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历史上的千古奇冤 赵括并不是纸上谈兵之人

揭秘历史上的千古奇冤 赵括并不是纸上谈兵之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948 更新时间:2023/12/29 1:10:18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赵括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背负骂名无可厚非,可历史非身处其中不能感同身受,赵括其实并不是不堪大用的纨绔子弟,他的失败也自有其苦衷:其实,秦强赵弱是当时总的形势,赵国最后的失败实际上是一种必然,赵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要从分析秦赵两国战前的综合实力及形势入手: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专制集权制度,把全部国力都用于耕、战两件事上。到长平之战前夕,变法已近百年,秦国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拥有巴蜀和汉中两大粮仓,兵力近100万。秦国已经是战国时代唯一的超级大国了。

韩赵魏三国是从三家分晋而来,晋在春秋时期算得上超级大国,但分而为三,单独一部分虽然仍属大国之列,但只能算是中下等了。赵国在战国七雄之中,综合实力连前三甲都排不进去:秦国变法后一跃成为超级大国,不必说了;楚地方千里,带甲百万,进可争雄中原,退可固守南方;齐雄占东方,毗邻大海,占渔盐之利,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

秦楚齐三国才是战国七雄中的前三名,非赵国可比。就连同为从晋国中分化出来的魏国,由于曾经进行过吴起变法,拥有战斗力极强的铁甲步兵(魏武卒),实力也一度在赵国之上。所以说七雄中只有燕、韩实力稍逊于赵国。而赵国又有一大劣势,即地处要冲,北有胡林、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边更是有虎狼之国--秦国,此谓四战之地,兵家必争。这种地方整天打仗,无法安心进行经济建设,国力无法真正提高。

然而,四战之地倒也另有一个好处,就是人民彪悍尚武,不畏死战,军事力量强大。尤其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赵国改革了落后的军事指挥思想和武器技术,在六国中率先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军事实力大增,十余年的时间内,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领土扩张了千余里。

所以,秦赵之争,赵国虽说综合实力不济,但单论打仗,丝毫不落下风。这种力量对比也决定了双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战略选择:秦国对赵国已经崛起的军事力量甚为忌惮,想通过战争彻底打垮赵国,以免赵国真正成长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而赵国则极力避战,即使万不得已真打起来,也要以胜求和,切不可打成消耗战,为自己进一步提升国力赢得时间。因此才有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等等故事,即赵国通过外交途径,巧妙斡旋,既不肯被秦国占了便宜,又避免与秦国正式开战。

然而,历史从来都不是单方面选择的结果,赵国一心避免与秦国决战,依靠人才(蔺相如)优势在一段时间内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决战毕竟还是来了,并且未能给赵国留出充足的发展时间。公元前265年,秦采纳范雎的建议,开始实施著名的“远交近攻”之策,对韩国大举进攻,相继占领了韩国的少曲、高平、南阳、野王,并阻断了韩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韩桓惠王知上党必不保,索性献上党与秦以求和自保。然而正如上一节我们提到的,上党人宁死不归秦国,太守冯亭想促成三晋联合抗秦,于是拒绝王命,反将上党献给赵国。

这一下可给赵国君臣出了个难题:不接受上党,上党是军事要地,白送上门的肥肉不要,被秦国占了去可就失去了地利;接受上党,那就是虎口夺食,必定与秦国正面冲突,更有人认为冯亭献上党是嫁祸于人,想挑起秦赵之争。赵国群臣分为两派,相争不下。最后赵孝成王采纳了强硬派--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派兵接收了上党。至此,战事已不可避免。

战事既开,首先要看看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秦军总数约有100万,长平一战,先后投入大约60万兵力,而且依照上一节所分析的,秦国士兵为争军功,奋不顾身,战斗力极强。将领方面,秦国主将是武安君白起,白起乃是一代名将,莫说是在当时,就是在整个战国时代,都是数一数二。赵国总兵力60万,长平之战投入大约50万,将领先是廉颇,后是赵括。赵军强于骑兵,但骑兵在广阔平坦的战场作战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不利于在山川河流之间作战。而秦军的步兵实力极强,胜过赵国。因此,秦军无论是在人数还是战斗力上都占优。

