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戊戌变法为什么到最后会变成权力争夺的行动?

戊戌变法为什么到最后会变成权力争夺的行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046 更新时间:2024/1/25 15:42:28

有人说,“戊戌变法”中发生的各种争执,其实并不是变法本身的问题,而是权力斗争的问题。这个说法,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

其实,守旧派们虽然并不支持变法派的做法,但是他们并不反对改变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如果当时中国这种面貌得到了改变,他们肯定是非常高兴的。这其实是人之常情,旧有的一切,已经证明不行了,为什么还要守住不变的,除非智力有问题。

比如慈禧太后,虽然从光绪亲政变法开始,她就不断地抱怨,但是并没有行动。同时,虽然不断有人在她面前进谗言,让她重新亲政,但她也没有就此夺权。只是后来,慈禧听说光绪及变法派准备囚禁她的时候,她才先下手为强,把变法派抓起来,同时把光绪囚禁起来。

如果变法派没有要囚禁慈禧的打算和行动,慈禧可能也不会断然把变法的事情中断,捕杀变法人士,囚禁光绪。

而且,如果有某种方式能让当时的清朝富强起来,慈禧其实也是积极支持的。比如后来她曾支持义和团运动。就是她认为义和团能够打败洋人,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这说明,慈禧是并不反对进行变法的。

再比如荣禄。荣禄算得上是扼杀“戊戌变法”最积极的朝中重臣,是最顽固的守旧派。但事实上,荣禄的思想其实并不守旧,他也是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的。根据史料记载,荣禄多次和林旭等变法派谈到自己关于变法的主张。不过,他和康有为、梁超等人变法的观念很不一致。他有什么不一致呢?

一是变法的范围不一样。变法派认为当时的清朝如同一座已经朽坏的大厦,必须迅速拆掉重建。而荣禄则主张用修补的方式,哪里坏了就修补哪里。二是变法的侧重不一样。变法派认为必须要从制度和法律上进行彻底的改变,而荣禄认为重要的是军事和财政收入的改变。为此,他让袁世凯进行小站练兵,就是他变法的举措。三是变法的速度不一样。变法派主张急变,迅速在全国铺开。荣禄则主张缓变,慢慢地来,先试点,再向全国铺开。

我们这里不评价变法派的变法主张和荣禄的变法主张孰优孰劣,我们说这些,只是想表明一点,守旧派中最重要的骨干大臣,其实并不是不赞成变法的。

既然都是支持中国应该有所改变,都是支持变法的。为什么最终守旧派要残酷绞杀变法派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变法刚刚发起不久,变法改革,就变成了权力争夺。

中国古代的历次变法,无不是这样的结局。商鞅变法,无疑算得上古代中国最成功的变法。可是最终,秦惠王为了夺取权力,一上台就把商鞅给杀了。他杀掉商鞅,但是并没有改变商鞅的那一套,秦国还是按照商鞅变法的内容往前推进。

王安石变法,也很快变成了权力斗争。先是变法派王安石和守旧派司马光等人的斗争,接着是变法派内部王安石和吕惠卿等人的斗争。而这种斗争,最终演变成了激烈的朋党之争,整个朝廷的朋党之争,连皇帝也参与了进去。以至于到南宋的时候,宋高宗还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造成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这与王安石变法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变法性质迅速就发生了改变,从变法改革变成了权力争夺。

戊戌变法也一样。整个“戊戌变法”过程,就是一套毫无章法的突变。光绪皇帝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发布了上百道变法的诏书。而且这些变法毫无舆论上、制度上的保障,并且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

而且为了尽快地实施变法,变法派进行了大量的人事调整。支持变法的,被推到重要的岗位上,不支持变法的,则靠边站。也正是这种人事调整,让守旧派不满。包括变法派准备囚禁慈禧,也是一种夺权行为。慈禧没有了权力,她当然不高兴,所以要发动政变。

这一点,也许是古代中国政治的一种特色吧,戊戌变法,古代中国最后一次变法,最终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

标签: 戊戌变法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姜氏齐国到了春秋末年怎么改姓田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历史解密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文章叫《田忌赛马》。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和自己的老板齐威王赛马的故事。齐威王田因齐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第四代国君。我们知道,这齐国的开国先祖是辅佐周武王伐商建周的姜子牙,齐国的国君应该姓姜啊!怎么就改姓田了呢?其实,这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的领导人有点像东郭先生的故事。那到底

