗?小孩回答后,孔子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当孔子的师傅,确有此事还是子虚乌有?再者,一个七岁的孩童就被圣人拜为师,对其日后发展又真的好吗?该子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呢?一日孔子携弟子驱车驶往莒国今(山东省莒县),途经一处村镇小道,见一七岁稚子立于道中央见马车驶来也丝毫没有退让之意,出于好奇下车查看。孔子问:“你这顽童,见到马车为

  • 赵云劫夺阿斗时,为何孙尚香敢对其口出狂言,对张飞却不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命运悲惨的女人,比如说小乔和大乔,很早就当了寡妇,后来还成为了曹操的囊中之物,貂蝉虽然嫁给了吕布,可是吕布死后,却不见踪影,孙权之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两任年龄差距太大,根本不是他心目中的盖世英雄。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虽然大获全胜,可是却也遭遇了人生中一件不幸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他的甘夫

  • 身处汉末三国你如何选择?他建“独立王国”护佑一方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身处汉末三国这样的乱世,你会如何选择呢?有的选择起兵割据自立,逐鹿中原,如袁绍;有的选择明主辅佐,以图建功立业,安定天下,如荀彧。但也有人选择坚守自己的信念,归隐山林,躬耕以养父母,护宗族,田畴就是这样一个奇人。田畴,在汉末三国并不是一个出名的人,但是也会有细心的人看见这个名字会想起曹操远征乌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