然而赵国却占了地利,上党易守难攻,赵军利用这一点与秦军抗衡。赵军兵力、战力都不如秦军,提前接收上党就是看中地利之便,赵国当然要充分利用。

因此,总体说来,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秦军占优,但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赵军并不是毫无机会。

战争开始阶段,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与秦军交战几次,皆不利。这也难怪,毕竟实力不济。廉颇只好转入防守,深沟高垒,避而不战。在这种情况下,秦军也没什么太多办法,只能靠着战斗力强猛攻硬打。战争连续打了几个月,赵军的地利优势被秦军逐渐蚕食,变成双方各占一半,但秦军每前进一步也要付出很大代价,损失惨重,兵力优势被抵消不少,双方开始转入相持阶段。

分析到这里,关键问题来了:按照通常的叙述,廉颇避战的方针是正确的:能打尽量不打,如果秦军非要强攻,那就利用地利优势尽量消耗秦军的兵力优势,这是实力相对较弱的赵军战胜强大的秦军的必要选择。后来秦军在赵国散布流言,骗赵王用赵括换掉了廉颇,而赵括轻率出击,这才中了秦军的埋伏,全军覆没。可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苦战。这时候比的是士兵的韧性、将领的耐心、不犯错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经济实力。后勤保障能否跟上,才是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而这正是赵国最大的弱点。前文我们分析过,秦国经过近百年的变法,经济实力--尤其是粮食储备--极其雄厚,而赵国处于四战之地,战事频繁,根本攒不下什么家底。打这样的大仗,赵国起初几个月可能还支持得住,时间一久,真是耗不起。何况,除了粮食供给,后续兵力也是大问题,秦军总兵力本就在赵国之上,而秦国周边的韩、魏等国对秦国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太大的威胁,秦国不找他们的麻烦他们已经谢天谢地了,秦国根本无须过多分兵防备。而赵国剩余兵力要防备匈奴、魏、燕、齐等国趁火打劫,投入50万已经是举国之力,再也无兵可用了。所以,指望秦军犯错再出击,在理论上是完美的,但实际上不等秦军犯错,赵国已经撑不住了。这个时候,赵王临阵换将究竟是不是中了离间之计,就很难说了。赵王很有可能本来就想召回廉颇,换一个能速战速决的人。若真是如此,也就无所谓中计不中计了。

那么,赵王除了赵括之外,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呢?

当时赵国军事人才着实不少,有赵奢、廉颇、赵胜、李牧、乐毅田单等等。长平战时,赵奢已死,其子赵括年少成名,在军中颇有威信,代替父职。廉颇不必说了。平原君赵胜长处一是后勤,二是外交,指挥作战却并非赵胜所长。李牧倒是能征善战,不在白起之下,但李牧防备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入侵,责任重大,分身乏术。乐毅过去战绩辉煌,但其时已经年老有病,无法出征。田单也是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但田单本是齐国人,其时刚到赵国不久,虽然颇受赵王礼遇,被拜为相,但毕竟还是一个客卿的身份,难以服众。

最后我们看赵括:赵括自幼跟随父亲在军中,喜爱兵学,善于思考,颇有独到见解,赵奢也经常向他问计:一次,赵奢率兵攻齐城麦丘,久攻不下。赵王限期一个月破城,赵奢无计可施,十分苦闷。此时赵括献计,先是善待俘虏,通过俘虏了解到麦丘粮草不多的情况,然后给俘虏好吃好喝,把他们放了回去。俘虏回去说赵军的好处,齐军将领认为他们动摇军心,把他们关了起来。赵括又派人把粮食用抛石机抛入城中,结果麦丘军心、民心大乱,全部倒向赵军,不几日齐军将领便为众所杀,麦丘城破。能使出这样的攻心战术,可见赵括绝非泛泛之辈,赵奢旧部对其心服,由来已久。

据此分析,赵王换将,赵括已经是唯一选择。

最后,我们再看看赵括在长平的表现:

赵括到达前线之后,开始组织反击,收复失地。白起见赵军换将,趁机提出决战。赵国决策层的本意就是速战速决,所以赵括自然答应。

当时情形:白起在西,赵括在东。白起身后是沁水,河宽水深,水流湍急,赵括身后是丹水,河面也很宽,但水很浅,可涉水而过。两军南为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为秦军所控制,北面是太行山脉,上面有几处关隘,秦赵各自控制几个。整个战场就在这样一个盆地中。

