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历史:北宋的中央集权

宋朝历史:北宋的中央集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969 更新时间:2024/1/16 9:37:10

[摘要]:宋朝历史:北宋的中央集权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是什么?_作业帮1.集中政权.应解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1)三权分立,削弱相权.宋初,宋太祖宋太宗先后制定削弱相权的措施.宋沿唐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宋朝初年统治者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宋朝初年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1.集中政权。应解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1)三权分立,削弱相权。(2)地方事权分散(3)官。宋朝加强中央集

1.北宋的统一

赵匡胤代周称帝以后,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治今山西长治)李筠联合北汉割据泽州(今晋城),淮南节度使(治今杨州)李重进也起兵反对赵匡胤。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年)六至十一月亲征泽州和扬州,先后灭二李,巩固了他的统治。此后,赵匡胤即着手准备实现国家的统一。其战略方针的主要特点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自乾德元年(963年)至开宝八年(975年),北宋先后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势力。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死,其弟光义(太宗)即位,继续进行统一战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先后献地投降。北宋基本上统一了南方,转而全力进攻北汉。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北汉主刘继元降,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结束。

但是,北宋的统一与汉、唐不能相比,在当时中国境内,除北宋外,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几个较强的民族政权与它对峙。

2.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君臣总结唐末五代君弱臣强、政权屡更的教训,认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于是,在权、兵、钱、法等几个方面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宋初的中央政权在形式上大致沿袭唐朝制度,但实际上省、台、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除少数部门外,多为闲散机构,有名无实。宰相也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宰执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但宋朝宰相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亦称“执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计相”,地位略次于执政。于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这样,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

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置谏官。谏官不仅任谏职,而是常常与台官一道,弹劾宰执、大臣,使相权进一步受到牵制。

在地方上,宋初将全国分为十道,太宗时,又改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还有增加。各路大体有四司:安抚使司,掌一路兵民之事,简称“帅司”;转运使司,掌一路财赋,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一路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一路常平仓、义仓、赈灾事,简称“仓司”。因其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有监督地方官吏之责,所以此四司亦合称“监司”,还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地方政府。

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又设立州通判一职,用以监视知州,所发文书要知州与通判同时签署才生效。县的长官称知县或县令,还有管户口钱粮的主簿和管军事、治安的尉。

这样,宋朝中央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又通过通判限制、分割知州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对地方上的控制。

另外,宋朝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节度使兼管其他州、军(称为支郡)的作法,一般节度使除管所在的大藩府外,不再兼领支郡。并规定州的长官必须用文臣。这就大大减少了地方武装割据的可能。

宋朝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中央集权。

军事制度靠军队起家的赵匡胤深知军权的重要,因此,他首先解决这一问题。

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宋太祖去掉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不久,又在一次酒会上迫使原禁军高级将领交出兵权,并顺势取消了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而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

但是,三帅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专设枢密院,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及其他官员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调兵遣将,却又不能直接统兵。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防止了武官将领权力过大。另外,遇有军事行动,统兵将领大多临时委派,平时军队实行“更戍法”,驻地几年一变,统兵将领也随之更换,“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目的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形成个人势力,策动兵变。

宋朝还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宋初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禁军是中央正规军,是北宋军队的主力。厢军是诸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招募的地方兵,其任务是在本地防守。蕃兵由边区少数民族组成,驻于边地。禁军选择身强力壮和武艺高强的壮丁担任,较其他军队待遇优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全部二十二万禁军中,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这样,就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财政与司法制度唐末五代时期,财政制度混乱,各地藩镇的财赋收入多自己留充军费,很少上交朝廷。宋太祖有鉴于此,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建立起了由中央控制的财政制度,“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薄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样,“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地方政府的财权大大削弱。

五代时期谈不到有司法制度,藩镇跋扈,任意杀伐滥刑,视人命如草芥,刑部形同虚设。宋朝除在各路由提点刑狱掌司法,严格法制以外,还规定:凡死刑必须申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制度有所恢复,大权基本收归中央。

总之,宋朝初年,通过上述各种措施,达到了“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弊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从另一方面看,北宋过分集权,也带来了严重的恶果:政权过分集中,使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职责不清,互相掣肘、推诿,唯唯诺诺,无所作为。军权过分集中,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武装力量薄弱,不堪一击。

财权过分集中,造成地方上财政拮据,物质基础薄弱。凡此种种,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关于“宋朝历史:北宋的中央集权”的问题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是什么?_作业帮

1.集中政权.应解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1)三权分立,削弱相权.宋初,宋太祖、宋太宗先后制定削弱相权的措施.宋沿唐制,中央设三省六部。

宋朝初年统治者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宋朝初年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1.集中政权。应解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1)三权分立,削弱相权。(2)地方事权分散(3)官。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所谓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财政权,所有税收统归中央,由三司和户部管理,所以地方行政最重要的官员是转运使。2.人事权,开科举,取消节度使的...所。

北宋初期的统治者加强了中央集权,表现在哪些方面?_作业帮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令各地赋税收入除日常军费所需外,全部运送中央,剥。

宋朝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郡县制。宋朝的行政区划大体可以认为是三级:第一级别是路;第二级别是府州军监(府的地位比州高些,军和监地位更低,一般设置在一些军事要地,叛乱多发地区或...江。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特点?