  • 此人酒不离手,为何还每天带着一个拿着铁锹的下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伶,魏晋,历史解密

    相信喜欢看小说的都知道,一些世外高人或者是隐士都有一些非常与众不同的癖好,或者是脾气很怪。其实这种人不仅在小说中出现,真实的历史上也有很多这种人。在魏晋时期,就有很多隐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竹林七贤。今天要说的这个怪脾气的人就是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刘伶可以说是古今第一酒鬼了,整天就不离手,人们十次见他,

  •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为何偏偏让弟弟继承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匡胤,北宋,历史解密

    相信很多人对于赵匡胤这个人都不会陌生,因为他是历史上宋代的开国皇帝,也曾经留下了很多的典故,他能够从一介平民最后成为皇帝,除了身后有一群忠心耿耿的大臣之外,和他自己的能力也离不开关系。但是让很多人都觉得不解的就是,在赵匡胤驾崩之后,竟然是他的弟弟继承了江山,要知道他当时是有4个儿子的,那么,这究竟是

  • 虞朝真的是存在 历史上有没有这个朝代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虞朝,上古,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凡是上过历史课本的都知道我国的朝代历史那可是相当的久远和丰富啊。并且是我们打小就知道的,什么夏、商、周、秦、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唐、宋、辽、元、明、清。而夏商周从来都是放在最前面一块教的,那么我们自然也是跟着正史理所当然的认为我国的朝代最早可追溯到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 南北朝人士:刘桃枝的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桃枝,南北朝,历史解密

    刘桃枝生卒年不详,南北朝东魏、北齐人士,曾侍奉高欢,高澄,高洋,高演,高湛,高纬等北齐历代君王,被誉为"北齐第一御用杀手",北齐灭亡后不知所踪。"文襄时,有吴士,双盲,妙于声。文襄历试之,闻刘桃枝声曰:"有所系属,然当大富贵。王侯将相,多死其手。譬如鹰犬,为人所使。"闻赵道德声曰:"亦系属人,富贵翕

  • 揭秘:袁术给孙策出了一道什么选择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袁术,三国,孙策,历史解密

    初平二年(191年),正是东汉的末年时期,袁术派孙坚攻打荆州牧刘表。刘表派部将黄祖迎战,孙坚不幸被黄祖的手下射出的暗箭射中,随之身亡。孙坚去世时,留下了四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长子孙策当时才年仅16岁,孙权更小,才9岁,因此,孙策还没能力承担其父留下的人马,他把孙坚埋葬在曲阿(今江苏省丹阳

  • 三国称帝最早的袁术,他最后是怎么倒台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袁术,三国,历史解密

    在三国这样一个战乱纷飞、政权不定的年代里。涌现出了大量的能人将士,有战争就有统治者,各大诸侯盘踞一方,各自都有势力,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各大诸侯对待称帝这件事都比较避讳的,不敢轻易称帝,但是有个人实力不怎么样,自我感觉良好,就敢称帝,他就是袁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袁术的皇帝梦!我们知道曹操英雄一生,

  • 晚清经济是日本的五倍 为什么会被给日本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晚清,日本,历史解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清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在清朝末年,由于种种原因,清朝不仅被西方列强所欺辱,就连日本都敢欺负中国。其实在第一场鸦片战争期间,晚清仍然很强大,晚清的经济体量仍然是世界第一,是日本的五倍,但为何会败给日本呢?首先是政治腐败,第一次鸦片

  • 古代“员外”是什么意思?是对土财主的称呼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元朝,历史解密

    “员外”确实是对土财主的称呼。元杂剧《灰阑记》说:“俺们这里有几贯钱的人,都称他做员外,无过是个土财主,没品职的。”有人认为员外是”员外郞“的简称,其实不对。旧时,中央六部下设各司,司的长官为郎中,而员外郞则是各司郎中的副职。但员外原本是指编外之官,跟员外郎没有关系。细究起来,”员外“的称呼,源自唐

  • 隆裕签了退位诏书后,临终时又为什么后悔?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退位诏书,汉朝,退位,历史解密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个太后,隆裕太后在养心殿被迫下达“清帝逊位”的诏书,延续了两百多年的清朝就此落幕。在此之前,拥兵自重的袁世凯多次面见并威胁裕隆太后,一边要求召开皇族会议,逼迫隆裕太后“速定方针”“以息兵祸而顺民心”,一边宣传法兰西革命时,其皇族不肯顺应民意而被送上断头台的典故。隆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