赵括为决战做了充分准备:他先是命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赵军出击,控制沁水,然后挥师向东,与主力一起夹击白起。赵括又命令驻守晋阳的赵军南下,保护皮牢赵军,并威慑河西空虚的秦国本土。做好安排之后,赵括才率主力出击。

决战开始,赵括大举进攻,白起军撤退到沁水东岸,背水死守。然而,此时赵国的皮牢、晋阳两军却都被秦军挡住,没有完成赵括事先的安排,对白起的夹击没有形成。于是赵括军屡次冲阵都无功而返,两军难分高下。赵括见夹击态势没有形成,就想退回长平,但白起军死缠烂打,毫不放松。就在两军难分胜败的关键时刻,赵军的粮食先耗尽了。赵括只好丢车保帅,命一支赵军断后,掩护大军东撤回大本营长平。然而眼看就到了长平,前方忽然出现一支秦军。这是秦国援军,穿插至赵军身后,截住了赵军的去路。此时白起已经追了上来,赵括反而被白起夹击了。此时赵括只有涉丹水东撤,然而就在赵括刚到丹水河边时,意外发生了:丹水突然间变深了,无法徒步涉水而过。原来,秦军另有一军挖渠引来了黄河水,一下子提高了丹水的水位。就这样,赵括陷入重围。

此时战场形势演变成了冲与堵的矛盾,赵括军拼命地要把秦军包围圈冲破一个缺口,长平、晋阳、皮牢的赵军也拼命向赵括靠拢,各路秦军则拼命阻击,另有秦军威胁邯郸,令后方赵军不敢来救。秦军的劣势在于,一点被破,满盘皆输;而赵军的劣势则是粮草断绝。

经过数日大战,赵军仍无法突围。此时赵军早已无粮,战马也已经杀光,甚至到了杀老弱病残为食的地步。赵括想尽一切办法,曾派刺客行刺白起,可惜仅仅刺伤白起,未竟全功。赵括又从赵军中选出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人,穿自己的铠甲,打自己的旗号,率一军向晋城方向突围,而自己则率主力向长平突围。秦军射死假赵括,以为赵括已死,于是对真赵括军进行招降。赵括将计就计,率军诈降,而秦军也未完全放弃戒备之心,双方假受降真会战,最后一场恶战,死伤无数,赵军终因多日无粮,力竭而败,赵括死于乱军之中。赵括死后,各路赵军群龙无首,这才投降,随后被秦军坑杀40万降卒。

纵观长平之战,赵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皮牢赵军未能控制沁水十分可惜,赵军自此就失去了获胜的机会,只能转而求自保。而后来赵军的失败,原因无非是两点:一是粮草不济,二是兵力不足。秦赵两军主力接战,赵括虽未实现自己的意图,但也始终不落下风,是因为粮草不济才被迫撤退。而从兵力上看,秦军除主力白起军外,尚有多支部队,分别用于阻挡赵皮牢、晋阳军,穿插包围赵括军,挖渠引黄河水,阻挡赵长平留守军,威胁邯郸,另外在沁水、丹水之上还都有水面部队。其中尤其穿插包围赵括军的秦援军,更是兵力充足。而赵军除主力之外,其余各部都实力不济,能自保已经不错,难以对主力有真正的帮助。赵括在这种不利形势下,已经充分地消耗了秦军的有生力量,秦军获胜也是一场惨胜。赵括这一战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据说白起战后遍寻赵括尸首不得,只找到了赵括的铠甲和佩剑,白起伤心不已,将赵括铠甲厚葬,取赵括剑自用。后来白起还对秦王说,自己率50万大军围赵括20万军,伤亡过半才获胜,实在是前所未有之事。赵军主力断粮多日,人相食而斗志不懈,直到赵括战死军心才乱,赵括用兵实在是有独到之处。秦王则说,长平一战,秦军损惨胜,然而赵括死,白起存,这才是秦国的大胜。