一是削减地方官的权力,另设“通判”以牵制之,二是分割宰相的权力,三是控制军队,四是发展科举制度,五是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一是削减地方官。

宋建立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措施?

1、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2、北。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评价?

第一,集中军权.(1)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的统领劝一分为三都只结对皇帝负责.(2)设枢密院(3)实行更戍法(4)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入选禁军第二:集中行政权.(1)宰相。

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的背景?

宋太祖就是因为兵变上台,所以他制定的政策是权力中央统一,下面权力小,以便于更好的统治。分裂割据之局。宋太祖就是因为兵变上台,所以他制定的政策是权力中。

西汉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西汉七国之乱。

标签: 太祖宋朝权力

更多文章

  • 史上哪个皇帝颁发的“免死铁券”最不靠谱?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丹书铁券,朱元璋,金牌

    [摘要]:史上哪个皇帝颁发的“免死铁券”最不靠谱?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丹书铁券是谁发明的?丹书铁券真的免死吗?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丹书铁券,也叫免死金牌,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最早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1、。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

  • 东汉桓灵二帝时期之“党锢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东汉,宦官,王莽

    [摘要]:东汉桓灵二帝时期之“党锢之祸”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桓灵二帝历史?恒,灵二帝指的是东汉的汉桓帝、汉灵帝。刘志(132年—167年)即汉桓帝,字意,生于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汉。为何到东汉才出现了宦官干政?东汉灭亡真怪宦官吗?首先第一点

  • 探秘道光皇帝为何要踢死自己的大阿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儿子,自己的,道光

    [摘要]:探秘道光皇帝为何要踢死自己的大阿哥?是一段清朝历史的历史,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为何道光帝却一脚踢死了自己儿子?因为当时道光的儿子奕纬对自己的老师说了一句,所以被道光踢死了。他说:“等我做了皇帝,必先杀你。”道光听到这件事也是气的不轻,于是把奕纬叫过来。道光帝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要踢死自己的儿子

  • 菠菜唐代传入中国:价格昂贵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印度,菠菜

    [摘要]:菠菜唐代传入中国:价格昂贵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国外传入中国的蔬菜水果有哪些?蔬菜瓜果自上古时代便已成为人类的食物,现在常见的蔬菜如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晋至唐宋时期陆续从国外引进来的。茄子,原产于印度和泰国。。菠菜起源于哪里?藜科菠菜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又称菠薐、波斯草

  • 刘秀攻关中、洛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之战,刘秀,洛阳

    [摘要]:刘秀攻关中、洛阳之战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除此之外洛阳还遭受过哪些苦难呢?洛阳虽然作为十三朝古都,可是提起它,我们联想到的第一个王朝定是东汉。根据东汉157年官方统计,在籍人口达到5600万之多,洛阳周边的河南尹人口超过百万,而并...西。洛阳历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历

  • 韩信睡觉 刘邦却偷走了它的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邦,勾践,韩信

    [摘要]:韩信睡觉刘邦却偷走了它的东西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刘邦为何要偷韩信的兵符?刘邦不是偷韩信的兵符,是夺韩信的兵符,君主对将军罢免兵权,通常都用夺字来解释,这是指刘邦当时就罢免了韩信统领汉军队的权力。刘邦这次对韩信夺兵的原因有...刘邦诱杀韩信的时候,韩信的亲兵为什么没来救他?韩信领军打仗是把

  • 砸缸的司马光一生只有一位妻子,司马光与妻子的小趣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司马,夏县

    [摘要]:砸缸的司马光一生只有一位妻子,司马光与妻子的小趣事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来不说?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司马光是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生在河南光山县,长在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司马光是官场...司

  • 有史记载以来皇帝赐姓第一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皇帝,黄帝

    [摘要]:有史记载以来皇帝赐姓第一人是谁?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历史上哪些姓氏属皇帝赐姓?一般都会赐国姓(国姓在此的意思是当朝皇室的姓氏),因为最尊贵。具体要看哪个朝代,比如说,明朝皇帝姓朱,在赐姓时会用“朱”作为该受赐大臣的姓,以显尊崇,例。帝王赐姓有哪些情况?古代帝王给臣民赐姓主要一种是喜欢这个

  • 岳飞究竟有多少官衔等称谓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官职,岳飞,襄阳

    [摘要]:岳飞究竟有多少官衔等称谓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岳飞的历代封号尊号?清德宗皇帝(光绪)为岳飞题匾:“百战神威。”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一日,毛泽东主席路过汤阴,看了“岳忠武王故里碑”,询问了岳庙的情况,对文物古迹的保护问题作。岳飞什么爵位?多大官?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后,追复了岳飞少保、两镇节

  • 《巩金瓯》是什么?《巩金瓯》是如何出现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很有,生冷,金瓯

    [摘要]:《巩金瓯》是什么?《巩金瓯》是如何出现的?是一段清朝历史的历史,清朝国歌《巩金瓯》歌词表达了当时怎样的情怀?你如何评价?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话说这天都到了冬天了,生冷生冷的!俺瞅着题主的题目——《巩金瓯》?俺就更冷了,题主您要不是个历史爱好者,俺大头朝下给大家伙走两步...啊。中国历史上第