总的来说,长平之战,赵王因为国力不济,不能用廉颇的固守之计,只好以赵括代替廉颇。而赵括主动出击,不是没有胜机,可惜赵军粮草、兵力都不足,这才无力回天。即使如此,赵括也大量消耗了秦军的有生力量,没让秦军占到大便宜。因此要赵括为长平之战的失败负责,实在是一种苛求。我们应当看到,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光有强大的军队,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是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的。赵括在长平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换了别人,恐怕也无法做得比他更好,让他背上纸上谈兵的笑柄,实在是千古奇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赵括长平之战

更多文章

  • 靖康之耻到底有多耻辱?皇后妃子羞愧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

    1127年,金军南下攻宋后,由于宋钦宗一味地求和,甚至为此敞开大门。金军一路南下,几乎是畅通无阻。当金军兵临城下时,宋朝已经无力抵抗。汴京城破之后,宋朝皇室3000多人悉数被俘。自古亡国之际,女人总是饱受凌辱,宋朝的皇后和公主们也是如此。如果仅仅是皮肉之苦也就罢了,金人非要让他们行“牵羊礼”。金军南

  • 古代皇帝停尸一般都是几个月 大臣难道不怕尸身腐烂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古代,皇帝

    很多人都不了解皇帝死后为何放几个月不下葬呢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丧葬习俗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亲人去世后,尸身一定要在灵堂里至少放置三天才下葬。究其原因,在于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被没有马上离开身体,而是等到第三天的时候才离开。而三天过后,没了灵魂的尸

  • 清朝时期的皇子每日都做些什么 清宫剧到底骗了你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皇子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的皇子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清宫剧,不得不说是影视界一大害人不浅的存在,各种宫斗、爱情题材,引来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但是却对历史极其不尊重,很多人只都从清宫剧里面看到了清朝皇帝、皇子们的享乐,整日没事就只是谈恋爱,风花雪月,基本上是不涉及当时的国事的,

  • 历史上倭寇存在了很长的时间 清朝时期为什么没有出现倭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倭寇

    还不知道:清朝为什么没有倭寇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倭患其实就是指的倭寇,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那些人,倭患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细心的网友会发现,那就是话说在清朝好像并没有什么倭患出现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大家想想也差不多知

  • 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总教头官位究竟小不小 宋朝真的有八十万禁军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禁军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宋朝禁军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林冲是80万禁军总教头,那这个禁军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呢?在宋朝禁军就是中央军,也是皇帝的直属军队。那林冲能当上80万禁军的总教头官位是不是也不算小了。不过有人质疑在宋朝时期真的会有这么多的禁军么?答案是

  • 北汉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 北汉究竟特殊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北汉,五代十国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北汉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中国历史上,除了汉唐这种大一统王朝、宋辽金这种对峙型的王朝外,还有数不胜数的地方小政权,这种政权出现最多的一共有两个时期,一个是五胡十六国、另一个就是五代十国。这些割据政权一般情况下都是大一统王朝末期实力虚弱,地方出现权力真空的

  • 五代十国时期分别出现前蜀和后蜀两个政权 前蜀和后蜀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前蜀,后蜀

    很多人都不了解前蜀和后蜀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唐朝灭亡后,中国再次进入到了一段十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在这段时期的成都,分别出现了前蜀和后蜀两个政权,很多小伙伴好奇为什么会有两个蜀国,前蜀和后蜀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前蜀和后蜀的开国皇帝并非一系,但又采用了同样的国号,所以才被分

  • 揭秘:三国时期那些著名武将身高是多少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想对于历史比较了解的人,应该都不会对三国时期所发生的故事感觉到陌生吧,甚至现如今的一些影视作品都是以此作为背景、素材进行拍摄的,很多人更是自幼就熟读这时期的各类书籍,这可谓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但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时代出现,才

  • 古代有春运吗?古人回家乘坐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代,唐朝

    在古代有春运吗?古代的春节交通又是什么样子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古代的春运远不如现代繁忙中国春运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周朝,有三千多年历史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周代起就有了春节的雏形。有了春节就有春节运输,自然就有了“春运”。东汉时有“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的记载,魏

  • 古代社会没有银行卡转账这种高科技 古人是怎么领导工资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古代,工资

    对古代发工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其实对每个人来讲,发工资是最值得被纪念的事情。这其中不仅是自己辛劳付出的结果更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肯定,所以对收到工资的人而言,发工资别提有多兴奋了。在高科技盛行的现代社会,发工资大都是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来完成的,职员们在家里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